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将两种颜色的杯子放在阳光下 2、每隔1分钟记录温度 3、记录6次 4、将杯子拿进教室 5、每隔1分钟记录 6、记录6次。 操 作 要 点 阳光要强烈,白色、黑色面积稍大些效果会更好。 注意温度计观察,操作要领 注意温度计观察、操作要领 1、实验结束需要等待冷却后再整理。 2、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7、比较记录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8、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结论:颜色深的物体吸热性能更好。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小车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拉力)(四年级下册第 3单元) 课题:《小车的运动》
实验器材:秒表、小车、尺子、垫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在桌面上定好距离,即起1、小组成员合作好 点、终点 2、保持小车重量、路面等其他因素都不变 2、挂2个垫圈,测量小车从1、计时要准确,反应要快 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反复2、实验至少3次以上 几次。 3、挂5个垫圈,测量小车从1、计时要准确,反应要快 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反复2、实验至少3次以上 几次。 4、计算并比较。 5、记录。 6、整理实验器材。 1、通常取平均数。 2、比较拉力不同时,小车运动的速度。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其它因素都不变)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测量提起物体所需要的力(四年级下册第 4单元) 课题:《力在哪里》
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使用前检查指针是否在“0” 处。 2、将钩码挂在挂钩上
被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秤标之的最大数值
3、等指针静止时,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 齐 5、记录。 6、整理实验器材。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会使用弹簧秤。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组装模拟装置 操 作 要 点 1.组装模拟装置并介绍: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探究太阳运动过程1.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 中影子的变化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4.整理器材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发现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3、昼夜交替
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明确地球仪转动的1.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方向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3、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 2.模拟昼夜变化 1、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2、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与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围”地球;)3、缓慢转动地球仪,边转动边观测; 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3.实验总结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介绍月相盒 操 作 要 点 1.小电筒代表太阳; 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 2.观察月相盒中月相1.学生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注意时间变化; 变化 2.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 3.观察总结 4.整理器材 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月中月相变化。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光的直线传播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1、光的行进
实验器材: 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 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探究光在空气中的1.预测:光在空气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传播路线 2.提供实验器材:3张小孔板、手电筒(手电筒不可用激光笔代替) 3.设计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在较暗的光线下效果较好) 5.交流实验现象,小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2.做一个小孔成像的1.介绍制作材料: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模拟实验 铝箔纸、胶水、钉子(大头针)。 2、演示并指导制作方法: 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 在纸盒的另一头用透明纸蒙住; 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大头针)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 3.学生分组制作。 4.指导学生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至能在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3.实验总结 4.整理器材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2、照镜子
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提供实验材料 2.交流实验方法 操 作 要 点 提供实验器材及辅助材料:平面镜(每位同学一块)、辅助材料——橡皮、画有一颗五角星的记录纸、印有一段文字的记录纸。 1.讨论:你准备怎样来玩镜子? 2.交流实验方法、教师适时重点引导; 闭起一只眼睛照镜子观察现象; 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化镜子之间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 借助镜子读文字; 1.学生分组“玩”镜子; 2.学生边“玩”镜子边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实验现象,准确描述镜子成像的特点 。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3.实验研究 3.实验总结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光路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两块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研究透镜
实验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白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观察不同透镜的特1.提供两种不同的透镜。 点 2.观察、比较两种不同透镜的特点。 2.研究不同透镜的作1.用不同透镜观察物体,然后比较观察现象; 用 2、让阳光穿过不同透镜,尽量让镜面与光线垂直,调节镜片与地面的距离,然后比较观察现象; 3、观察两种不同透镜的成像特点:把透镜对着窗户,调节透镜和白纸的距离,仔细观察白纸上所看到的现象; 3.实验总结 4.整理器材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准确描述透镜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镜有缩小缩小、散光、成像的作用;光线经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4、七色光
实验器材:巧造彩虹——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张(或三棱镜) 合成彩色光——白色圆纸片、铁钉、彩笔 滤光实验——手电筒、红黄蓝三色玻璃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巧造彩虹
操 作 要 点 1.提供实验器材: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