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增加对比度
图1-6a的颜色平淡,是因为黄版和洋红版对比度不足。 (1)按“Ctrl M”打开“曲线”对话框,选择黄色曲线。
(2)把光标移到画面上,按住鼠标拖动,从皮肤的亮调拖到中间调,你会看到一个小圆圈在曲线上移动,这就是要增加对比度的范围。 (3)把这个范围的曲线变陡,就能增加对比度。 (4)对洋红如法炮制。
把前面讲CMYK的段落稍微改一下就是讲RGB的,不同之处标以粗体
1. 增减红绿蓝三原色的亮度
如果我觉得图1-5a中嘴唇不够红,但脸的红色是合适的,我就锁定脸的绿光,减少嘴唇的绿光。
为什么把嘴唇变红需要减少绿光?因为绿光和洋红是互补的,减少绿光,就是增加洋红。另外,红光和青色是互补的,蓝光和黄色是互补的,在一对互补色中减少一方就是增加另一方,增加一方就是减少另一方。如果你觉得这样说比较抽象,就做以下试验,你马上就会明白。
(1)按“Ctrl M”打开“曲线”对话框,选择“绿”曲线。
(2)按住Ctrl键单击画面中的脸,在曲线上产生一个锚点,这是要锁定的点,它代表脸上的绿光,也代表脸上的洋红。
(3)按住Ctrl键单击画面中的嘴唇,在曲线上产生另一个锚点,这是要降低的点,它代表嘴唇上的绿光,也代表嘴唇上的洋红。 (4)把第二个点降低。
出于研究的目的,你可以随便拉“红”、“绿”和“蓝”曲线,往上拉是增加亮度,往下拉是减少亮度,而这相当于调节青、洋红和黄。不要仅仅读这些文字,要在操作中体会色光三原色(红、绿、蓝,即RGB)和颜料三原色(青、洋红、黄,即CMY)的关系。
----------------------------- 【选读内容】
在讲到RGB时,为什么我还对CMY念念不忘?这是因为初学者理解RGB往往有障碍,需要先想想CMY是怎么回事,再把CMY“翻译”成RGB。数码暗房老手可能忘了自己曾经学过CMY,可几年前如果问他什么叫三原色,他一定会回答“红黄蓝”,他说的“红”实际上是“洋红”,“蓝”实际上是“青”, “红黄蓝”就是CMY。他不大可能一开始就知道“红绿蓝”或者说RGB也是三原色,因为从小学美术老师到美院老师都没有教过他RGB,这得用透镜、滤色片或发光二极管来示范。
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三原色是CMY,小学美术老师用调色板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的颜料三原色。所以我们评估一张图的颜色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 CMY多了或少了,要拐几个弯才能想到RGB,除非在长期的调色工作中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比如图中的嘴唇不够红,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洋红不足”,而不是
“绿光多了”。现在要在RGB模式下调色,找不到洋红曲线,你可能想当然地认为“把嘴唇变红就需要调节‘红’曲线”,但这样并不管用,真正要调的是“绿” 曲线。这种关系很奇怪吗?那么有三组“奇怪”的关系需要你牢记: (1)红光-青色颜料 (2)绿光-洋红颜料 (3)蓝光-黄色颜料 或者说:
(1)R-C (2)G-M (3)B-Y 总的来说: RGB-CMY
这就是色光三原色与颜料三原色的互补关系。增加色光的亮度等于减少其补色的量,降低色光的亮度等于增加其补色的量。语言再一次费解,但你只要在 Photoshop中拉一拉曲线,它就不费解了,拉“红(R)”曲线的时候看看画面中的青(C)多了还是少了,拉“绿(G)”曲线的时候看看画面中的洋红(M)多了还是少了,拉“蓝(B)”曲线的时候看看画面中的黄(Y)多了还是少了。颜料多了还是少了,凭小学美术课的经验就可以判断。
为了说明R、G、B和C、M、Y的同源关系,下面是选读中的选读,没什么实用价值,不过可以满足一些好奇心。
(1)照相制版术怎样把RGB变成CMY
把一张彩色图片、一只摄影暗房用的红灯拿到你的卫生间里,把门关紧,在黑暗中打开红灯,照射那张彩色图片,你会看到画面完全变成了“红与黑”,黑的部分就是青颜料的分布。
如果你可以搞到纯的绿灯和蓝灯,用它们照射原稿看见的就分别是洋红颜料和黄颜料的分布。
为什么会这样?在我的书《实用电脑印前技术》的第八章有解释。照相制版的原理出现在该书中也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但其结论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即使你不在卫生间里做这个实验,也要记住:R就是C,G就是M,B就是Y。
(2)色光三原色的混和
你知道红颜料和绿颜料混和后会变灰,那么你想过红光和绿光混和后会怎么样吗?在舞厅里就有这样的光,也许你家的客厅里装修了鲜艳的小灯,你可以观察红色的光束和绿色的光束交叉时发生什么,不会变灰,只会变成黄色或橙色。 在电脑屏幕上,RGB也是这样混和的。要在RGB模式下调色,对RGB混和就要像你在小学美术课上对CMY混和一样熟悉。在Photoshop中胡乱拉RGB曲线吧,直到你了解RGB的混和的规律。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