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15:02:1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感的类型有情趣感、理智感和道德感等。《草地夜行》中有这么一句话:“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教学时,可以把它变换语序为:“我掉进泥潭里了,”他急忙说,“小鬼,快离开我!”学生经过比较分析,认为变换前的语序更能充分表现出老红军在危急时刻先想到别人的高尚品质。这是一种道德感。

③升华情感。教学中,学生把握和体验了情感之后,应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如采用配乐诵读、即兴表演、想象复述等形式,及时再现情景,增强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提高情感的感染作用,使之成为教育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感召力量。 (3)思维是“右翼”。小学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思维相统一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在语言和思维的结合点上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是语言水平上的思维,思维发展总是与语言发展同步协调向前发展的。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也发展了,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小学语文学习中的思维培养要把握好两个“点”:

①思维的诱发点。从教材的角度看,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特点,一段文字的关键词、中心句,以至于特殊的标点符号,都是思维的诱发点;从认识的角度看,凡是学生不能理解的难点,都是思维的发点。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讨论是思维的交锋。提出问题引思,发动讨论激思,是思维培养的基本出发点。

②思维的转换点。一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转换。例如,理解课文,是通过篇、句、词、字的逆序式阅读,凭借思想内容,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这就从教学结构上完成了从形象思维训练到抽象思维训练的转换。二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相互转换。从语言内容看,凡是能引起学生争论的地方,就可以沿着“发散→集中”和“集中→发散”两种程序进行思维训练。从语言形式看,

凡是可用多种表达形式的地方,都具有训练发散思维的价值。

2.语言素养的类型

任何一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是特定内容和特定形式的统一体。语言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内容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语文不仅要注意语言内容,更要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并把语言表达形式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

(1)语言表达方式。如词法、句式、句型、语段结构、文章框架等。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文的结构线索:一开始贝多芬走在路上,为听到琴声而惊喜;而后走近茅屋,为听到对话而感动;接着走进茅屋,为弹奏一曲而激动,为再奏一曲而陶醉;最后离开茅屋,为记录创作而兴奋。这里,地点的变化与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联系,可以进行“根据情感发展的表达需要,选择相应的事件和顺序”的训练。

(2)语法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夸张等。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不但是欣赏自然的美景,而且是学习运用排比句描写漓江的美丽的好文章。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一句,不仅表现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显得层次清楚,而且排比句有它的节奏性,更衬托出桂林山水的气势。

(3)作者思维方式。从观察方法看,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是根据“潮前、潮来、潮后”记叙的,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第一段是高到低、从远到近表达的。从写作构思看,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采用了前后对比的方式,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采用了三次出现爬山虎的反复方式,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

命》采用三举例的方式,五年级下册《刷子李》则用了“一波三折”的方式,这些都是学习思维方式的典型例子。

3.语言素养的层次

语言素养有四个层次:认读、理解、积累和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要着重于“积累”和“运用”。

(1)积累语言,包括四个基本方面:

①语言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知识的逐步积累和丰富。

②语感的积累。积累语言中所蕴含的变化感、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③语言法则的积累。包括词法、句法、章法和修辞法则。

④规范语言的积累。如课文精彩片段的记忆、优秀诗文的诵背,等等。

(2)运用语言。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交流和运用。从知识划分,“运用语言”包括字词运用、句子运用、语段运用和篇章运用。不同的学段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第一学段侧重字词运用和句子运用,第二学段侧重句子运用和语段运用,第三学段侧重语段运用和篇章运用。

从能力划分,“运用语言”包括听话运用、说话运用、阅读运用和习作运用。同样,不同的学段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第一学段侧重听话运用和说话运用,第二学段侧重阅读运用,第三学段侧重阅读运用和习作运用。

三、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指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素养,它是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观念构成的一个有机体。

1.语文人文素养的使然

中国的母语教育是以汉语文为主要标志的,汉语文不仅是一种语音、符号系统,其中也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是中国古今文化的结晶,融汇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思维、意识、心理、风俗等自然表露在语言之中。所以,母语教学,既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包括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及特有思维方式的教育,而后者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价值。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提高人文素养的高度进行语文学习活动。

2.语文人文素养的内容

语文课程和教学中的文化无处不在,而且博大精深。所以,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良好品质。

以h字文化素养为例,应着重研究三个学习策略: (1)渗透汉字的字理。字理者,造字原理、规则也,如“六书”原理及现代汉字结构规律。当然,了解字理并不是枯燥的文字讲解,而是要把汉字的字理知识与汉字字形、精美的图形结合起来理解。

(2)渗透汉字的演化。要有选择、有步骤地展现汉字诞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以通俗的语言解释其字形、字义的变化,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每个汉字的意义。当然,这是有机渗透,并不是逢字必讲其演化。一节课选择一两个重点字即可,有所渗透,逐步积累。

(3)渗透汉字的故事。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汉字故事,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化习俗等,促进学生学习汉字兴趣的不断形成。

3.语文人文素养的养成

(1)在语言积累中丰富人文知识。语言中有人文底蕴,精彩的语言中人文底蕴更为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对精彩

的语言现象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多写,让学生在积累语言中培养人文意识。

(2)在语言感悟中弘扬人文精神。语文中的人文底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这些意蕴要用心去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义。随着语言的积累,就能逐步形成强烈的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观念是渐进的、沉淀的。

(3)在语言品读中体会人文意蕴。良好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再现作品形象,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理念上的共鸣。

笔者认为,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来说,态度素养是必备品质,语言素养是关键要素,人文素养是根本保证。或者说:态度素养是语文学习的动力系统,语言素养是语文学习的操练系统,而人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支撑系统。这三者共同构建起一个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体系。

双辽市柳条乡中心小学校

郭立杰

搜索更多关于: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的文档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d3pn3r7zq0n19a8hrgx9da6a52gca00h30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