第七单元 庆元旦 ——时、分、秒的认识
? 单元备课部分
■ 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半时,整时,几时刚过,快几时了的基础上,学习准确的时间的计时的两种方法,为年,月,日的知识打下基础,对于学生的时间观念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安排3个信息窗。 信息窗一的主题图是举行元旦联欢会的情境。借助钟面呈现联欢会及各个节目开始的时刻,引出对时、分的认识。 信息窗二是观看元旦联欢会最后一个节目——校园歌曲大联唱的情境。借助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引发学生提出“校园歌曲大联唱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的问题,从而引入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的学习。信息窗三是以“新年的钟声”为情境,认识时间单位秒以及建立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 1时=60分,1分=60秒。会看钟表,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并进行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观察、操作等探索活动,初步体验时、分、秒的实际意 义,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在用时间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3、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上的时刻,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地读出钟面的时刻和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动手操作,实践探索,学习理论性的知识。
课时安排 课题 1.时、分的认识 2.时间计算 3.秒的认识 我学会了吗? 变废为宝 总计
7.1时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72-73,时、分的认识。
教学提示: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时间经验,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时间的长短。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直观认识、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钟面及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并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和在钟面上拨出时刻。
2. 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活动中,经历和体验时间单位,初步学会用时、分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过程。
课时 1 课时 1课时 1课时 1 课时 1课时 5课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元旦联欢会”,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刻。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实物钟表等。 学生准备:练习本、钟表模型。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一年的第一天是什么日子啊? 生:春节。
师:对我们中国阴历的第一天是大年初一,也就是春节。那么阳历呢? 生:元旦。
师:你们还记得元旦是怎们过的吗?学生回忆回答。这里有一场元旦联欢会,咱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主题情景图。
师:你发现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节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新知识充满探究的欲望。学生提出的问题能马上解答的师生一起解答,不能解答的,给学生留下悬念。
(二)探究新知
1、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继续学习时、分、秒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下面我们先来认识钟面。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钟表来,仔细观察,你发现钟面上有什么? 生:钟表上有格,有的格大,有的格小。 生:有指针,共有三个。
生:指针能转,长针一转里面的短针也会慢慢地转。
师:对时和分你还了解哪些知识?先仔细观察,再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教师指导。
2、小组汇报。教师引导其他小组补充,小组汇报时,教师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板书。
(1)认识大格和小格。 师:一共有多少个大格? 生:12个。
师: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生:每两大格间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2)认识表针。
粗短的是时针,表示几时的。较细长的是分针,表示几分。最细长的是秒针,表示几秒。它们三个是好朋友,团结合作才能完成报时任务。 (3)时与分之间的关系。
分针与时间的关系:分针走1小格是1分,1大格是5分,3大格是多少?5个大格是多少?12个大格是多少?
时针与时间的关系:请同学们自己用手拨一拨,转一转,看看分针走完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汇报交流。分针快,时针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师课件演示。
学生操作得出:1时=60分。
3、师:现在谁知道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是几时几分? (出示图片)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跟同桌说一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