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同学们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过面包,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去买一次面包。
2、出示买面包的情境图。
师:“你能从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什么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利用买面包场景插图。
让学生自由说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知道了什么?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提示: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54-8=46(个) 46-22=24(个) (2)8+22=30(个) 54-30=24(个)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1)54-8-22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组里讨论?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师今天能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括号”,把(2)中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大家说说括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
8.进一步重点讨论比较:54—(8+22)和54—8+22 (1)交流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哪一个符合题意? (2)进行计算验证。
(3)选出正确答案,重点强调54—(8+22)中小括号的作用。 9.小结。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第2题,独立完成后,汇报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具体内容适当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3.选做练习一的第5题。有困难时给学生以启发。同时对选做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做后同桌互相评价,提出个人意见并相互交流自己的解决思路。 4.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本领?你能用它解决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吗?
第3课时 玩跷跷板(解决问题三)
主备人:孟姸 时间:2013.2 课型:新授
个人备课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P8—9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学会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喜欢玩跷跷板的同学请举手。有这么多同学喜欢玩跷跷板,那就让我们一起到“跷跷板乐园”看一看能有什么数学发现?
2.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交流问题出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你从图中了解到了那些信息?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讨论交流: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思考后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组长小结并记录本组解决方法。
4.全班交流并记录方法,说出算式的同时要说出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5.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6=12(人)
12+7=19(人)
(2)4×3=12(人)
12+7=19(人) (3)??
6.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每种方法的结果相同,只是解题思路不同。
7. 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独立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 (1)2×6+7 (2)4×3+7 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想的? 8.小结。
重点让学生体会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二的第1题。
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图意→独立解决问题→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练习二的第2题,
本题设计了低年级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