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篆书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7 7:49:1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起止藏锋

篆书的起笔和收笔须藏锋,笔锋藏在点划中间而不外露。汉蔡邕《笔论》云:“藏锋,点划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用力要均匀,勿使头大尾尖,或头重脚轻。如“司、月”两字的横画,虽然形态不同,但起收均用藏锋。

要使起、止均藏锋,须“藏头护尾”。藏头,笔尖逆落纸上,藏锋而行;护尾,全力收豪,回收尖峰。这样笔力倾注入字中。汉蔡邕《笔论﹒九势》云:“藏头护尾,力在笔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又云:“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划中行;护尾,点划势力尽收之。”古人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法横画使用较多,因笔力、质感在起、行阶段已经完成,犹如画中气势,格调已具,再点缀收拾,更加丰富完美,含蓄而耐人寻味,如“东、阳”两字。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云:“藏锋之说,非笔如钝锥之谓,自来书家,从无不出锋者,古帖具在可证也。只是处处留的住笔,不使直走。如“加、皇、楚”三字。 2、行笔中锋

行笔时,将笔的主锋保持在字划中间,谓之“中锋”,如“平”字,四画均为中锋。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云:“宋徐铉善小篆,映日观之。画心之中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之于曲折处,亦当其中,无有偏则,乃笔锋直下不倒则,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刘熙载《艺概》云:“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如作一横画,往往末大于本,中减于两头,其病坐不知此耳。竖、撇、捺亦然。”如“年、汝、服”三字。

清王澍《论书剩语》云:“中锋者,谓运锋在笔划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及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施无不当矣。”因笔锋在点划中运行时,墨汁顺笔尖流注至纸面,均匀渗开,达于四面,点画也就没有上重下轻、左重右轻、左轻右重等缺点。“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等均中锋之喻。如“葵”字。

清龚贤《柴丈画说》云:“笔要中锋为第一,惟中锋乃可以学大家,若偏锋且不能见重于当代,况传后乎?中锋乃藏,藏锋乃古,……笔法古乃疏,乃厚,乃圆活,自无刻、结、板之病。”如“闰、中”等字。

3、妙接使转

笔画的交接务使凝重而不锋芒毕露,交接处如露珠渗开之效果,忌实、死、刻板无活力。如“女”字有三处交接。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云:“余见六朝碑拓,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转折挑剔之处,留处也,古人必提锋暗转,不肯笔使墨旁出,是留处皆行也。”如“授”字的横、竖及转折处,“留与行”兼备。

清蒋骥《续书法论》云:“作书有两‘转’字。转折之‘转’在字内,使转之‘转’在字外。牵丝有形迹,使转无形迹。牵丝为有形之使转,使转是无形之牵丝。此即不着纸,极要留意。如“安”字的转折处各不相同。

清刘熙载《艺概》云:“起笔欲斗峻,住笔欲峭拔,行笔欲充实,转笔则兼乎住、起、行者也。”如“月、阳”两字。

总之,运笔宜慢、匀速,应笔笔中锋,务使停匀端庄,不可性急求快,否则事倍功半,如“永、谒”两字。 4、笔分先后

篆书的笔顺与楷书不同,应根据篆书本身的特点来处理笔顺。篆书的笔顺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先上后下,上下结构的字,先写上部再写下部,如“癸”字。 (二)左右结构的字一般先左后右,如“公”字的上部。有些偏旁在篆书中的写法分几笔合成,如“丙”字下部先左后右。

(三)先横后竖,如“十”“土”等字。

(四)先中间后两边。左右对称结构的字,为了使左右平稳,先写中间,再写左右两边,如“午”字先写中间一竖。

(五)先外后内,如“四、闰”等字先写外框,再写内部。 5、左右对称

对称是篆书在结体上的基本特征之一,运用中轴分割的方法,左右对称呼应,既保证了字的重心稳定,又使左右和谐一致,相得益彰,不偏不倚,充分体现了“中和”的美学思想。

晋王羲之《书论》云:“书贵平正安稳。”讲的就是字形结构必须符合平衡对

称原则。篆书的相互配合,多为对称。即左右两半横画基本相等,两边竖画长、短、直、弧相近,如“中、庚、卯、公”。线条和空间大小上有细微变化,但不能一味追求变化,会显得做作,不自然。学习时把握好度,有变化且自然为宜。 6、形体均衡

作书时须随字之形体,调匀其点划之大小、长短、疏密,务使密处不相犯,疏处不相离,点划位置均称,分间布白协调。唐欧阳询《三十六法》云:“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欲其彼此映带得宜。”“字画交者,欲其疏密,长短,大小匀停。”使字之形体具有均衡之美。

有很多篆文,上下左右笔画多少差距很大,也不对称。但偏旁部首间能相互结合,也会有均衡之感,或有连贯之气。如结构复杂的“征”,多个长弧画的“拜”字等。上下左右笔划多少虽有悬殊,但能彼此配合,在力学上讲,能取得均衡效果。上多下少,如“年”字。左少右多,如“徒”字。左多右少,如“永、加”等字。一正一侧,如“加、初”等字。 7、纵横变化

元吾丘衍《学古编》云:“小篆俗皆喜长,然不可太长,长无法,但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重脚,岂不美哉。”如“十、宾”等字。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其实分行布白,不外间架;间架既定, 然后纵横变化, 无不如志矣。”如“除、宾”等字。

篆书纵横比例往往是接近三比二或四比三。字有取纵势,向上下方向伸展,如“庶”字。有取横势,向左右方向伸展,如“六、空”等字,应有意使上部伸展,写得扁阔一点,使下部伸展,写得狭长一点。上纵下横,如“召”字。 8、收放自如

隋智果《心成颂》云:“回互留放,谓字有磔掠重者,若‘爻’字上住下放, ‘茶’字上放下住是也,不可并放。”

元人《书法三昧?大结构》:“炎、茶,两捺之字,或上捺或下捺,各宜所重。”须有收有放,或上放下收,如“平”字。或上收下放,如“召”字。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云:“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为字之中宫”。所谓精神挽结是指字之精神风采,字之灵魂。因此要懂得笔势,需

要识得九宫,而九宫之中,以中宫最需要留意。一般说,处在中宫位置上的笔画宜紧凑,不可松散,宜内敛,不宜外放。如“为、年、癸”等字。紧收中宫,使上下舒展,字更显得俊俏、飘逸。一个字中须部分笔画取收势,部分笔画取放势,收和放造成对比。收处紧,放处松,一紧一松产生节奏,这样,字就更加有生气。左收右放,如“城”字。左放右收,如“和”字。 9、参差错落

所谓“参差”就是在平正、匀称的篆书结体中,要求得变化和对比,这样就不失生气。

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云:“点画编次,务使齐平,如鳞羽参差之状。”左右组成的字要处理成参差错落,方显异趣横生。如“海、服、拜”等字,左右结构,长短参差。

清王澍《论书剩语》云:“篆书有三要: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圆乃劲,瘦乃腴,参差乃整齐。三者失其一,奴书耳。”清刘熙载《艺概》:“字体有整齐,有参差,整齐应取正也;参差,取反应也。”要在整体中求参差,又当于参差中求整体。众多笔画并列时,须长、短、正、斜,参差不齐,如“孝、皇、拜、征”等字。横画和竖画在字中占据多数,尤其要注意他们的变化。如“廉”字,左右多个弧画并列,应有长短、正斜、向背之别。 10、虚实相生

唐张怀瓘《玉堂禁经?结裹法》云:“夫言实左虚右者,‘月、周、用’等字是也。”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仅用实笔,又形滞笨。.虚实并见,即虚实相生。书家秘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篆书亦然。

诚如包世臣所言:“中宫有在实画,有在虚白,必审其字之精神所在,而安置于格内之中宫。”笔画之分布有虚实对比,方显得灵动俊俏。通常以笔画茂密者为实,舒朗者虚;笔画所占面积多者为实,少者为虚;空白少者为实,多者为虚。

上实下虚,如“年”字。整体虚,如“太”字。左实右虚,如“加”字。左

虚右实,如“拜”字。整体实,如“诏、闰”两字。外实内虚,如“四”字。 11、向背有致

隋智果《心成颂》称:“分若抵背,‘卅’‘册’之类,皆须自立其抵背,钟、王、欧、虞皆守之。”

唐欧阳询《三十六法》云:“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类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之类是也。

宋姜夔《续书谱?向背》云:“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向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军盖为独步。”

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云:“向者虽迎,而手足亦须回避。如‘妙、舒、好’。背者固扭,而脉络本自贯通如‘孔、乳、兆、非’。”

篆书中的曲线多用向背关系来处理,很多字中往往是向背关系同时使用。向,指点画结构之两部分相向者,如“月。阳、拜”等字。背,指两部分相背者,如“八、卯、服”等字。无论“向”或“背”均要各有体势,须相互顾盼响应,神气贯通。相背交互,如“廉”字。 12、避就相让

《玉篇》:“避,回避也。”《广韵》:“就,迎也。”即相迎。指作书时为使结构之险易、疏密、远近得以调和恰当,须讲求“避”与“就”。

唐欧阳询《三十六法》云:“避就,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欲其彼此映带得宜。”欧阳询此说亦是变换之法。

清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结字卷第五》:“避者,惧其相触。就者,恶其相离。”又云:“避就之法,须‘古人所有则可,今人不可擅作也。’”

笔画与笔画之间发生抵触时,有的笔画要避,如“徒、帝、宾、为”等字,笔画孤单离散时,有的笔画要就,如“以、初、丙”等字。需要避的时候,往往也需要就,避和就总是结合在一起的。

搜索更多关于: 篆书 的文档
篆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e2090wvlu05ej21u7zi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