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备谴责而选择不去没收银行的资产”。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有着历史性先导的作用。 19.【答案】C
【解析】“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表明苏联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0.【答案】A
【解析】材料中之所以说罗斯福挽救市场经济,是因为市场无法调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毛病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是生产社会化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要求学生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1.【答案】B
【解析】材料“在本国范围内,国家对社会生产进行调节的方式是个别垄断组织所办不到的”强调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准确把握。 22.【答案】B
【解析】“1950-1973年的24年间,国际贸易额从607亿美元增至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均增长10.3%”主要是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解题的关键是“1950-1973年的24年间,国际贸易额从607亿美元增至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均增长10.3%”。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因为苏联解体,欧洲失去了与美国合作对抗苏联的动力,加速一体化发展的欧洲接下来与美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欧洲要摆脱美国控制的离心倾向加强,故A项正确。 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结束,总体上有利于世界和平,故A项错误;BD两项不是灾难,排除。 世界多极化格局只是一个趋势,还没有形成,故C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苏联解体。考查苏联解体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解体的影响对材料的解读与理解。 本题考查对苏联解体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9页,共11页
24.【答案】C
【解析】面对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各国都出现了生产过剩,美国提出购买美国国货的政策,而中国提出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中国要应对国际金融动荡带来的严重挑战和危险。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经济危机的特征和应对危机的措施,还要搞清楚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影响。
25.【答案】【小题1】(1)由材料“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以得出重农抑商的经济主张。理由从材料“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以概括出来。 (2)概括近代中国经济观念的变化可以从表格“乡民迁出总人数”“迁至他乡种田人数”“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中得出。原因结合时间,联系所学相关知识可以得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地理位置的优越;近代企业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思想观念的解放;西方文明的冲击。 故答案为:
(1)主张: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变化:由重农抑商到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原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地理位置的优越;近代企业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思想观念的解放;西方文明的冲击。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管仲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近代中国经济观念的变化及原因,需结合重农抑商政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重农抑商政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答案】首先找出作者观点,由材料“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府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可得出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无比优越。然后针对这一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最后用相关史实来证明你的观点。如否定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优越性的观点。可以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弊端来论证,如君主专制的随意性和独断性;中央集权对地方发展的限制;经济政策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限制等。 故答案为:
示例一:否定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优越性的观点。 评述
角度一: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角度二:中央集权加强,限制了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
角度三:专制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角度四:君主专制下,统治者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示例二:赞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优越性的观点。 评述
角度一: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角度二: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角度三: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角度四: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第10页,共11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准确把握。
(1)概括罗斯福在应对经济危机中采取的手段,可以从材料“涉及整顿财政金融、27.【答案】【小题1】
调节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改善民众困境等各个方面。”中得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这种趋向已经证明是不可逆转的”可以张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得出。 (2)说明苏联实施了什么政策,可以从材料出处“列宁《论粮食税》(1921年4月21日)”得出新经济政策;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3)启示要结合材料角度和前面两问中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生产力及制度创新进行归纳。 故答案为:
(1)手段: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史实:二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的建立。
(2)政策:新经济政策。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3)启示:计划与市场是经济调节的手段之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制度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动;制度创新。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苏联新经济政策,本题结合所学从其内容及特点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对美国苏联经济模式的认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阐述的能力,本题掌握美国罗斯福新政及苏联的现代化历程进行回答。
第11页,共11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