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很好,同学们很善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一块来读一下这第二节,请读出与亲人分享幸福时的激动心情。 (生齐读第二节)
师 诗人除了与亲人分享幸福的感受外,还准备做些什么? 生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陌生人”祝福。
【基于生成课堂理念的教学实录读悟(张影):细心的你在读以上实录文字时,定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关键词“勾画”。李华平老师不是自己一个人将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描绘的幸福生活场景一讲到底,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导引学生“向内”转读思诗歌内容,让学生在对诗歌文本有自己的个性“勾画”、个性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来谈对海子诗歌中描绘的幸福生活是怎样的,交流学生体会到的海子在诗里描绘的幸福生活的特点,导引学生基于文本的发言交流本真、流畅地进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谈自己对文本的感受时,生成了课堂“不可预约的精彩”,学生由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描绘的幸福生活语词,联想到东晋诗人“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并在李华平老师的启发下,回归文本,结合海子诗歌中的文句积极思考、自主分析出海子诗中描绘的幸福生活“平淡”、“悠闲”、“简单”等特点。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在动态中得以体验,学生对文本的赏析能力在动态中得以提升。课堂实录体现出生成课堂生成于无痕的特点。我们从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在自己对海子诗中描绘的幸福生活的特点思考和发言中,内在地体验到了“极低极低的物质生活”与极其丰富的精神之间的对比,学生的情感与人生观在生成课堂中得到无形浸润。学生在李华平老师的抓关键词解读诗歌的方法的启发下,由自主勾画到自在体味,到基于诗歌文本描绘的幸福生活特点的自由赏析,到批文入情自主解读出诗人海子与人分享幸福时的“无比激动”、一如“幸福的闪电”般的心情,生成课堂弹性、动态、自然的风景闪亮在学生的语词里。】
第三个板块:尘世幸福,诗人已经拥有吗?
师 请大家在自由朗读一下全诗,思考一下,希望拥有简单、平淡、悠闲的田园生活的诗人,与亲人分享幸福感的诗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陌生人”热情祝福的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独立思考,一两分钟后前后左右开始讨论) 生 幸福的人。这样的田园生活好美哦。 生 是一个心胸宽阔的人。他不仅想自己得到幸福,还与亲人分享幸福感,还祝福“陌生人”。 生 他是一个开朗的人,富有爱心的人。从注释里面可以知道,海子1989年就去世了,这首诗也写于1989年,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诗人临死前写的,临死前还不忘与亲人通信,给河流、山川取名字,为“陌生人”祝福,其开朗、富有爱心让人钦佩。 生 他是一个快乐的人。他“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首先他有给河、给山取名字的好心情,并且取的名字还很“温暖”,如果没有快乐的心情,他就不会取“温暖”的名字。
师 你的意思是,如果心情不好,就不会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名字,即使取名字,也不会是“温暖”的,而是?? 生 冷冰冰的。
师 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 老师,其实我倒觉得诗人并不幸福,并不快乐。你想,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却想着“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说明在现实社会中生活得并不幸福,并不快乐。
(生纷纷点头,鼓掌,争先恐后发言)
生 是的,诗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并不快乐,你看,诗中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那么今天呢,很明显,今天并不幸福、并不快乐。 师 很好,我们同学很善于抓住关键词句。那么,大家看一下“从明天起”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齐)三次。
师 请大家做好笔记。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词句。 诗人反复说“从明天起”,说明诗人今天的生活很不如意。 师 大家认为诗人生活得并不幸福,还有什么依据没有?
生 我从有本书上知道海子是自杀的,也说明他生活得不幸福;如果生活幸福,他就不会去自杀了。
师 也可以这么说。能够从这首诗,从文本中再找到根据吗? 生 三个“愿”,说明只是一种愿望,生活并不如意、并不幸福。 【基于生成课堂理念的教学实录读悟(张影):支撑性策略是任何课堂都需要的。生成课堂常见的策略有对话策略、合作策略、讨论策略等。英国思想家戴维. 伯姆曾诗意地描述:“对话仿佛是一种流离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参见李仁甫老师书作《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第55页)李华平老师在教学中的导引,丝毫没有传统教学中教师独白式教学的幽影,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对海子诗作文本的个性感知,让学生各自在品味诗作文本中的关键词过程中得出的海子是“幸福的人”和诗人(海子)“并不幸福”的两类截然相反的评价共生共存于课堂,并适时因材施教,启发学生运用抓高频出现的关键词解读诗歌,回归文本,让学生去发现,去联系诗歌语境体味“从明天起”中流露出的诗人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在“向内转”,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师生在海子生活得不幸福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并萌生对海子今天的不如意基于文本的动态理解。学生在李华平老师的导引下,自己发现文中的关键词“愿”(三次出现),并紧扣文本语境,自主解读出“愿”字体现出的诗人海子诗中的幸福“只是一种愿望”,生活中的海子“并不如意”、“并不幸福”。学生在发现关键词,品关键词的过程中,体验了运用关键词法解读文本的赏析技法,透过关键词感知诗人真实的情感。课堂实录体现出生成课堂支撑性策略中的对话策略,生成课堂对话中学生的思维力是开放且开朗的,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力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得到老师的温和鼓励,课堂对话在生成课堂上以增量、激进的方式动态闪现着。学生在生成课堂对话式策略的支撑下,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愿意参与课堂,愿意表达,愿意并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知,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解读思考。 】
第四个板块:尘世幸福,诗人会去追求吗?
师 诗人那么向往简单、平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并且要兴奋地与“每一个亲人”分享幸福感,甚至还要把这种幸福感传递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还要“祝福”“陌生人”,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这种幸福,那么他会努力的去追求这种幸福吗? (生独立思考,一分钟后前后左右开始讨论) 生 他不会去努力追求这种幸福。“从明天起”,就是一种托辞,如果真的要去追求,就会像老师您所说的那样,“从今天起”,而不是“从明天起”。
生 三个“愿”字,也说明他不会去追求,特别是“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说明他不愿在尘世获得幸福。
师 三个以“愿”字领起的句子,有两种读法,你看其意思有什么不同?
(师读: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第一种读法,在“愿”字后停顿;第二种读法,在“你”字后停顿。) (生沉思,默念)
生 第一种读法,语义重心落在“愿”字上,表达的是诗人的愿望;第二种读法,语义重心落在“你”字上。
师 你们自己读一读,哪种符合本诗诗句的停顿。 (生读,体味) 生 (齐)第二种。
师 大家听我把这最后几句连起来读一读,看你能够领悟到什么?
(师读: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读到最后,做出一个转身向后的动作。)
生 他祝福陌生人获得幸福,自己却不愿去获得这种幸福,“只愿”回归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梦境中。
师 诗人的这种思想,还体现在其他诗篇中,如《诗歌皇帝》。 (投影: 诗歌皇帝
海 子
当众人齐集河畔 高声歌唱生活 我定会孤独返回 空无一人的山峦)
师 诗人在众人“齐集河畔”“高声歌唱生活”的时候,自己却“孤独返回”“空无一人的山峦”,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为陌生人祝福,自己却掉转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多么相似!那意思是,让你们去享受“尘世”的幸福吧,我还是“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生纷纷感叹,窃窃私语)
【基于生成课堂理念的课堂实录读悟(张影):李华平老师执教的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堂实录原文共五大部分——第一个板块:人生幸福,学生怎么认为?第二个板块:幸福生活,诗人怎么描绘?第三个板块:尘世幸福,诗人已经拥有吗?第四个板块:尘世幸福,诗人会去追求吗?第五个板块:诗人之谜,何日何人可破解?我们从节选的四则课堂教学实录里,尤其能从“第四个板块:尘世幸福,诗人会追求吗”中,感受到李华平老师课堂教学背后的深度预备。李华平老师将真正将课堂当学堂,将话语权交给学生,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及时导引,以区别重读音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适度启发,然后让学生自己谈说从海子诗中三个“愿”所在的文句领悟到的作者对尘世幸福生活的个性选择,在动态生成中升华对海子诗作情感的认知。课堂风景之所以能如此灵动、奇异,原因之一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堂教学现场中不是处于传统课堂教学式的灌输与被灌输,而是人格平等,彼此尊重,动态共鸣。教师与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处于课堂现场,而且是真实地处于课堂现场生成的流动的风景中,情感共融,思维共振,解读文本张弛有度,析议有据,而不失诗歌教学的诗意与意趣。李华平老师在教学中层层递进的导引是以尊重学生主体为前提的,充分发掘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发挥学生解读诗歌文本的能动性,发启学生赏析诗作情感的创作性,生成课堂不可预约的诗意风景。】
与生成课堂同时存在于教学实践中的课堂模式与教学策略,每一类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各有千秋,都从某一角度曲向或反向地通向真理之门。基于教育教育情怀的赤子之心是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等思想的师心前提。生成课堂的悄然近临让我们看见了高效教学,高质育人的晨曦。生成课堂的动态性、灵活性、科学性、人文性,让我们在语文教育之路上走得更自信、更坚定。体现出生成课堂教学策略对话与讨论的智慧,具有课堂思辨艺术,值得我们借鉴。阅读方法在对话中动态生成,让学生在诵读体验,对话思考中自主发现。教师的语言与学生的语言之间是一种自然地对话,无预设,无非此不可的生硬,动态生成,曼妙无垠。执教者李华平教授在教学启动中完全不是通过静心设计的语言来表演式地启动课堂,而是放手让学生谈对幸福的理解,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幸福一词的感知、感想。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吸纳课堂原初力,鼓励学生说,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基于尊重学生人格与思想的前提下,由学生的发言启动课堂,展开生成课堂的“不可预约”的风景。
追求语文教学生成课堂的高效与灵动,是极其不容易的。生成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很深的语文底蕴,很高的教学导引艺术,需要教师具备由内而外的、欣悦课堂动态呈现的“陌生”与“意外”的课堂教学气度与聚焦课堂新因素、因材施教的教学机智。最重要的也是与其他课堂教学相通的是,生成课堂需要教师具备一颗执着于成全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的赤诚师心。
附:张影图文简介
张影文字简介: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芙蓉影破归兰桨。 川大附中望江校区高中部语文教师 北京大学进修班优秀学员
2013年获全国第七届语文教师读书竞赛高中组二等奖荣誉证书
2012年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武侯教育资源库》建设与应用“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2012-2013学年川大附中“感动学生心灵的教师”荣誉证书成都市武侯区教学设计大赛高中组一等奖荣誉证书
成都市菜单课示范课先后执教《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记念刘和珍君》
成都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优秀学员荣誉证书成都市武侯区高考重难点知识命题大赛二等奖
荣誉证书个案《谁怜琵琶声,谁解青衫泪》获川大附中文章评选赛二等奖荣誉证书 个案《术道一体,景情并具》获川大附中教学个案大赛二等奖荣誉证书 成都市基础教育改革优秀论文大赛三等奖荣誉证书 中西国际文化交流示范课:
为西澳大利亚学生做专题讲座《诗人徐志摩和他的诗》
为新加坡学生做专题讲座《走进鲁迅其人其魂》自由写作诗文约368篇,读书札记近12万字兴趣:雅好诗书,闲暇习琴教育理念:与书同行,修身正己。近书读史,智明可待。临书吟诗,灵秀可期。矢志静思,涵怡性情。勤心破字,涵澈文格。博观约取,学教并重,读书而后教书。
兴趣:雅好诗书,闲暇习琴,钟情于诗歌、散文独立写作,平素静坐一隅读学书文,喜欢记写各类读书札记,喜欢用心引录智慧文语、诗意文句,诚挚欣赏一切能引发闪亮心情的人事物景。
人生意向:读书而后教书,悟书而后写书。与书同行,修身正己。近书读史,智明可待。临书吟诗,灵秀可期。矢志静思,涵怡性情。勤心破字,涵澈文格。腹有诗书气自华,笔凝神思文亦花。晨昏自娱,三省吾身。做优点大于缺点的素朴女子。
育人理想:“爱是成全”, 对学生的爱是教书育人的源泉,成全学生美好的未来,成就学生的生命期许。理想如灯塔,指引着人生之船前进的方向,没有理想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在教育道路上,一步步,一天天,走过与学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走过四季,以一颗简单、快乐的师心渡自己到理想的此岸,看云卷云舒,春暖花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