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太奇的功能及作用?
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蒙太奇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即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即剪辑)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了时空上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 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和叙事方式。
蒙太奇具有叙事和表意两大功能,据此,我们可以把蒙太奇划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前一种是叙事手段,后两类主要用以表意。叙事,电影的画面是分别拍摄的,运用蒙太奇手法把众多的镜头剪辑来,可以表现完整的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构成一部为广大观众所理解的影片(或某一片段)。表意,蒙太奇使电影产生诗情画意,它丰富了电影语言,深化了影片的思想内容,加强了影片情绪的感染力。
2.双人对话中的拍摄方法(具体方法,能简要的理解和阐述每一个是怎么拍摄的大意即可) ?演员肩并肩在有些情况下,两个角色排成一条直线。最常见的情景是两个人物坐在一辆行驶的车子前座上。此时两个角色之间的对话会采取肩并肩的位置。两个演员排成一条线,就有一种共同的方向感——全向前看。这时用轴线拍摄可以很好地表现他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且清晰地展现两个角色的位置关系。将摄影机置于对话者之间的内反拍角度可用于表现其中某个人物的形象。也可以用使用平行的镜头位置从人物的正面拍摄,这时候画面出现两个面对镜头或背对镜头的人物。?演员一前一后。当两人同乘一匹马,同骑一辆自行车或摩托车时,他们被迫处于一种固定的姿势来进行谈话,前面的人经常转过头来用眼角看后面的那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从单一的摄影机位置用一个双人镜头来表现。然后,在同轴位置上向前移动摄影机,就可拍摄这两个人的单独镜头。最终的剪接往往是双人镜头和单独镜头的交替使用。?在电话里交谈。两个演员在打电话,只能单独拍摄,然后交替地剪辑来表现他们对话的过程。这种情况看起来和关系轴线没有太多的联系,但是实际上,许多导演都会让两个演员面朝相对的方向。也就是说,我们假设这是两个人在同一空间的谈话,然后按照轴线的方法去表现对话。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造成正常谈话的感觉,加强对话双方的交流感。 3景别的概念?
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景别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五种,由近至远分别为特写(人体肩部以上)、近景(人体胸部以上)、中景(人体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
4.主观镜头的概念以及用途(能简要阐述清楚即可) 它因代表了剧中人物对人或物的主观印象,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可能使我们观众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进而使观众和人物进行情绪交流,获得共同的感受。
主观镜头可以表现人物在特殊情况下的精神状态。如用天旋地转、摇晃不定的画面,表现人物的头晕目眩,或伤势严重;用光怪离奇,混沌不清的形象,反映人物的醉眼朦胧等等。主观镜头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幻觉与想象。
5.按影视用光观念和效果可分为自然光效和戏剧光效两种 6在电影、电视画面中,产生不同景别的因素有三个
第一是物距。即摄像机(或摄影机)和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当摄像机的镜头焦距不变时,物距近则图像大,包容的景物范围则小,相反,物距越远,图像则小,包容景物的范围则大。
第二是主体的纵深调度。如果是运动画面,或是纵深调度,被摄对象移近摄像机可以呈现近景或特写,远离摄像机则可以呈现全景或远景。这里应着重指出,被摄对象的纵深调度和纵向移动摄像机均可得到景别的变化。但两者的画面效果是不同的。摄像机不动纵向调动
被摄对象,景别也随之变化、但画面包容的背景不变。纵向移动摄像机得到的景别变化、背景则产生变化。在实践中,是呈现综合运动,即被摄主体和摄像机同时运动,使画面景别产生多变形式。
第三,是镜头焦距的变化,这里说的镜头,是指摄像机上的光学镜头。焦距的变化,带来镜头视角的变化,当摄象机位不动时,改变焦距的长短,可以得到不同的景别,如果连续变化焦距则可得连续变化的景别。比如从短焦变为长焦,可得到远全-近特的变化;反之,从长焦变为短焦,可得近特-远全的变化。利用变焦距镜头拍摄的景别变化和用移动摄像机得到的画面景别的变化,画面效果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这将在“运动摄像”一章讲述。 5.叙事元素时,存在三种形态:主观角度、客观角度和主客观角度。 6论.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
①主观镜头: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当做影视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即为主观镜头摄制。这种代表影视片中某一人物视线的镜头,叫做主观镜头(狭义的主观镜头)。主管镜头是摄影机的视点直接代表某一剧中人物的视点所拍摄的镜头。在银幕直观效果上可使观众该剧中人物的角度“目击”或“臆想”其他人物及场面的活动与发展,从而产生与该剧中人物相似的主观感受。是导演将观众直接引入剧情的有力手段之一。摄影机的视点在表现画面内的人或物时,明显表示出导演主观评价观点的镜头。在银幕直观效果上可产生间离感,强制观众从导演的评价角度去感受剧中人物和场面的活动与发展。通常通过异常的运动摄影获得。运用这种镜头有时可达到意外强烈的银幕效果,但往往由于导演的直接干预而使观众产生欣赏心理方面的抵制,因而在运用时要特别谨慎。主观镜头还包括明显表示出导演主观评论观点和主观情感与情绪的镜头(广义的具有强烈主观表现色彩的镜头)。没有纯粹的客观镜头,也不会有纯粹的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总是在客观镜头表现中产生的。
在某些影片中,主观镜头常采用画面变形、色彩变换、焦点变化等手段,突出其主观性。 主观镜头表现比客观镜头表现更为复杂,有着变化多样的运用模式。如反应式主观镜头、想象式主观镜头、多视角式主观镜头、多层次式主观镜头、近似式主观镜头等。 ②客观镜头:客观描述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叙事镜头是指依据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习惯进行旁观式的拍摄。亦称“中立镜头”。摄影机采用大多数人在拍摄现场所共有的视点拍摄的镜头。将内容客观地表达给观众.在银幕直观效果上可产生临场感。由于导演在处理演员的感受时不加主观评价,采取中立态度,因而能使观众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判断,参与剧情发展。故通常为导演大量运用,是影片镜头组成中的主要成分。 这类镜头拍摄的画面,大都是代表观众的眼睛,指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所看到的情景和事物,就像第三者在现场观察故事情节过程,人物活动规律一样,具有客观公平性。利用这种镜头可以脱离时间空间的限制。
7.越轴方法1、利用插入空镜头或者中性镜头间隔两边镜头实现越轴2、利用被摄对象的运动改变原有轴线3、利用拍摄机位的运动改变原有轴线4.利用双轴线,越过其中一个,由另一个实现画面空间的统一 8.越线的规律.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想的直线或曲线。它们所对应的称谓分别是方向轴线、运动轴线、关系轴线。在进行机位设置和拍摄时,要遵守轴线规律,即在轴线的一侧区域内设置机位,不论拍摄多少镜头,摄像机的机位和角度如何变化,镜头运动如何复杂,从画面看,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和位置关系总是一致的,否则,就称之为“ 越轴”或“ 跳轴”。 轴线规律是影视摄制中保证空间统一感的一条规律。在用分切镜头拍摄同一场面的相同主体时,总方向限制在轴线的同一侧。如轴线是直线,各拍摄点则应规定在该线同一侧的180°之间。任何越过轴线所拍摄的镜头统称为越轴镜头。 处理越轴镜头,可以运用移动拍摄的由轴线一侧过渡到另一侧,也可以先在越轴镜头前
安插一个交待环境的全景或通过主体的大幅度运动动作跳越轴线。为避免越轴,在拍摄物体的运动时,应拍摄其运动全过程。在进行画面组接时,可安排无方向特征的远景、特写和空镜头。 8.声音设计的作用及与画面的关系
声音的出现使电影的现实更具备了生活的逻辑;声音还扩大了影片的时空表现力;在电影语言中,声音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是画面无法替代的;声音与画面可以构成不同时空的错综的关系,极大地拓展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声音已经成为一种最重要的风格要素,来表现导演的美学追求。
9.声音扩展画面空间的论述?什么是扩展空间?认识画外空间。画外空间是观者与画面形成的一种假想的空间,是一种想象的空间。。b:影视摄影则两方面都会兼顾,而且在某种镜头上是有侧重的,有时侧重时间,比如镜头的频繁蒙太奇转换、运动镜头、某一个特写镜头等,往往强调时间的转换、运动在时间的同步进行、以及在某个时间瞬间的动作状态等,有时强调空间关系,比如:景深镜头的运用、空镜头、静止镜头等,景深镜头、静止镜头有时主要强调空间关系和空间关系中人物、事物间的联系等戏剧或抒情因素。当然,影视摄影中,时间和空间是不能彻底分开的,只是模糊的进行侧重分析。影视空间是经过蒙太奇剪辑形成的一种在观者头脑中形成的社会或自然的假想空间,虽然某一个镜头可能是现实的某一个部分,但是总体上形成的影视空间和时间是不存在的。
画外空间的作用:提高叙事表现力方面 拓展画外空间的方法:1.拍摄对象的出入画。2.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或动作。3.画外人或物在画面内的投影。4.不规则的构图。 5.利用有反射功能的物体或平面。6.使画面停留足够长的时间。7.画外音。8.摄影机的运动。9.打破画面内一些空间的隔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