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我们从小到大,有许多的事情都是由不会到会,也因此出现了我们人生中的无数方面的第一次。那么,我们的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工业领域同样实现了哪些“零”的突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 活动一 从日记中看过去
1、读教材中《一位老人的日记》,你有什么发现? 2、分小组学习讨论:
(1)你知道这些“洋”名字现在叫什么吗?
(2)通过问身边的老人或其他途径,你还知道过去哪些像这样带“洋”字头的物品,现在它们又叫什么?
(3)你知道这些“洋”名字的来历吗?在小组里和同学说说。 3、全班交流。
4、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最普通的工业品呀,为什么那时我们不能制造呢?
师:在旧中国,我国的工业相当落后,很多东西我们都不能自己制造,只能用外国人制造的产品。
活动二 找找家中的“中国制造”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开始创造自己的新生活了,以前十分稀奇的事情或日用品在今天看来都是十分平常的东西。课前你们做过调查、采访,下面就分四人小组各自说说自己家中的生活用品分别是哪里生产的。
2、教师以幻灯形式出示当前家电商场出售的部分商品,请同学们分别说说这些商品是哪里生产的?国产商品所占比例是多少?
3、师生共同展示搜集到的中国制造产品图片。 4、学到这,你有什么想法吗?
活动三 “零”突破——“洋”字头的消失
1、从你记事起,听到别人说过带“洋”字头的商品吗? 2、“洋”字头是怎样被甩掉的呢?
(1)以69页教材为例,向学生介绍当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出厂的情况。 (2)第一辆汽车的出厂你认为有什么意义吗?
(3)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工业的“第一”?完成表格填写。
(4)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看到了祖国的发展吗?﹙引导学生说,如从电视看发展,从汽车看发展??﹚
3、讨论:假如我们现在还完全依赖外国制造,会是什么结果? 活动五 激情结课
1、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工业品从无到有的情况,知道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在工业方面实现的“零”的突破,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富强。但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在我们周围,还有大量的中国人,同样的产品,人们却会购买外国产品,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 作为一名小学生,你有什么打算吗? 板书设计 从无到有
“洋”名字——“零”突破——日益富强 (教案提供者:振兴路小学 李玉萍) 第三课时
话 题 中国的第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中国“从无到有”的创业史中,认识到中国人独立自主、发奋图强的民族精神。
2、让学生体会中国从贫穷落后,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的这一发展变化过程及其为此所做的努力。 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根据兴趣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搜集我国在国防、航天、科学研究、交通、农业等各方面有关“第一”的数据、图片等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引导谈话
阅读P70-71页教材,从书上六幅图片中你们知道了些什么?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航天、交通、科考、农业方面取得的“零”突破。) 活动二 调查交流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出了许多的“第一次”,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变化,很多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课前大家分组进行了资料调查的,我们分不同的方面也来找一找“中国的第一”好吗?
2、小组汇集资料,总结本组找到的“中国的第一”。 3、各组代表交流,同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
4、教师补充信息(P71下面“你知道吗?”的内容) 活动三 中国的发展
1、从这许许多多的“第一”和一系列的数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从事例和数据中看中国的发展成就)
2、畅述所想了解中国人为此所做的努力和探索,增强民族自豪感。 3、结合班级校级庆国庆活动,办个“中国从无到有创业史”展览。 活动四 放眼看世界
拓展引导学生把现代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看到我国与它们之间的差距,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反思:
3《告别贫困奔小康》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2.让学生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难点:
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票证的故事
师:同学们,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一些生活必需品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只能限量
供应。因此,那时候买一些商品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票证。我们的爷爷奶奶辈的人都用过呢。下面,我们来听听“票证的故事”吧。 (课件介绍)
早上去买菜,得带上一种购菜卡,根据卡上的购菜限量标准,每人可买上二两或四两面三刀。很多小学生也挤在菜店前的长长队伍里,伸长颈脖对那些售货员大喊:“爷爷”“姑姑”他们竞相讨好售货员,无非是为了在买菜时能多得到一个小萝卜或一根小笕菜。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你听完后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需及时纠错。
师:同学们,拿出你课前准备好的票证,说一说你们所带来的票证背后的故事吧。 小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形成对票证的正确认识。 全班交流:
把你的票证故事告诉给大家听听。(几位学生上台说故事) 活动二 今昔对比
师:我们来听听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及人们对生活的愿望。 (听录音 课本P74)
师:同学们,听完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和小伙伴们谈谈吧。 小组内谈感受,并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全班交流问题。
师:同学们,根据我们课前对家庭成员的调查,一起来完成下面这张表格。 我家今昔小调查 项 目 爷爷奶奶 小时候 爸爸妈妈 小时候 现在
住的房子 用的家具 家用电器
学生所填内容交流想法。 作业设计:
找找家中的老照片,和家人说说老照片的故事。
第二课时
活动三 找找过去生活的影子
师:同学们,我国著名作家王安忆先生在《明报》1999年第11期杂志上发表的《过去与生活》这篇文章就描述了过去的生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5面的《过去与生活》节选。 师:其实,不光是大作家王安忆写过这样的文章,过去的生活影子还能在许多文学作品、课外读物中也能找到,课前请大家搜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描写,下面,咱们来举办一个交流会,一起“过过那时的生活”。 交流会:过过那时的生活 学生们通过旧照片、旧生活用品等互相间交流,提醒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如:小品、故事讲述、表演等等。 交流、探究:
生活用品:珍贵的“老四件”、住房紧张条件下的高低床、没有自来水时的大水缸、没有卫生间时每家必备的便桶、没有暖气时每家必备的煤炉。
学生用品:紧缺年代小伙伴的玩具和学习用品、拥有课外读物的数量、质量。 师生谈感受。注意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发言。 活动四 向小康生活迈进 新闻调查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 社会人士
什么是小康社会
你眼中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子 师:同学们,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不仅仅是吃饱穿好,还要生活得健康、愉快,丰富多彩。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一点一滴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我们国家目前正在努力实现小康社会这个目标。不过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说说看,你们都了解有哪些? 学生自由讨论。
师:是的。国家的“西部大开发”计划和政府“中部崛起”战略,都是富国强民的好政策,但是强国富民之路任重道远,咱们身上的责任感很强。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学习知识本领,将来为建设国家而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业设计:
根据调查写一份总结:除了吃、穿、用,你们那里人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变化?
教学反思: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让学生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4 打开国门 走向世界
教学目标:
⒈了解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感受祖国打开国门后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及成就,初步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
⒉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繁荣昌盛,并从开放、多元、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和关注中国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素质提高重要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中国将从开放、多元、国际化方向发展。
第一课时
活动一: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
⒈师: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现在我国的很多产品,走向了世界.(播放课件 ) ⒉阅读第78页关于圣诞节玩具的叙述.让学生谈一谈西方圣诞节许多饰品都是中国制造的.(举例说明)
⒊小组交流:先将学生收集到的中国产品到海外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⒋汇报:中国的产品到海外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