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点:组织形态不同,立体模型不同,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混合方式不同。
9-7 何谓魏氏组织?简述魏氏组织的形成条件、 对钢的性能的影响及其消除方法?
答:
魏氏组织:含碳小于 0.6%的亚共析钢或大于 1.2%的过共析钢在铸造、 锻造、轧制后的空冷, 或者是焊缝热影响区的空冷过程中, 或者当加热温度过高并以较
快
速度冷却时,先共析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从奥氏体晶界沿一定的晶面向晶内生长,并且呈针片状析出。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从奥氏体晶界生长出来的近乎平行或其他规则排列的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以及其间存在的珠光体组织,这类组织称
为魏氏组织。前者称铁素体魏氏组织,后者称渗碳体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的形成条件: 魏氏组织的形成与钢中的含碳量、 奥氏体晶粒大小及冷却速度有关。只有在一定含碳范围内并以较快速度冷却时才可能形成魏氏组
织,而且当奥氏体晶粒越细小时, 形成魏氏组织的含碳量范围越窄。 因此魏氏组织通常伴随奥氏体粗晶组织出现。
对钢性能的影响:其为钢的一种过热缺陷组织,使钢的力学性能指标下降,
尤其是塑韧性显著降低, 脆性转折温度升高, 容易引起脆性断裂。 需要指出的是,
只有当奥氏体晶粒粗化, 出现粗大的铁素体或渗碳体魏氏组织并严重切割基体时降,才使钢的强度
和韧性显著降低。
消除方法:可以通过控制塑性变形程度、 降低加热温度、 降低热加工终止温度,降低热加工后的冷却速度,改变热处理工艺,例如通过细化晶粒的调质、正火、完全退火等工艺来防止或消除魏氏组织。
9-8 简述碳钢的回火转变和回火组织。
答:
碳钢的回火转变过程及回火组织:
1、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 组织为淬火马氏体 +残留奥氏体, 与淬火组织相
同
(马氏体中的碳含量是过饱和的,当回火温度在100℃以下时,碳原子可以
做短距离的扩散迁移。在板条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在位错线附近的间隙位置,
形成碳的偏聚区, 降低马氏体的弹性畸变能。 在片状马氏体中, 除少量碳原子向
位错线偏聚外,大量碳原子将垂直于马氏体C 轴的( 100)晶面富集。)
2、马氏体分解,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残留奥氏体
(当回火温度超过 100℃时,马氏体开始发生分解,碳原子偏聚区的碳原子将发生有序化, 继而转变成碳化物从过饱和 α相中析出。 将马氏体分解后形成的低碳 α相和弥散的 ε碳化物组成的双相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