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以内数的认识 估计(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四。 教材简析:
教材在引导学生认识千以内及万以内的数的同时,始终将数的估计与数的认识结合在一起,并专门设计了本信息窗,呈现了城市的孩子到农村去参观新建的学校、苗圃、菜地的情境,引导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大约有多少学生在做操?”“大约有多少棵大白菜?”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估计的策略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估计事物的过程,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计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2、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3、通过估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体会估计的重要性。 1、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1) 师生交流对农村的感受和印象。 问:小朋友们,谁去过农村呀?说说你对农村的印象和感受吗? 请有过对农村亲身感受的孩子说一说对农村的亲身感受。
教师引导:是啊,美丽的新农村,农民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老师继续带同学们走进新农村,和农村的小伙伴手拉手,体验一下农村生活,好吗? (2) 课件展示走进农村的场景画面。 场景一:手拉手希望小学操场。 场景二:白菜园。 场景三:小树林。
边展示边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
课件定格三个场景,问:看着这三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有多少棵小树苗?
教师有顺序的将这些问题板贴。 2、数一数,初步体会估计的重要性。 (1)数一数。
问:数一数,你能很快地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给学生时间一定时间,让学生数数看。 (2)谈体会:
问:你得出结果了吗?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因为数量太多,一时数不过来、也数不清楚。 (2)有些白菜被挡住了,看不着,没法数。
(3)我数出了每行有6个人,有16行,想用乘法,16X6我不会算。 ……
(3)教师引导:
遇到数量较多的物品,我们一下子数不过来,就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先估计一下大体数量,今天我就来学习数量的“估计”。板书:估计。 补充板书:大约
·大约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大约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大约有多少棵小树苗?
[设计意图: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广阔的农村充满了好奇,本环节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通过走进农村、体验生活的情境,扩大学生感受估计的空间,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千、万这两个较大的计数单位,“估计”是发展学生对较大数的数感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让学生体会估计的重要性的认识,本环节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数一数,亲身感受一下“数大数”的困难,体会到必须要寻找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估计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寻找估计策略。 1、探寻估计策略。
(1)明确问题:·大约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课件展示场景一:手拉手希望小学操场。 (2)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画面,动脑筋、想办法,请你自己先试着估计一下。
(3)小组内合作交流。
你是怎样估计的?在小组里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4)小组汇报,向全班介绍估算方法。 可能会出现下面方法:
两横排大约是30人,用笔把两横排圈出来,六横排圈了3个圈,大约是90多人; 两竖行大约是10人,把两竖行圈成一圈,16竖行可以圈成8圈,大约是80多人。 数出每竖行有6人,10竖行是60人,再加上6竖行36人,一共是96人。 一半有8竖行,每行有6人,一半有48人,两半合起来大约有96人。 ……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用笔笔圈一圈,估一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估计正确率。 (5)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普遍都采用数出有几行、有几列,然后通过确定一部分来估计全体的方法,还有不少同学用到了估算。估计的方法很多,只要合理就是正确的,结果不一定完全相同, 2、巩固估计策略。 问题一:·大约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课件展示场景二:白菜园 (1)学生个人尝试估计。
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画面,请你自己先试着估计一下。 (2)全班交流估算方法。 可能会出现下面思路:
先算出1畦白菜有多少棵(一畦白菜 有5行,每行6棵,共30棵),再推想8畦白菜大约有多少棵(2畦大约有60棵,4畦大约有80棵,8畦白菜大约有240棵。)
先估计2畦白菜有多少棵(2畦白菜 有10行,每行6棵,共60棵),8畦白菜4个两畦就是有4个60棵,大约有240棵。 ……
(3)教师小结:估计的时候要有一定根据,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计。 问题二:·大约有多少棵树?
(1)教师提出要求:比一比,看谁估计得最快、最准。 学生比赛。 (2)交流估计经验。
请估计的最快最准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估计方法。
[设计意图:对于估算的策略和方法的学习,学生在平日已经断断续续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本
环节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寻找估计的策略和方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体会估计要有一定的依据。学生的估计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合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本环节最后还设计了“比一比,看谁估计得最快、最准”的小竞赛,请比赛的前几名同学介绍估算经验,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最合理的估计策略,优化估计策略。] 三、走进生活,巩固拓展,完善估计策略。 1、估计“给爷爷的一封信”的字数。
(1)课件出示小明给爷爷的一封信,请一名学生读一读。 师生交流读信感受。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估一估小明大约写了多少个字? 学生尝试估计后,全班交流估计的结果和估计方法:
A、 先估计1行的字数,再算几行的方法。
B、 先估计空白的格数,再整页写满的字数减去空白的字数。 C、 用割割补补的方法,将开头一行的字补到第三行中,凑成一整行,再按(1)的方法进行估计。 ……
2、教材25页自主练习第2题。
估一估,大桶里能盛多少个乒乓球?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观察大桶的体积大约是小桶的2倍,所以大桶能装的球大约是小桶的2倍。 3、教材26页自主练习第3题 大约还能再放多少盆花? “还能再放”是什么意思? 然后学生独立估计,全班订正。 4、教材26页第5题
学生独立估计后,全班订正,交流估计的方法。 5、课外实践:
在学校操场上走100步,估一估有多少米? 想一想1000步大约有多少米?
围学校操场走一圈,数一数走了多少步,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米?围绕这个问题请你写出一份小实践报告。
[设计意图:课堂中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必须回到生活得到应用,才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给爷爷的一封信”,到生活中常见的乒乓球、盆花、水果数量的估计,再到对操场距离的估
计,本环节将估计的知识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初步形成的估计的意识、能力、策略和方法在不断的应用中,使获得拓展与深化。] 课后反思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1、本课教学中我始终将对数的估计与数的认识结合起来。本课学习是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一个延续,对于千、万这两个较大的计数单位,学生们主要是借助情境进行推理、想象来认识的,本课所学的“估计”是发展学生对较大数的数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数一数,体验估计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估计较大物品的数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2、合理利用时空条件,教给学生各种估计方法。教学中,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走进农村、体验生活的素材,扩大学生的估计空间,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有关估计的问题,学生交流各自的估计方法,有的学生借助一个标准数来估计,有的借助估一部分来推想全体,还有的用到了估算的方法。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 3、鼓励学生自觉运用估算解决数学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计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各种策略与方法,只要合理,我都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