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老师在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舞蹈是一种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以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的深层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1],以表达作者(编导和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本文就对舞蹈老师在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分析一下。
一、教师要积极学习舞蹈教学的心理学理论
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先讲理论,等学生掌握了理论之后再联系实际来巩固理论。而在舞蹈中就恰恰相反,要先让学生实践,也就是先去模仿老师的动作,在模仿动作的过程中,再讲解这个动作的要领和要求。因为首先从字面上解释,“舞蹈”就是手舞足蹈称之为舞蹈,它是一门人体有规律有韵律的身体运动,它的特性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连续的、连绵不止的,正是它的连续性才产生了舞蹈的感觉和意境[2]。如果把它分解了来讲来做,就会中断了这种感觉和意境,就如同把一匹光滑的丝绸剪断再拼接起来,表面看着再光滑,可是衔接之处还是会有痕迹,没有了那种一顺到底的流畅。 虽然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都能为舞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帮
助,但是在舞蹈的最初学习阶段,“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因为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连续的、连绵不止的,正是它的连续性才产生了舞蹈的感觉和意境,而这种感觉和意境不能简单的只用文字来表述,是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形态语言来感染学生,这样才能把舞蹈的感觉和意境真正传授给学生。如何将心理学切实的使用到舞蹈教学过程中去[3]。
与舞蹈教学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众多,如何切实的将其联系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就需要教师不断去学习舞蹈教学的心理学理论,结合舞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将其运用到课程上去。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学理论:其一,态度改变理论,从改变学生对待舞蹈教学的态度做起,倡导先苦后甜的舞蹈态度,促进学生舞蹈学习态度的端正;其二,罗森塔尔效应,不断调整教师自我对于学生的期望,以此去感染学生的舞蹈学习,从而使得学生恢复信心,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 二、教师要注重舞蹈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当然,在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根据教学科目的不同从而借助多媒体来更好的完成要教授的东西。例如在民间舞或剧目课上,很多同学能够完整正确的学会动作,却要么跳不出舞蹈的神韵;要么放不开自己的舞蹈动作[4];要么就是投入不到舞蹈的情绪之中去。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先把动作教给学生,然后再放碟片,让她们观摩一下别人是怎么跳的、怎么表演的、用什么样的情绪去带动观众和感染观众的,从而去激励和感
染自己,去提高自己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舞蹈专业培养目标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比较重要的,这往往需要舞蹈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生创作潜力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具体来讲,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积极鼓励学生接触更多关于舞蹈方面的知识,扩宽其涉猎领域,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2、鼓励学生做一位热爱生活,喜欢观察,乐于体验,善于捕捉现象的人,为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打下基础。
3、积极组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实现其实践经验的积累,以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 4、避免单方面的关注于某一种舞蹈,可以积极去了解不同类型的舞蹈作品,为开展思路,实现创新奠定素材基础。 5、坚持逆反原则,移植原则和群体原则,实现学生创作能力的全面培养。
合作,无论是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还是与同学之间的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此过程中,不仅仅能够实现学生意见和建议的融合,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各种,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开展信任联系,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其二,严格控制整个活动的开展过程,避免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其三,注重激励学生的团队荣誉感,进一步激发起合作意识,使得形成合力,以最大
化的发挥合作团队的创意[5]。
总之,心理学的确可以使用到舞蹈教学过程中去,不仅仅可以实现教学互动氛围的营造,还在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培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6]。在科学发展越来越进步的今天,我们承认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确实为舞蹈带来了很多帮助,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否认我们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只有在坚守舞蹈的传统教育上,再吸收新的、有益的教学方式,那么一定会把舞蹈艺术更加发扬光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