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
第一集
主持人: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的耕作方式是作物收割后需进行秋耕或春耕作业,以保证播种新作物时有适宜的土壤。但是,近年来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受到了挑战。农业科学家提出了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即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我们请中国农业大学的李洪文教授老师介绍保护性耕作技术。
1、主持人:什么是保护性耕作?
专家:保护性耕作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耕作的目的是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主要是疏松土壤、除草和翻埋肥料,除草可以用除草剂,也可以采取人工和机械除草。土壤有合适的容重、孔隙度,可以有利于土壤中水、肥、气、热的交换流通,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满足作物生产的需要。一般的壤土总孔隙率要大于50%,充气孔隙率大于10%,才能较好地满足作物生长需求。
2、主持人:我国现在以“免耕法”为基础的保护性耕作疏松土壤有哪些特点?
专家:总体可概括为四点:
(l)根系松土:作物的根系死亡腐烂后,留下大量孔道,可以进行水分入渗、运移、气体交换。免耕时间愈长,孔道积累愈多,对作物生长愈有利。但经过翻耕,这些孔隙就被破坏,好像多年建设的城市被炸弹炸毁了一样。所以,实施保护性耕作切忌翻耕。
(2)蚯蚓松土:由于土壤长期未人工翻耕和大量秸秆根茬的保留,为土壤中已有的生物活体生存繁衍提供了适宜的客观环境条件,如蚯蚓、微生物等。这样,蚯蚓在不断地制造孔道,所造孔道粗细适当,是很好的水、气、肥、热通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耕层。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等在山西临汾的测定,传统耕作小麦地没有蚯蚓,保护性耕作6年麦地有蚯蚓3~5条/m,10年以后有10~15条/m。澳大利亚昆士兰试验站15年对比经验,少耕和免耕地的蚯蚓含量分别为33和44条/m,而传统耕作是19条/m。旋耕对蚯蚓有很大杀伤性,从这一观点看,保护性耕作也不宜采用旋耕作业。
2
2
2
2
(3)胀缩松土:土壤冬冻春融、干湿交替使土壤在膨胀和收缩的自然过程中实现疏松,孔隙度增加。
(4)结构松土:通过生物残茬碎秆混入、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微生物活跃,有利耕层疏松、稳定,在降雨、灌水等影响下回实率减少。保护性耕作由于有机质增多,耕层减少,有利于形成团粒结构。澳大利亚测试结果,保护性耕作5年的土地,土壤稳定团粒结构由31%提高到49%,团粒结构增多,微孔隙增加,透气、透水性改善。
保护性耕作营造良好耕层的过程与传统耕作是不一样的。传统耕作依靠机械、物理的手段,立即改变土壤构造,创造需要的孔隙度,但由于机器压实、雨水拍击导致地表结壳,因降雨或灌水而引起土地沉实,必须经常进行耕作,才能保持土壤松状态。保护性耕作的松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年复一年的积累,土壤中孔道愈来愈多,团粒结构愈来愈多,不用外来的干预,即可以长期保持疏松状态.但是在外力作用下也很容易遭到破坏。
保护性耕作营造良好的土壤结构是个长期的过程,至少要5年以上。在这个过程中,如遇到机器压实、灌水沉实等情况,土壤板结的现象依然会出现时,就需要进行深松,来消除土壤板结问题。
3、主持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机械化技术有哪些?
专家: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主要有四项,即:秸秆覆盖技术;免耕、少耕施肥播种技术;杂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深松技术。
(1)秸秆覆盖技术:收获后秸秆和残茬留在地表做覆盖物,是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扬沙的关键。因此,要尽可能多的把秸秆保留在地表,在进行整地、播种、除草等作业时要尽可能减少对覆盖的破坏。如果长秸秆或秸秆覆盖量过多,可能造成播种机堵塞;秸秆堆积或地表不平,又可能影响播种质量。因此,需要进行如秸秆粉碎、秸秆撒匀、平地等作业。
(2)免耕、少耕施肥播种技术:与传统耕作不同,保护性耕作的种子和肥料要播施到有秸秆覆盖的地里,故必须使用专用的免耕播种机。有无合适的免耕播种机是能否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免耕播种是收获后未经任何耕作直接播种,少耕播种是指播前进行了耙地、松地或平地等表土作业,再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施肥、播种,以提高播种质量。
(3)杂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杂草和病虫相对容易生长,必须随时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北方旱区由于低温和干旱,近几年连续观察尚未发现严重的病虫草害情况。一般一年喷一次除草剂,机械或人工锄草一次即可,病虫害主要靠农药拌种,有病虫害出现时喷杀虫剂。一年两熟地区由于土壤水分好、地温较高,病虫草害会严重一些。
(4)深松技术:保护性耕作主要靠作物根系和蚯蚓等生物松土,但由于作业时机具及人畜会对地面压实,有些土壤还是有疏松的必要,但不必每年深松。根据情况,2~3年松一次。对新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能有犁底层,应先进行一次深松,打破犁底层。深松是在地表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求深松具有较强的防堵能力。
4、主持人:保护性耕作同传统耕作的区别是什么?
专家:保护性耕作同传统耕作的主要区别是:
①作物收获后留根茬,并保证播种后30%以上的秸秆覆盖地表。
②减少耕作次数;降低生产成本。
③采用化学除草或者机械除草。
④取消铧式犁耕翻,实行免耕或少耕;
5、主持人:保护性耕作的生产过程是什么?
专家:玉米收获→免耕播种小麦→病虫草害防治(田间管理)→小麦收获→免耕播种玉米→病虫草害防治(田间管理)→玉米收获等6道主要工序。
免耕或必要时深松→地表处理(化学除草)→免耕播种机播种→病虫草害防治→联合收割机收获→留根茬秸秆还田覆盖。
6、主持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条件都有哪些?
专家:(1)适应的作物:夏玉米、春玉米、麦类以及豆类、高粱、牧草、药材等。
(2)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地面比较平整。
(3)采用良种,发芽率在95%以上,并经精选和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
(4)施用复合颗粒肥。
(5)密切注意病、虫、草害的防治。
7、主持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国外发展怎样?
专家:20世纪初,由于人类的过度耕作,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黑风暴”横扫美国大陆,成千上万吨的农田表土被刮走,几千万亩的粮田遭到破坏。而土壤表面有秸秆及残茬覆盖的地方,表层土却被保留下来。1942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土壤学家、农学家、农机专家共同努力,总结开发出了保护性耕作法,即收获后把作物秸秆和根茬留在地上保护土地,防止风吹、水蚀的方法。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已经基本取消了铧式犁翻耕的传统耕作方式,大面积采用了以机械化为支撑的保护性耕作法,取得了较好效果。这项技术在北美、南美、澳洲、欧洲、非洲、亚洲推广应用总面积达到了9.46亿亩,而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已基本完善和普及。
8、主持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情况怎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