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难以产生内在动机。
49. 受内在动机驱使而从事某种活动时,人们会表现出更强的兴趣、兴奋和自信。
50. 积极的反馈能够提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的能力知觉,从而增强人们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将会因为受到惩罚、感受到有压力的评价而降低。同样,当人们在从事强迫性的、带有目的性的、有最后期限的和需要服从命令的活动时,其内在动机也会降低。
51. 有趣的是,当人们完成某项有兴趣的任务,如果给予他们报酬,尤其是这些报酬可以控制的时候,他们从事该活动的内在动机就会降低。因为他们会降低人们觉知到的自主性。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行为表现并非出于自身的兴趣,而且受制于一些外在报酬或是由于畏惧外在惩罚而产生的。
52. 当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行为赋予价值,把它们看成重要的个人品质时,其管理模式是以认同或内化别人看待此行为的观点为基础的。
53. 培养内在动机的活动包括:中度挑战、认为自己能做得好、有满足感。对于极具挑战性的复杂任务,内在动机的培养需要从中等任务开始,一步一步进行。一旦掌握了一系列的小目标,整个任务就可以逐步地顺利完成。 54. 智慧是获得和运用知识的品质。
55. 在面对内部外部两种不同立场时,仍然誓达目标的意志是勇
气的主要特征。
56. 仁慈是指和朋友、家人进行积极的社会交往中,所运用的人际交往的性格品质。
57. 正义则是在与更广泛的团体交往中体现出来。 58. 节制是谨慎处世的品质。
59. 卓越是把个人和整个人类联系起来的品质形成的美德。 60. 智慧通过好奇心、好学、创造性、好的判断力、情商、统揽全局的能力,以及对生活有广泛深刻的理解来获取运用知识。 61. 勇气则可以通过英勇、坚持不懈、和正直获得。
62. 一个值得探讨的假设是:运用个人品质和沉浸体验、全身心投入和幸福感之间存在联系。
63. 当人们从事一项可控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时,而且这种活动需要一定的技能并受内在动机驱使,就会产生沉浸体验。为了产生沉浸体验,人们必须把握好合适的时机来完成这些任务,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即时的反馈。这些活动要求全神贯注,人们全身心投入的时候不会想起日常生活中的忧虑、挫折等。投入工作时完全忘我,而在完成此项任务后,重新出现的自我仿佛更强大了,并且由于成功地完成任务而使其自我意识得到增强。在沉浸体验中,人们的时间知觉也不同寻常。
64.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从事某些活动会引发沉浸体验,如读书、出航、下棋、跳舞、写作和赛车等。
65. 产生沉浸体验活动所具有的特征是:在投身于此活动中时,人们释放真我。
66. 带有沉浸体验的活动必定是人们需要一定的技能才能完成,并且有可能接受人的极限,更为重要的是人们认为自己可以胜任,有能力完成它。
67. 能够引发沉浸体验的任务具有明确目的,并且在向目标行进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可以得到即时反馈。
68. 人生可以通过毕生的学习和不断进取的心态等智能活动来增加引发沉浸体验的频率。
69. 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沉浸体验:首先,设定整体目标,然后把它分开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第二步对你设定的小目标选择一种合适的测量方式以评估你取得的进步;第三是把注意力尽量集中到你的活动上,注意你达到小目标的程度;第四是逐步提高你设定小目标的难度和复杂性;这样你所面对的挑战就会和逐渐熟练的技能相匹配。 70. 有规律地技能训练
71. 性格品质:可以通过它形成美德的一些个性特质。比如智慧(一种美德)与好奇心(一种性格品质)密切相关。 72. 有目标状态和无目标状态:有目标状态是人们在外在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参与此活动。而无目的状态是人们完全出于喜爱活动本身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有目的状态通常和严肃、成就相关,而无目的状态则与轻松、
有趣相关。
73. 对乐观的理解:乐观解释风格和气质性乐观。
74. 行为技巧训练可以有效防止许多心理障碍,可以归因到技术层面的事情。
75. 依据希望理论,当一个目标有价值,具有挑战性时,障碍也可以克服时,希望是最强烈的。当我们确定目标是可以达到时,希望则是不必要的。当我们确定目标不可能达到时,则感觉无望。积极和消极情绪是目标指向的希望和失望思维的副产品。
76. 希望疗法的目标是:帮助病人竖立清晰的目标,并找出多种达到目标的途径,激励自己去追求目标,并把障碍看做是应当面对的挑战。
77. 容忍能力不足:是一种处理一定领域的能力不足带给自我的消极信息的策略,但坚信自己是有能力的。
78. 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以及达到有价值的人生目标,主要不是取决于他的智商,而是他的情商、认识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以及和别人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情商由环境决定,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
79. 独立性是指在思想和行为上能够自己控制自己,且很少有情绪上的依赖。
80. 社交技巧的能力包括:发展他人、领导能力、影响力、交际能力、灵活变化、调节冲突、促进团结合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