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知识能力梳理
◆ 基础知识的的梳理以及落实
本学期要求掌握120个生字,会写会用。理解积累七个单元的新词,会读会写“词语盘点”中要求“读读写写”的184个词语,会读“读读记记”中123个词语,部分要求会写。
1.易错字:巷 吟 琴 塑 嗽 抑 寇 粼 悬 满 茫 茅 驻 2.易混淆的字:
陡峭 身躯 辩解 青翠 竣工 要挟 抱怨 抱歉 俊俏 先驱 辨认 清脆 严峻 威胁 报复 焦躁 急躁 锻炼 炼就 吉祥 滔滔不绝 干燥 燥热 练习 安详 波涛汹涌 张皇(惶) 世外桃源(园) 一泻千里(泄)
畜生(牲) 牲畜(生) 纷至沓来(踏) 昔我往矣(已) 震耳欲聋(振) 行色匆匆(形) 以往(已) 3.易读错的字
4.多音字(见附件) 5.查字典(见附件)
音序查字法:考察学生音序、音节
部首查字法:考察学生确定字的部首、笔画、字义的能力
部首较难确定的字:粼 临 举 兴 麋 鹿 鹰 磨 革 魁 就 炙 6.词语类型
ABB 软绵绵 湿淋淋 冷清清 直勾勾
AABB 马马虎虎 结结巴巴 缝缝补补 匆匆忙忙 ABCC 微波粼粼 行色匆匆
AABC 窃窃私语 滔滔不绝 闪闪发光 牙牙学语 津津乐道
横遭不幸 焦躁不安 哭笑不得 百折不回
相依相随 大摇大摆 自作自受 自言自语 无影无踪 暑去寒来 左冲右撞 三番五次 五光十色
7.句子复习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排比、对偶
表现手法:联想、想象、对比、照应、借物喻人、借景(物)抒情、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设置悬念、渲染环境、先抑后扬??
(2)关联词的理解运用 难点:(选择关系)不是??而是?? 不是??就是?? 宁可??也不??
(13课,《课堂作业本》)
对待困难有两种态度:不是害怕困难,被困难吓倒,( )。 小章的双休日生活挺丰富的,( )到图书馆看书,( )参加科技小组活动。 (假设关系)即使(就算、哪怕、纵然、就是)??也(还、仍然、总)?? 无论??都??(实际运用中错误率最高) 可以练习给几句话加关联词或给一段话加关联词。
8.分号、顿号、问号的正确使用;省略号、破折号、引号的作用的识别。
(1)分号用于并列分句之间,顿号用于并列词语之间,这些词语或句子表达的是同一方面的内容。 (2)问号:
常规用法:用于问句,跟在“吗、呢、为什么”等表示疑问的词语后面。 特殊情况:“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 ....“我能做你的朋友吗,每天早晨?” .....
因为一句问话没有说完,“小伙子”“每天早晨”本该放在句子前面的,由于表达的需要,将这两个词语置后,但属于问句的一部分,所以问号在最后,前面用逗号。(《课堂作业本》)
(3)省略号的作用: (4)破折号的作用: (5)引号的作用:
落实方法:
字词:建议摈弃枯燥练习的方法,不要一味地做练习卷,
先指导——采用较为生动的教学方法,辨别字形。
后练习(口答和笔答相融)——易错字:找错别字、听写
易混淆的字:选字填空
多音字——多读,连词读,连句读,选择判断练习。 标点符号——以文中的句子为例,进行专项复习。
句子、标点:填空练习加朗读
◆ 语用意识的增强(教师), “语用” 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生)
第三学段语用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这些目标已经放到了我们的平时教学中,但可能效果并不是那么如人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知识的梳理进行回顾和提升。在梳理回顾中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共鸣,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自然准确表达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复习理念。因为我始终相信,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原本薄弱的、不太熟练的、不太理解的知识点会随之而清晰,语文能力方面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所以,在复习阶段,我们更要切实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理解作者语言的表达效果,学习各种表达方法 一、联想和想象 目标:
1.能正确找到表现作者联想和想象的句子,并体会它们的表现力,体会蕴含的情感。(理解) 2.能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借助联想和想象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
相关内容:第一组、第八组
复习举措:
1.赏析,体会作者的感受的独特之处。 例如:
《山中访友》第四自然段: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变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自己写成一棵树,充分表现出作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的感情。)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把“老桥”比喻成“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表现出了老桥的古老,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老桥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月光曲》第9自然段:兄妹俩的联想,表现出月光曲优美和谐的曲调,清新梦幻的境界,赞美了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2.练习:可以借助小练笔的形式,在归纳比较中提升。《作业本》P5:联系你平时观察过的小虫,发挥你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
联想和想象,这样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所以在写作中要引导学生好好运用,发挥联想和想象,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人物的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外貌描写——————写好一个“人”和一件“事” 目标:1.能正确找出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外貌描写的句子,或进行判断。(辨识)
2.能领悟这些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理解) 3.能灵活运用上述方法描写人物和事件。(运用)
已经学过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相关内容:第一组、第三组、第五组
复习举措:
1.分类赏析,并对这些描写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 心理活动描写: 《穷人》第九自然段桑娜矛盾的心理描写,体会到桑娜崇高的思想境界——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大。
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中闰土的外貌描写——天真可爱、淳朴健康的农村孩子。 《一面》中的六次关于鲁迅的外貌描写——突出鲁迅的“瘦”,以及坚强的个性,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
《老人与海鸥》中老人的外貌描写,突出了老人的勤俭节约,衬托出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
例如“环境描写”:
《草虫的村落》描写甲虫音乐家一段: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有几十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用环境的美烘托出甲虫们对生活的热爱。)
《穷人》第一段:
屋外与屋内的环境描写。(通过强烈的对比,烘托出桑娜一家家庭的温馨,对生活的热爱。)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有一天,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恶劣的天气描写,烘托出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苦难。)
2.练习:选择判断,提升学生的辨识能力。小练笔和写作:学习表达。尤其是外貌描写,抓住一个人特有的,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来写的能力,是一定需要形成的。
小练笔设计1:《怀念母亲》“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呢?请结合作者的回忆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描写。
设计2:写一写班上的小伙伴的外貌,请同学们猜一猜你写的是谁。
三、关键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目标:
1.抓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指向:内容) 例如:《唯一的听众》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以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2.抓关键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例如: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句子中的“善待”一词能否换成“对待”,用哪个词更合适?为什么?
(不能,用“善待”更合适,善待就是好好对对待,文中西雅图希望美国白人好好对待河水,表现出印第安人对自然的崇尚和热爱。)
《最后一头战象》
课文许多地方队嘎羧进行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如,“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说明性文章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加点的词语能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加点词说明由于人类无止尽地开采和破坏,使原本可以再生的资源面临枯竭,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地球资源。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