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背、诵、例”等13个生字,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结尾处孙中山说的两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孙中山的相关资料以及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导入一:
一、课件激趣,引出故事
1.课件出示孙中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图并交流对图上人物的认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孙中山,同时交流课前对他的了解。教师简单补充(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被尊称为“中牮民国国父”)。
2.过渡引题: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大家一定想知道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小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借助人物图片直接引出话题,既精简了“导人环节”的时间,同时又能够自然引入学习内容,更激发了学生对孙中山小时候故事的探究兴趣。 导入二:
一、话题交流,引出课题
1.引导学生说说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的问题自己会怎么做。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引出课题,板书:不懂就要问。
2.引入故事人物:同学们,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故事主人公是谁吗?(孙中
山)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你们搜集关于孙中山的资料了,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3.教师简单补充关于孙中山的资料(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同时引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相信大家一定可以从孙中山的身上学到不少知识呢。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由学生真实的学习经历人手,创设轻松交流的氛围,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效激发了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学问”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感知故事
1.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同时读通课文语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教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及时予以个别学生朗读指导。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出示读错的生字,重点指导学生注意“例、厉”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同时,要注意“挨”在文中读第二声。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孙中山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情。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故事说得简洁具体,同时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主要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事)。
4.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这件事情所在的段落(第2~6自然段),同时指导他们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每部分酌主要内容,教师补充: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先生只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从来不讲书里的意思。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孙中山大着胆子问先生课文的意思,之后先生很详细地给他们进行了讲解。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写孙中山告诉同学们“不懂就要问”的道理。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朗读法,让学生在自主朗读课文的
过程中扫清了阅读障碍,同时也初步建立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三、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品质
1.快速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一想自己从中对私塾教学方式都有哪些感知。
(1)学生交流,课件适时出示私塾教学的视频画面,引导学生感知“咿咿呀呀”的意思,同时体会私塾先生的教学方式(板书:只背不懂)。
(2)指名说说自己对私塾教学方式的看法(不好,连意思都不懂,不算是真的学到知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晦容,说说面对这样的教学方式,孙中山又有什么想法。课件出示“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私塾教学方式的缺点(板书:糊里糊涂)。
2.质疑引入:面对这样落后的教学方式,文中的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孙中山又是如何做的?
(1)学生交流(同学们按照先生的要求只背不想着理解,但是孙中山却想知道书里的意思),教师适时板书:不懂就问,同时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说孙中山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画出相关语句,并把自己的理解简单写在句子旁边。
(2)学生读书、图画,并与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教师深入组间进行点拨指导。
(3)组织学生班内交流:
生:我觉得孙中山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我是从第2自然段中他背书特别快的描写中体会到的。他总是比别人背得快,他很聪明,所以先生对他“连连点头”,这也是对他的夸赞。
生:我觉得孙中山比别的同学肯动脑筋、胆子更大,先生说做什么,别人就做什么,只有他敢壮着胆子问先生书里的意思。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锯词语“鸦雀无声”(指很安静,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师:如果你是孙中山的同学,看到他胆子这样大,你会怎么想? 生:我会想,这下他完蛋了,先生肯定要用戒尺打他了。
生:我会想,孙中山怎么这么大胆子啊,竟然敢违背先生的意思! 教师简单补充古时候私塾先生严厉教学的故事,同时引导他们猜一猜文中先生的表现。
生:我觉得先生肯定会骂孙中山。
生:我觉得先生肯定会让孙中山把文章背一遍,要是背不出来就揍他一顿。
3.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第3~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先生的所作所为,想一想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拿着戒尺”“厉声”等体会先生的严厉,同时指导朗读先生的话,注意读出严厉的语气。
(2)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中先生说的话,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先生以为这些小孩子还漫到懂得书中道理的年龄,所以不要求他们理解意思……)。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中明确,孙中山从小就善于质疑,不懂就问。同时抓住课文第7自然段中的“很详细、很认真”体会先生治学态度的认真以及同学们对于学习知识的强烈渴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先生的话,注意读出此时话中慈祥、语重心长的语气。
4.再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探寻故事结果。
(1)引导学生认真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一想孙中山不懂就问的结果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弄清道理,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比较“只背不懂”与“不懂就问”的不同结果。
(2)质疑讨论:难道孙中山不怕挨打吗?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明白其实孙中山不是不怕挨打,而是为了弄明白道理,挨打也值得,并从中体会孙中山为了探求学问勇敢无畏的精神。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孙中山的话,读时表现出他“为了学问不怕挨打”的精神。
(3)补充孙中山长大后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怕牺牲的精神,让学生从中懂得从小培养“不懂就要问”的精神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读书、思考、讨论、补充等多样化学习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进行了对话,从中感受到了补中山为了探寻书中道理
而不怕挨打的精神,更好地体会到了他身上勤学好问的美好品质。 四、延伸拓展,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通过本课学习,都有哪些重要的收获(知道了学问是“不懂就问出来”的……),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表述,同时引导他们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经历,说说自己从孙中山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遇到问题就要大胆询问、要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2.教师小结:是啊,孙中山说得好“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学问是学出来的,更是问出来的(补充板书:学问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
3.课件补充出示几则关于学问的名言警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句子。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板书设计:
只背不懂——糊里糊涂
3* 不懂就要问 →学问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 不懂就问——弄清道理
口语交际 我的暑假生活
教学目标:
1.培养表达的兴趣和自信,愿意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2.能够比较具体、清楚地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暑假生活经历或见闻,态度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