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很高兴我能参加了全县教师培训。通过两天的培训,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
一层的了解。这次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理论上包括对“教学规章制度、教学常规、师德、小学教育的常识和特点”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学习,比如如何获得教师的成功,如何走上专业发展之路。通过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 如何做一个具有专业素质的教师
教师的专业素质首先体现在具有专业的文化知识。教师立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位置,首当其冲的是自己的专业知识要硬。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的不光是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的轻松,更加的少走些弯道。而教学方法的提炼来自于教师每时每刻的思考,如何做能让学生的效率最优化,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溧水高级中学的名师像我们讲授了很多关于教学上面的方法。教学之所以能趋于成熟化,是因为做到了研究学生,把握全局,善于总结,勤于学习,学会反思,敢于创新。
10月16日,我观察到了一个细节性的东西,我从实践中感悟到了教育的人性化,全面进步化。上课铃响了,我在黑板上出了一年级的分与合的题目,作为巩固与复习。喊了十几个同学上来做,都完成的挺不错,只有个别的学生完成的不尽如意。其中有一位小孩子在做2和7可以合成几,填空的时候明显有了难度。我提倡他们的是不会做的时候就借用手指来算,宁可自己数手指也不要养成自己抄袭的习惯,虽然数手指的方法过于传统,但是它是我们做题目的时候作方便,又快捷,并且提高正确率的有力武器。所以我笔记提倡在开始的时候,手指灵活的数清楚了,慢慢的从实物中抽象出数字来,完成分与合的题目。
可是最让我感动的不是他会不会掰手指算,而是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居然喊来了另一个孩子,让他把手指伸出来借给他数,而不是直接问别人得数是多少。这让我感到很欣慰。我们作为孩子的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启蒙老师,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只是更多的是独立的思考习惯。而这些思考来自于我们生活中细节的部分。
更让人欣慰的是另外一个孩子没有歧视这个孩子,把手指伸出来,教他怎么数,两个年仅7岁的孩子开始慢慢明白什么叫帮助别人。
二 教师如何备课,上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备课,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备课包括那些内容 : 1、备教材生成的价值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我们说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 , 知识性包括数学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数学内含的知识包括概念,运算,公式,应用等。
课外延伸的知识既社会的、自然的、家庭的、生活的等。 教师在把握知识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重难点因文而异(如,知识、情感、能力),因人而异(如,新接触的、离生活远的、含义深刻的)。 2、备教材资源的开发
数学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的资源无处不在,但要遵循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和延伸。就数学知识来讲,理解的角度不同,需要的资源也不同,教师代替不了学生的需要。
我觉得现代的课堂教学最大特点是从封闭走向开放,这种开放是全方位的,包括思维的角度、情感态度、内容的选择、学习的方式等。开放的程度一切取决于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发现,这样看来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顺应孩子的需要,必须有灵活应变的能力。教师做不了最好,但要做的更好,尽可能满足于学生。有一句话说的好“教师
不在是一桶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江河。” 3、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现代教学主张由结果走向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那么在备课时如何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呢?我想,首先从教材的整体上把握,弄清知识结构、内容按排、练习设计(如运算、应用题、方程、几何图形等都有各自的特点)。第 从内容入手,看教的是什么内容,怎么编排,反映的思想情感是什么,哪些是需要训练的,哪些是需要感悟的,哪些是需要掌握的,哪些是需要补充的,哪些是需要发散想象的,哪些是要延伸拓展的。最后还要参考课后练习的设计,看看对学生有什么帮助。
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像我们学校正宗统筹的小班化教育,是南京市的一个特色。而从小班化教育出发,我们需要做到的是自主合作探究,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全面采用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
我们说“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能理解成教学模式。所以,“自主、合作、探究”既要整体考虑又要分开考虑,既可以贯穿全篇也可以体现在某个环节上,该用则用,不适合用则不用。例如合作学习,不是什么事都需要合作,有的是简单的问题,自己能解决的就没有必要合作。合作应有针对性。
又如自主学习,是在老师主导的前提下的自主。教师要启发情境、创造条件、指明方向,有针对性的对某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实”与“活”的结合,“训”与“练”的结合,“讲”与“思”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
短短的几天的培训学习,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以说是我近年来教学生涯中,一次难忘的学习交流。在学校这些勤恳敬业老师的发言中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却流露出大光华人的那种朴实真诚、谦虚好学,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让我在这次学习中受益匪浅,百听不厌,百学不倦。
我想,“作为教师,不仅是一个学者,她更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以局内人的身份“进入”生活本身,“入乎其内”,根据教学现场当时的“内在真实”,来展示教学的真实面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通过培训,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经过培训学习,我更坚定了自己“教书育人”的思想,要逐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去做:
(一)“做一天蜡烛,就要发一天光;做一只春蚕,就要吐一寸丝。”
这是我的教育观和思想观。我不会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逍遥懈怠思想,有的就是一种教师的使命感。因为我深深地懂得: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悟、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需要以强烈地使命感为基础的,是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做代价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辛劳,甘于付出,甘于无怨,这是师德的首要条件。
(二)要鼓励自己“学无止境”
我要在新学年里,不断学习他人的新经验,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力学苦练,做到“问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恐非易事。
(三)要热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这种热爱,首先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作为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种爱也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他们给予各方面的关注,从心灵上、思想上、身体上、学习上去关心、热爱、帮助,把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挫折的烦恼。
通过培训,我懂得了怎样去爱学生。“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的成果。
“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所有学生。在教育这个舞台上每天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教学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从培训中老师所谈的这些亲身经历的事件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大启发,甚至会产生心灵的震撼。
走近名师,感受名师,更使我明白了我们教师应该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为己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