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
35.【要点】首先,要根据自己
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 其次, 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此外,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
动。 36.【要点】( 1 )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37.【要点】 (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38.【要点】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
个重要因素。首先, 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再次, 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 学目标的实现。
四、论述题 39.【要点】 一、复述策略的定义: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 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一、 填空
1、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法律意识 义务教育的权利。
4、数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
、(解决问题)(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
义务 )。
)。
以
( 4)
二、常用的复述策略有:
(6)画线
( 2)排除相互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多种感官参与; ( 5)复习形式多样化;
3、《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
5、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 6、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主题与背景) 二、 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
(激励)(评价)的功能。
(案例背景) (案例描述)(案例分析)
B )之日起开始实施。
A)。
A、1990年 9月1日 B、1995 年9月 1日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发展。
A、耐心 B、个性 D、个体差异 4、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 A、知识是技能的表现 念
)
C知识、技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
B、技能是知识的表现
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D),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际
3、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
D
三、 判断题,错的要改正
1、只要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学习, 就是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2、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 * ) ( * )
( * )
3、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要求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 4、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 四、 简答题
1、 简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3、 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是什么?(基本步骤) 五、 解答题 1、 计算
549÷( 459+459/460)
1/4064+1/254+1/508+1/1016+1/2032+1/4064
( V )
2、 哪些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习?
4、 试卷命题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2、 李大妈卖出 168 元两件衣服,一件赚 20%,另一件亏 20%,请你分析一下李大妈这次
生意是亏还是赚。
3、有 ABCDEF六个人进行乒乓球比赛, 规定每两人进行比赛一场, 打?
4、 小王在操场上散步,他先向西走
每天每人只能打一场球,
已知第一天 C 和 E 打,第二天 D 和 B 打,第三天 A 和 C 打,第四天 E 和 D 打,问第五天 F 和( )
10 米,再向右转 45 度,又向前走 10 米,再向右转 45
度,这样下去,他能不能回到起点,说明理由。
5、在一个面积为 10 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形, 六、 案例分析
1、 “年、月、日的认识”情境创设
求此圆的面积, 你能用几种解题思路。
上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 1994--2005 年之间共十年的年历表,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2 月 16 日 开始的。
生 2:我发现 2001 年是蛇年,是从
观察讨论。从这些年历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几分钟后学生汇报。 生 1:我发现 1999 年是兔年,是从
1 月 24 日开始的。
听到这里,上课教师的表情凝重,可是学生的回答依然在这无关的信息上进行着,教学进 入了尴尬的境地。原来教师发给学生的每一张年历表的表头上,都有这样的字眼: X 年(X 月 X 日开始)。
请你对此情境创设进行分析。如果是你讲这节课想怎样创设情境? —“圆的周长”教学片段与反思 思吗?
生:直径是 1 份,周长是 3 份。 生:周长是直径长度的 周长是半径长度的
3 倍?
3 倍。
3 倍,为什么不认为
师:你们都认为这个“径”是指直径,而且都认为周长是直径长度的
[教学片段 ]
2、这样教,行吗?—
师: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有“周三径一”的记载。你知道“周三径一”的意
生:从图 1 中可以看出,周长应该是直径长度的 3 倍,不可能是半径长度的 3 倍。 师: 那圆的周长是不是就是直径的 3 倍呢?你们看老师画图(在已画好直径的圆里再画一条半 径,使半径和直径的夹角是 这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60°,并连接成三角形, 如图 2)。 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60°角作为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角的。
生:有 6 个。
3 个,上面也 3)。 师:现
生:图中的
生:刚才你在画三角形的时候,是用
两条半径相等,就知道是个等腰三角形,而它的顶角是 师:这样的等边三角形在这个圆里到底有多少个呢? 师:这么快就知道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想象出来的,因为平角是
60°,所以它又是个等边三角形。
180°, 180°里有 3 个 60°,所以下面有
5 个等边三角形(如图
有 3 个,所以一共有 6 个等边三角形。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教师随即在圆里画出另外 在你觉得周长正好是直径长度的三倍吗?
生:不正好。曲的线要比直的线长,所以周长要比直径长度的三倍还要多一点。 教师在 原来的板书“圆的周长是直径长度的 3 倍”后添加“多一些” 。 师:这个 3 倍多一些的数 到底是多少呢?(介绍圆周率,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 [听课教师的声音 ]
“灌
有些教师认为,教师没有把动手操作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测量圆周长和直径的 长度, 直观感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 3 倍多一些, 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相悖,有 输”之嫌。有些教师认为,如果按照教材的意图,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 计算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长度的
3 倍多一些, 学生是动手操作了, 但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充
当了一回“操作工” ,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像今天的教
学,重视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回归了数学的本质。 从学生课堂倾听的状态与听后的反应
可以看出,执教者的教学是有效的。 动手实践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不能从表面来
就在于采用何种方式认识
“圆的周
认识的。 这个教学案例之所以引起听课教师争议的原因, 测量圆周长和直径的长度, 直观感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 学过程中充满了思维的火花和探索的激情,
长是直径的 3 倍多一些”。有的教师认为“没有把动手操作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
3 倍多一些, 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
学理念相悖,有‘灌输’之嫌。 ”可是,当我们综观整个教学案例的时候,我们发现整个教
从我国古代数学著作 《周髀算经》 中“周三径一”
引出思考的话题: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再经过师生之间一系列的探索互 动,从而使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 的含义,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于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思考
示“圆周率,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这样的学习过程怎么会是“灌输”呢?
3 倍多一些”,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揭
所谓“教无定法”
。 关
由此也引发我们对“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的深度
思考和重新认识,这些思考和认识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如何提高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动手实践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不能从表面来认识的。这个教学案例之所以引起听 课教师争议的原因,就在于采用何种方式认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 认为“没有把动手操作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是,当我们综观整个教学案例的时候,
引导学生测量圆周长和直径的长度,
3 倍多一些”。有的教师
直观感受
”可
圆的周长是直径的 3 倍多一些,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相悖,有‘灌输’之嫌。
我们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了思维的火花和探索的
激情,从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周三径一”引出思考的话题:圆的周长和直径
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再经过师生之间一系列的探索互动,从而使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到 “圆的周长是直径的
这样的学习过程怎么会是“灌输”呢? 分体现,由此也引发我们对“动手实践”
3 倍多一些”,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揭示“圆周率,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所谓“教无定法”的含义,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充 的学习方式的深度思考和重新认识,这些思考和认
。 一、参与学习的有效性
。
识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如何提高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主体对于学习的热情和行动,这些是学生参与学习并获得收 获的保证。 在上面的案例中, 我们能够感受到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也能够通过学习过程的 细节触摸到这种热情:
师:这样的等边三角形在这个圆里到底有多少个呢?
生:有 6 个。
3 个,上面也
师:这么快就知道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想象出来的,因为平角是
180°, 180°里有 3 个 60°,所以下面有
有 3 个,所以一共有 6 个等边三角形。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想象参与学习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而这正是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体现。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只是“实践”的一种形式而已,学
生的想象、 思考等等一系列内在思维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 有效性, 而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性又不能仅仅只是注重实践的形式, “内在形式” 。 二、学习目标的有效性
,不同的是这种 “实践”
具有内隐、 单向的特征。 因此, 要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性,就必须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
更需要重视的是实践的
构成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离不开学习目标的有效性。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发现整个教学过
程都围绕着认识 “圆的周长是直径的 3 倍多一些” 来开展的, 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是很明确的。 围绕着这样的学习目标, 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一系列的交流互动, 闪现着思想的火光:
师:现在你觉得周长正好是直径长度的三倍吗?
生:不正好。曲的线要比直的线长,所以周长要比直径长度的三倍还要多一点。 手实践来说,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都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学习目标, 有效性才能够保证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对于动
只有学习目标的
而这些互动和交流也时时
否则,那就是浪费时间, 从而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
能力的提高,更无益于学生的学习。 三、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是学习目标得到落实的载体,学习目标的有效性需要通过学习过程的有效性体现 出来, 而这往往是我们日常教学中不太注意的地方。 有效性实际上就是一种结构的有效性,
在微观上它的有效性又是一种细节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是一个整体, 因而宏观上它的
在上面
的案例中,我们能够清晰的寻找到一个认识和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奥秘”的过程, 首先从古代数学著作中关于“周三径一”的记载入手,借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同时,为学生打开了认识和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的窗口。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 生能够有参与的机会并能够在一种有效的学习目标指导下一步一步进行学习攀登, 个学习过程所体现出来的结构应该是适合学生学习的。 从细节有效性来说, 学习过程中的细节是非常重要的, 生:周长是直径长度的
3 倍。
因而,这
例如上面的案例中这样的教学细节:
师:你们都认为这个“径”是指直径,而且都认为周长是直径长度的 周长是半径长度的 3 倍?
3 倍,为什么不认为
在探索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把半径提出来呢?在对比中学习,在疑 问中学习所获得的收获是非常丰硕的,这就是细节的力量,细节产生关注,关注产生行
动。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实践活动从来都不是学习过程的补充,它更应该是学习过程 必要的组成部分。只不过这个部分时隐时现,而且形式多样。但不管它以怎样的面目见人, 只要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是具有 学生学习来说就是有效 . 问题分析及对策 (9 分)
“参与性、目标性和过程性” 的,那么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于
1、当前有不少公开课气氛活跃 ,上得很是热闹 ,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却少见了学生高质量的思维 活动 .作为教师你对这一现象怎么看怎么办
2、我们走进课堂听课 ,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回答问题好的总是那么几个人 ,另外的一些学生有的认真听别人讲话 ,有的则心不在焉。遇到这样的情况 ,你怎样调整使另一部分学生也能参与你的课堂教学 (不单指在一节课上 )
3、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 ,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 插老师的嘴 ,当教师在讲解 ,引导或统一要求时 ,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 的嘴 ,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 作为教师你将如何对待学生插嘴
?
学生插同学
,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4. 教师进行课外辅导应注意哪些问题? ( 1)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
( 2)辅导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 人; ( 3)教师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一、不定项选择题 (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号前的括号中;每题 ( a )1、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和智力与教学效果表现出
a、低相关 b、高相关 c、中等程度相关 d、没有相关 e、反比例 ( c )2、学生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这是注意力的 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范围 e、分心 ( c )3、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 ( ce )4、“一题多解”属于 (
)
)
(
)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e、对比性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敛思维 e、求异思维 ( e )5、能力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关系是(
(
)
(
2 分,共 70 分 )
) 的关系。
( 4)加强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