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氢气、一氧化碳和碳
氢气、一氧化碳和(碳)性质的比较 H2 物理性质 化学可燃性 ① 无色无味气体 ② 难溶于水 ③ 密度比空气小 CO ① 无色无味气体 ② 难溶于水 ③ 密度比空气略小 C 黑色固体
性质 还原性 有无毒性 无毒性 有剧毒 无毒性 3、 化学用语 1.表示某一种元素 (1)元素符号表达的意义
2.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2)分子式的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c)表示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
(d)表示每个分子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3)化学式的书写 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根据化学式判定化合价 (4)质量守恒定律
(a)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b)微观解释: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5)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五册第一章
1、物质分类
2、混合物与纯净物比较 区 别 混合物 ①宏观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由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无固定组纯净物 ①宏观组成:由同种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由构成同种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有固定组成,有固定性质④
成,无固定性质④各物质保持其原来的性质 联系 各成分不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混合物 纯净物??????????用物理方法(过滤,结晶,蒸馏) 或化学方法分离不同物质简单混合 3、单质和化合物 概念 分 类 联 系 单 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化 合 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无机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 有机化合物如:CH4、C2H5OH等 ??????????化合物 单质??????????某些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某些不同单质通过化合反应4、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和命名 氧化物 酸 概念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含氧酸 分类 金属氧化物 按组成元素 非金属氧化物 命名 ① 氧化某 ② 几氧化几某 ③ 氧化亚某 ① 无氧酸:氢酸某 ② 含氧酸:某酸 ① 按是否含有氧元素 无氧酸 一员酸 ② 按酸分子电离子生成H个数 二元酸 难挥发性酸 多元酸 +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盐 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③按挥发性 挥发性 ① 氢氧化某 可溶性碱 按溶解性 ② 氢氧化亚某 不溶性碱 正盐 含氧酸盐 ① 某酸某或某化某 ①按组成 酸式盐 ②按是否氧元素 无氧酸盐 ② 某酸氢某或酸式 碱式盐 可溶性盐 ③ 按溶解性 不溶性盐 某盐 ④按离子 某酸盐 某酸某 ③ 碱式某酸某或碱式某化某
5、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 各物质间相互反应图
(1)此关系可归纳为“两纵两边四横线,两组相交对角线,纵向物质可转化,横向作用可成盐。”四条横线和两组交叉线及两条边线表示了十大成盐关系。其中两条边线的成盐是置换反应,四条横线恰好是矛盾的双方,交叉成的反应是酸、碱、盐及氧化物的性质。
(2)各类物质关系图的应用
(a)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相互转变关系,此类关系即图中的“两边关系”。 (b)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图中的反应就是从“八圈”出来的箭头。如碱这个圈中有三个指出来的箭头,就说明碱的主要化学性质有三..条。
(c)可以推导出制取某物质的可能途径。即“八圈”和“七方”的箭头指入部分。具体可看出碱有两种制法,酸有三种制法,盐有十种制法。
应该注意的是以上三个方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如金属氧化物→碱,表示金属氧化物可以转变成碱(可溶性碱);也可以看成是金属氧化物的一种化学性质,而对应于碱来说,则是碱的一种制取途径。另外,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一般规律,切不可生搬硬套,具体应用时要引起注意。
第五册第二章
1、常见的材料和材料的发展
生物部分
知识梳理
第一册第二章
1.显微镜 (1)结构
(2)使用
取放:左手托,右手握;置于体前略偏左。 对光:①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②调节反光镜直至出现明亮圆形视野。 观察:①玻片放在载物台上,压片夹固定。
②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玻片。
③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规律:①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体积越大、个数越少。
②物像呈倒像。
③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2.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发现 细胞学说 细胞基本结构 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虎克 德国科学家 施莱登和施旺 1、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1、高大的树木“顶天立地”---细胞壁中具较强支持作用的纤维素 2、植物的叶呈现绿色---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 有关生命现象
3.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细胞分裂 染色体复制 一个母细胞 两个子细胞 平均分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