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总的看来,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与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别。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经费短缺
投入少,经费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经费短缺,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师工资待遇不能保障,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教学基本仪器不足等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现实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 二、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形成了单一的全日制普通学校教育结构,忽视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农村教育的内容和学科设置脱离农村实际。接受教育的毕业生回去后缺乏实际的生产能力,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农村人才呈现出“三少”的特点: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规模比较薄弱,缺少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基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不协调性,严重限制着农村教育本身的长远发展。
三、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教育负担过重
我国城乡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城市居民收入是乡村居民的2.90倍。农村居民收入低下,加上孩子多相比城市居民在教育经费上负担较重,农村的支付能力较弱,加之过重的教育负担,降低了农村对教育的有效需求,使农村教育处在较低的水平。
四、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低,有的地区甚至连教师的工资也不能保障,加上他们缺乏进修和专业发展的机会,农村教师也加入了人才流动的大潮。这使本来就虚弱不堪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
其次,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由于农村教育工作环境差,教师待遇低,业务培训少,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再次,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前的实际,农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大都是过去的老教师,他们由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身体偏差、真正有益的业务培训少,这样的教师队伍构成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 五、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普遍认为教育投入是消费性的,而缺乏教育投入是生产投入,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念;认为教育是单纯传授知识,而缺乏教育担负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的任务观念。这些落后和陈旧的教育观念,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对于上述问题有一下解决办法
一:改革教育思想:服务、未来、均等、全面
教育要有服务意识,要为当地经济服务,为学生个体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要有未来意识,要明白学生是国家、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会学了什么,要为学生未来考虑,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要平等对待学生,要明白学生具有立体型、个体性,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要尽力缩小城乡差别,要让农村孩子也像城里孩子一样享受满意的教育。要树立全面教育思想,即素质教育思想。对学生个体而言,要发挥和发掘学生的所有显能和潜能,不仅要为学生现在考虑,而且要学生的今后考虑。二是要有全体教育思想,要培养全体社会成员都有终身学习思想。要树立“以人为本”和“学习是解决问题的本原”的教育思想。做到三个结合。即:学科知识学习与做人
做事结合,升学与就业结合,培养终生学习热情和能力与培养职业技术和就业能力结合。
二:改革教育学制和体制:多样化、本地化、自主化
让学校教育为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将“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有机结合。改变学制模式:初中三年中,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或者对不同学科进行学习分段;改变学科模式::农科教项目结合模式,农科教机构合并模式,学校+基地示范模式,“学校+公司+农户”模式;改革体制模式:公、私、公私结合等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和招募个人、集体、外商投资办学;改革管理模式:支持和鼓励校本管理,要允许学校有个性有特色。 三:改变教材体系:导向性、实际性、实效性
编写和选用适合本地发展的教材。如:编写适合培养入住旅游人才的教材,编写适合开发旅游产品的初步人才的教材,编写适合我县综合农业开发的初步人才的教材,编写绿色农业开发的教材。 四:革新考核评价 现行评价
主要重考分、重量化,弊端众多,尤其评价目的、措施不科学。考核评价有引领性的作用,因而一定要改革。现要抽人专门研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如:要体现前瞻性、整体性、计划性、发展性。要注重过程实施、实效和组织进步。要体现引导、激励、公平策略。对学校评价要突出本校管理精神,主张放权和充分相信、尊重校长,调动其内在潜力。要鼓励创新。要强调自我意识,重视自我评价、弹性评价、定性评价、奖赏性评价、认受性评价。要体现公平原则,学校基础、环境、条件不同,其评价采用的方式方法也应该不一样。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促成发展,不是硬性规约,甚至惩戒。 五:改革用人模式:选准、信任、放权
用人也要改革。一是要改“只用不培训”的做法,尤其是现行管理者。有些校长对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都还不是很清楚,只有40%的校长有办学理念;有操作性目标的校长只占20%,他们虽然上岗前经过
了培训,但没有在职的后期培训,即使有培训也是一种照顾性与观光性的,没有实效。试想又不爱学习(据了解,有的校长一年没看过一本书),他的管理能不落后吗?二是要改“只上不下”的做法,庸人比有点小毛病的害处更大,更应该下。现在不管能力行不行,只要上了,就极少有下的。三是要改“用选中型干部”,因为这种干部,很多身在其位,不谋其政,没有奉献精神,没有责任心,既不愿干又不写辞呈。四是要改“长官意识”,当干部的职责应该是用好人,服好务,而现在机关工作人员在首长身边还表现得循规蹈矩,一旦离开首长,总是变得不守本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