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基础写作》期中作业参考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3 0:02:3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其一,写作技巧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尤其是构思、行文阶段,有助于写作各环节、各因素的完美配合,成功完成写作活动。

其二,写作技巧有助于概括生活典型,开掘生活本质,增强表达效果,提高文章的感染力。下面仅举两例说明。 1)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取材于普希金告诉他的骗子的故事:有两个骗子冒充彼得堡和部里的官员,在外省招摇撞骗。在这里骗子是故事里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无非是“骗子冒险,成功或失败”而已,它告诉人们要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不深刻。果戈理对这个生活素材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写赫列斯塔科夫不是自己要冒充钦差大臣,而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一群贪官污吏误认为是来自京城的钦差大臣,于是受到了他们千方百计的讨好,以期攀附他得到升官发财的机会。这一情节的改变使剧本的主题大大深化了。从批评一位骗子到抨击俄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无耻,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果戈理在这里运用了高超的构思技巧。 2)在《红楼梦》里,作者有意将林黛玉之死安排在薛宝钗出嫁这同一时刻。作者用封建社会礼教的顺从者“出闺成大礼”,来反衬了叛逆传统礼法者“魂归离恨天。”在荣国府内,一边是“大轿从大门进来,家里细乐迎出去,十二对灯排着,倒也新鲜雅致”,一派喜庆气象;一边是在凄凉冷清的潇湘馆内,黛玉失声痛哭。院里“唯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清。”终于黛玉忍受不住,抱着无边的忿怨离开了人间。这段描写之所以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对比”、“巧合”、“哀乐互衬”的写作技巧。

技巧在写作主体身上体现为一种心理结构和能力,是和主体的艺术修养、艺术经验、气质个性、习尚趣味,以及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技巧受制于作者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同时又作用于他的写作实践,服务于他的写作活动。 2、 写作技巧的特点有哪些?

写作技巧具有4个特点:稳定性、互渗性、创新性、审美性。稳定性指技巧成熟后的稳固。互渗性即写作中的各种技法往往互相参照、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创新的核心意义是发展写作技巧。在运用写作技巧时,既需遵循成熟的为广大写作者所接受,且写作效果显著的技巧、规则,又要根据写作目的、内容、时代不断探索新技巧,同时对旧技巧进行改造、更新。写作技巧的审美性指写作技巧的运用,可提高文章的审美价值的特性。 3、 运用抑扬法应该注意什么?运用抑扬法要注意三点:

其一,正确处理抑与扬的关系。抑扬中有一主一副,一实一虚。副和虚只在行文中虚晃一枪,目的是突出主、实,表现作者本意。

其二,抑什么,扬什么,要心中有数。一般来说,前面抑的(或扬的)都是物体表面的东西,或者用世俗的眼光看物体所得出的不正确的结论;而后面扬的(或者抑的)则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或者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的正确的结论。写作时应瞻前顾后,合理安排,以免前后矛盾。

其三,注意抑扬的分寸,力求做到抑得合情,扬得有理。既避免前边抑得过死,使后边文路难以活通;又要避免扬得脱离实际,给人以浮夸不实之感。

抑扬法多用于散文,多用于一些取材于作陪衬的不起眼的物体,如绿叶、盆土、粉笔、野草、砖瓦、铺路石、拖把等,而又旨在突出其在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文章。

4、在写作中,如何界定“虚”与“实”的含义?虚与实是写作中广为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写作的各种门类中作者都以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意味隽永为追求。文章中既有丰富的社会生活材料,又有作者精妙的思想与发现,既有实实在在的生活画面,又有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推断与虚拟,还有对生活材料的合理改造等等,这就形成了写作中的虚与实的技巧。

第 5 页 共 14 页

以上仅为参考答案,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题知识点,请您结合自我理解和课本内容进行知识

掌握和巩固。如对答案等有疑义,请及时登录学院网站“辅导论坛”栏目,与老师交流探讨!

虚实的含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材料的处理有虚有实。完全按照生活的实际情况作有选择的表现为实写;对生活材料作必要的改造——改变了生活的原形,使其更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为虚写。虚实的处理因文体不同而不同。一般记实性和实用性的文章宜实写;而文学作品,例如一些散文则有所虚拟,如峻青的《秋色赋》、贾平凹的《丑石》、冰心的《小橘灯》等。主要是人物、语言要加工,提纯。

一种指思想与材料的关系。实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虚指文章的观点。例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三件事为实,围绕三件事发的议论、感慨是虚。

文章中处理虚实关系有虚由实来、实由虚补、化虚为实、以虚代实、虚实映带五种。

写作中根据写作目的,采用的材料,选择的文体,恰当处理虚实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实写有助于反映生活的真实,增强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虚写有利于作者驰骋想象,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根据写作实际需要,或实写,或虚写,或虚实结合,能使文章内容充实,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5学习写作技巧的途径有哪些?主要途径有三条。

1)从研究生活中学习技巧 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项活动。生活的方方面面以

及人物认识生活的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技巧。比如:事物的外形内质的差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事物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时间的作用等,可以启发作者获得立意与提炼主题的技巧;事物的多姿多彩与千变万化可以启发作者获得观察的技巧,描写的技巧;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启发作者获得叙述的技巧;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可以启发作者获得布局的技巧;社会上各色人等情感的宣泄形式及影响可以启发作者获得抒情的技巧;社会的自然的变迁及其对人生的影响可以启发作者获得议论说理的技巧等等。所以观察生活现象、研究生活道理、琢磨它们与写作的关系都会对写作技巧的发现和运用帮助极大。

2)从研究别人作品和经验中学习技巧 写作前贤的作品及经验,是他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虽然有一定的个体局限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写作的大法。研究他们的作品,学习他们的经验自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写作技巧的方法。向别人学习写作经验和技巧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揣摩性的学习,即研读别人的文章,尤其是读他们的名篇,从中体悟、窥测写作的技巧。另一种是传授性的学习,即认真阅读作者谈写作经验的文章以及评论家对名篇分析和评述的文章。前类文章是作者在写作实践中的感悟与经验的理性概括,它是从写作主体的角度对写作技巧的揭示;后类文章是具有相当的理论水平的专业人员的评论文章,较前类文章有更为客观的理性概括。两者相得益彰,更加接近于作者的写作实际,因而对后学的指导性更强、更直接。

学习别人的写作经验要注意知行结合,灵活变通。这样别人的写作技巧才能为我所用。

3)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技巧 写作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获得写作技巧,必须反复历练。如何进行写作训练,下面提出五点要求:

1、要吃苦;2、要有恒心;3、要循序渐进;4、要有针对性;5、要严于修改。 名词解释

a) 写作技巧:即写作主体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摸索,掌握的能促使写作成功的方法手段。

b) 择炼:择炼即对语言进行选择与锤炼,它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语言准确、简洁、

生动。

c) 一字立骨法:一字立骨法即用一字或一词概括全文要旨,并用它纵贯全文,成为整个布局的中心。一字

立骨法也叫文眼法。而“眼”者,即作者对笔下事物的特别发现或独特感受。

4、正反比照法:正反比照指布局文章时把正反双方相对立的人、事、物、景作对举表述,通过材料本身含藏的

正反意义的对照来显示文旨。

第 6 页 共 14 页

以上仅为参考答案,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题知识点,请您结合自我理解和课本内容进行知识

掌握和巩固。如对答案等有疑义,请及时登录学院网站“辅导论坛”栏目,与老师交流探讨!

d) 博引作论法:指在布局文章时,为了说明某种道理,博采中外古今有关材料,以便淋漓、透彻地发挥文

旨。这种布局方法主要运用于议论性文章,包括杂文、评论及议论性散文。

e) 寓托寄意法:喻托寄意法就是将作者的意向以物相比,寄托其中的布局方法。这种方法也叫借景抒怀、

托物言志、喻物寄情。

f) 往复叠进法:往复叠进法是一种一唱三叹、一波三折的布局方法。其特点是形式上取同一性反复即相似

的物象(人、事、地、情)不断复见,而文章和情致在形式的反复中不断深化。

g) 移步换景法:移步换景法是借文章中的人物(多数为“我”)的行止,一步一景地描述一路上的景观、

感受的布局方法。此法多用于游记写作中。

h) 拟态:即模拟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态、情态、语态,使语言对内容的表现更加逼真、生动、形象的一

种技巧。

10、变态:变态即在运用语言时故意打破语句构造上的常规语法,以造成更富有内在表现力的辞句的技巧。 11、造境:造境是对文章语言表现力的总体要求。其效果就是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重现人物的身心体验,营造出一种意象丰富的情景氛围。巧妙的造境可使读者进入作者生活体验和尽现情思的氛围,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作者的艺术感受。 判断题

1、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句,在抒情上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

i) j) l)

在《红楼梦》中,作者把贾宝玉结婚与林黛玉之死安排在同一时刻是运用了“哀乐互衬”的手法。√ 茅盾的《白杨礼赞》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喻托寄意技巧。√ 择炼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最为基本的一环。√

k) 写作技巧离不开作者的立场观点。√ m) 抑扬法可以欲扬先抑,也可以欲抑先扬。√ n) 抑扬法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 o) 移步换景法多用于游记写作。√ p) 写作技巧只能从书本中学得。×

10、文章写作中,“显”就是浅陋,“隐”就是晦涩。× 11、抑扬法、断续法、疏密法、张弛法均可活跃文势。√ 12、移步换景法多用于游记写作。√ 13、抑扬法只能先抑后扬。×

第四章 写作过程

一、 问答题: 1、 谈谈感受的特点。

1)感受的客观性 感受的客观性即作者感受外物,要受外物客观属性的制约。作用于作者的外界事物都有它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都蕴含着一定的事理。清代叶燮认为万物之中都包含着理、事、情。“譬之一草一木,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乔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原诗?内篇》),客观事物的这些特性对作者的感受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和制约性。比如人们对老虎的感受:说“苛政猛于虎”是基于老虎凶恶残忍的属性;说“英雄虎胆”、“举头为城,掉尾为旌”等则基于老虎的威猛。没有人说胆小如虎,因为老虎为兽中之王,是一种大型猛兽,没有胆小的属性;也没有人说谁贼得跟牛一样,因为牛的属性是

第 7 页 共 14 页

以上仅为参考答案,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题知识点,请您结合自我理解和课本内容进行知识

掌握和巩固。如对答案等有疑义,请及时登录学院网站“辅导论坛”栏目,与老师交流探讨!

朴实、勤恳、乐于奉献,并不狡猾。所以,脱离或歪曲了客观事物客观属性的感受都是不正确的。

2)感受的形象性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所以作者感受外物首先是直观的、形象的,比如杭州西湖柔媚,作者获得这种感受、这种美感不是凭借抽象的概念推断的,而是通过直接观赏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平湖秋月、花港观鱼等景点,获得具体映象,直接感知的。同理,人们觉得华山天下险,也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游览华山景观由下至上,自古一道,且需经过千尺

、百尺峡、苍龙岭、上天梯等艰险路段直接感

受到的。其中的苍龙岭,形如山脊,两面凌空。望足下,深不可测;观远方,云海茫茫。虽然路两边有石柱铁链,供游人把持,彳亍之间,亦觉心颤。据说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坐哭苍龙岭,畏之不能下。如果上攀华山,如履平地,岂能有天下第一险的感受。还有,人们认为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也是因为直观地了解她们有沉鱼落雁之色,闭月羞花之貌的形象的感受。再者,人们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对其倍加喜爱,也是因为松、竹、梅的外部形态及其有关属性。松,苍劲挺拔,抗寒耐热,针叶常青;竹,虚心有节,笔直修长,四季青翠;梅,枝干遒劲,花小馨逸,傲雪开放等等。人们喜欢菊花,也是因为其花姿色百态,在百花零落凋谢之时,凌霜开放,一枝独秀。

感受的形象性即人们感受外物不仅从直观形象开始,而且形象参与感受并影响感受的效果与意向。趋美避丑是人们的习性。老虎的雄壮威武,毛色斑斓美丽为人喜爱;老鼠畏缩卑微,皮色灰暗为人所讨厌。苏?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谈评论文艺作品说过一句有意思的话:说一个伟大而丑陋的女人,人们敬重她,但要人们爱她是不行的。其中就有形象性干预感受的意思。

3)感受的情感性 作者的感受,虽有理智、意志的参与,但更多的是情感活动。所以说感受是作者富有情感的感知外物的心理过程。情感,包括情绪在内,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心理体验。一般地说,外物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产生肯定的情感;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产生否定的情感。这种带有倾向性的体验贯穿于感受的全过程。首先是以物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人们的感情是因外物的刺激而产生的。刺激不同,感觉不同,产生的感情也不同。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尊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怀柔条于芬春。”(顺着四季的推移,感叹时间的消逝;观察变化的万物,引起纷繁的思绪。悲叹落叶飘飞于劲秋,欣喜柔条滋生于气息芳郁的春天)就是这个意思。其次,以情识物。作者带着外物刺激产生的感情,调动诸多心理功能,将感觉转化为知觉,从整体上把握外物。再次,融情于物。作者在以浓厚的感情对外物的客观属性进行整体把握时,通过分析、比较、想象、联想、通感、移情等心理活动,将自己的感情融于外物,使外物个人情感化,从而生发出别有新意的情思。总之,情感启动感受,深化感受,完成感受,与感受息息相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情感的参与,便没有感受。 2、 为什么感受要独特?

写作的个体性要求文章要有个性,不一般化。如此,作者对外物的感受就要独特。那么如何使自己的感受独特呢?这须从感受涉及的因素来考虑。由于感受是内情与外物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所以,要使感受独特,就要求作者从主客观两方面努力。

第一,要求作者捕捉、选择的外物是别人没有发现的,或者别人不甚注意的,因而显得新鲜、奇特、内容不一般。例如当代作家莫应丰避开当时的“路线斗争”,写南方大山区的风光而成《小兵闯大山》;老作家黄秋耘写作《黄山秋行》时避开别人写黄山“只记登山大略”,“只记黄山之险”的路数,从黄山的奇、美入手写黄山三奇(石、松、云海);作家、翻译家李健吾写《雨中登泰山》,刘白羽写飞机上看日出等,都因题材新颖,写法奇妙而在同类文章中独树一帜。外物新是作者感受新的客观基础。

第二,感受外物、触发的思想感情或者由大家所见之物,所写之物而开掘的意蕴不同,即感受到别人没有的

第 8 页 共 14 页

以上仅为参考答案,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题知识点,请您结合自我理解和课本内容进行知识

掌握和巩固。如对答案等有疑义,请及时登录学院网站“辅导论坛”栏目,与老师交流探讨!

搜索更多关于: 《基础写作》期中作业参考答案 的文档
《基础写作》期中作业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dchh6ky9d4zk8m0i2g4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