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不违背边际效用递减律。因为边际效用是指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增加(或减少)的总效用的量。这里的‘单位’是指完整的商品单位,它是边际效用递减律有效性的前提。比如,这个定律适用于一双鞋子,但不适用于单只鞋子。对四轮车而言,必须是有四个轮子的车子才成为一个单位;三个轮子不能构成一辆四轮车,因而每个轮子都不是一个有效用的物品;增加一个车轮才能使车子有用。因此,不能说第四个轮子的边际效用超过第三个轮子。
6、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观察到一种现象,即水是人们不可离开的东西,使用价值很大,钻石却是一种对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水却没有价格,而钻石的价格十分昂贵,这是什么原因?
答:水是人的生活所必须的,在人的生活的必需范围内边际效用很大,但它在亚当.斯密时代里,水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它的最后一个单位的边际效用等于零,所以,它就没有价格;反之,钻石对每一个人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对一部分人来说却特别喜欢它,因数量有限,它的边际效用就显得较大。物以稀为贵,它就有了价格。
7、用图说明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要素组合原则。 答:把厂商的等产量曲线和相应的等成本线画在同一平面坐标中,就可以确定厂商在既定成本下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要素组合,即生产的均衡点。衡点。表示,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厂商应该按照E点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即劳动投入量为OL1和资本投入量OK1。这样,厂商就会获得最大的产量。
为什么E点就是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点呢?这需要分析代表既定成本的唯一的等成本线AB与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Q3之间的关系。先看等产量线Q3,Q3代表的产量高于Q2,但唯一的等成本线AB与Q3既无交点又无切点。表明Q3的产量在既定成本下无法实现的产量。因为厂商利用既定成本只能购买位于AB线上或线内区域的要素组合。再看Q1。Q1与AB相交于a、b两点,但Q1所代表的产量是较低的。因为,此时厂商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只需由a点出发向右或由b点出发向左沿着既定的等成本线AB改变要素组和,就可提高产量。 只有在唯一的等成本线AB和等产量曲线Q2的相切点E,才是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任何更高的产量在既定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任何更低的产量都是低效率的。
8、比较完全垄断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并适当评论。 四种市场结构类型的比较
市场类型 厂商数量 产品性质 典型部门 新厂商加入的难易程度 有无超额利润
完全竞争 很多 产品同质 农业 容易 短期有、长期无
垄断竞争 较多 产品有差别 一般日用工业 较易 短期有、长期无
寡头垄断 少数几个 或同质或有差别 汽车、钢铁、石油、有色金属 不易 通常情况下有
完全垄断 一个 产品有特点且无替代品 公用事业 无法加入 有(但公营的公用事业有可能不存在超额利润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价格可以充分发挥其“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的最优化;
一般认为,完全垄断对经济是有害的 垄断竞争从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寡头垄断在经济中十分重要,它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促进科技进步,但寡头之间的勾结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福利。
9、杰克逊法官在微软垄断案中表示:“有三个主要的事实可以证实微软公司在享受垄断的力量。第一,微软公司占有的适用于Intel兼容PC机的操作系统市场非常大,并且很稳定。第二,微软公司占有市场被很高的进入壁垒所保护。第三、在这种高进入壁垒的保护下,微软公司的顾客无法选择可以替代Windows的产品。”为什么这些要素与垄断有关?这三者很重要吗?如果不是,哪一个至关紧要?说出你的理由。
9 / 12
答: 垄断的特点是市场中一个单独的卖者利用一些重要的进入壁垒控制一种产品的生产。垄断形成的条件是|:在这个市场上只有唯一的卖者,对这个卖者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没有直接的替代物;该市场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竞争,任何其他企业都不能进入这一行业。
杰克逊法官所说的三种要素恰恰符合垄断的特征,这三种要素相互关联,但并不都是确定垄断与否的决定性条件。其中,市场集中只是形成垄断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如果某一产业无进入壁垒,即使有很高的市场集中度也难以最后形成垄断,因为其他企业随时都可能进入该行产业。因此,进入壁垒和无替代品这两个要素对决定垄断与否才是至关紧要的。对于PC操作系统的用户来说,网络的外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许多买者而言并不存在完全的替代品,而这种服务对其他竞争者来说又是一个重要的进入壁垒,这就决定了微软的垄断地位。
10.分析利息的作用。
答:1.利息是使用资本的报酬。 其作用有:(1)利息可以鼓励人们储蓄。(2)利息可以调节资本需求。利率调高,借贷支付的利息就多,对资本的需求就少,利率调低,借贷支付的利息变少,对资本的需求增大。
(3)利息可以配置社会资源。由于有了利率,对投资就有了一种正常的、起码的、统一的资本收益率标准。高利率、高收益率不断地把有限资金导向社会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中。 11、简述洛伦茨曲线的运用。
答:洛伦茨曲线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各国收入分配比较。第二,同一国家不同时期收入分配比较。 第三,分析收入分配政策的效应。
因为洛伦茨曲线反映的收入分配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这种分配同实际财产分配是不同的。实际财产分配还要受到历史和制度的原因影响,根据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这些国家的实际财产分配要比实际收入分配有较大的不平均程度。 12、论述失业的成因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答:失业是指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衡量一个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是失业率。由于过高失业率的存在会给失业者和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分析失业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办法降低失业率。(2分)
失业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周期性失业,引起该类失业的原因是需求不足。因此要解决该类失业,政府就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使经济尽快的走出萧条阶段。(6分)另一类为自然失业,它是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克服的原因造成的失业。具体包括六种类型(12分):(1)摩擦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只能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减少其程度;(2)、求职性失业(工人不满意现有工作,离职去寻找更理想的工作所造成的失业),此类失业人员多为年轻人员,解决此类失业的办法是降低甚至取消此类人员的失业补助;(3)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使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由于结构变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上必然发生的,因此结构性失业不可避免,只能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结构、及时提供信息等方式减低其程度;(4)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而造成的失业),解决此类失业的办法是加强对工人的培训,以增强其适应能力;(5)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这是一种正常的失业。(6)、古典失业(由于工资刚性所引起的失业),解决此类失业的途径是转变观念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结构。
13、结合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高通货膨胀谈谈通货膨胀会对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升。通货膨胀是一个到处扩散其影响的过程,每个人和经济中的其他经济单位都在某种程度受到它的影响。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对社会的危害不同。
(1)在低通货膨胀率下,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不是大问题,不会对人们的决策行为产生太大冲击,但通货膨胀率很高时,就会出现抢购,造成极大的经济混乱。 (2)高通货膨胀会造成税收的扭曲。(3)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危害,就是造成财富的再分配效应。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效应。通货膨胀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4)、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者购买力就会降低。
10 / 12
我国8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造成了抢购现象和再分配效应。
14.通常认为经济增长有利于摆脱贫困,一些反对增长的经济学家为什么否认这一观点?
答:许多经济学家都把经济增长作为经济福利的源泉,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但是,实际上经济增长在增进社会福利的同时,也引起了环境污染严重,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等问题。因此,70年代之后,形成两个理论派别:(1)增长极限论认为,有限的环境资源必然要制约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不能持续增长下去,即经济增长是有极限的;(2)增长怀疑论认为,不应该把经济增长作为目标,因为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经济福利的增加。人类为经济增长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诸如经济增长使环境污染严重,使社会道德风尚败坏,使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使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加大,破坏了田园式的幽静生活,等等。人类为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因此,经济增长即使是可能的,也是不值得追求的。 15.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何区别?
答: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1)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所研究的是发达国家的问题。经济发展——一国由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状态,所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2)经济增长:一国在一定时期实际的货物或劳务产出的增长,或者更恰当地说,一国在一定时期人均实际产出的增长。衡量产出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总量或人均量。经济发展: 具有广泛得多的涵义。它指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时出现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甚至政治结构的变化,即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继续增长的基础上 ,经济不发展的状况(贫困、失业、收入不均)逐渐转变或消失。贫困的减轻不只是收入的增加,还含有营养改善、健康增进、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以及社会福利的普及和提高。应该注意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切经济进步的首位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可以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无发展的增长”的现象,但是有发展而无增长一般却是不可能的。
16、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之间有何矛盾?应该如何协调? 答:四大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不是人人有工作,而是维持一定的社会可接受的失业率;物价稳定指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可为社会接受;经济增长指适度增长,即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能够达到的;国际收支平衡指既无顺差又无逆差。
四个目标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具体表现在: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因为居民有钱了就要购买外国商品,这就会形成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会造成通货膨胀。
政府在协调政策目标时,既要考虑各目标的重要程度和国内外各种政治因素,又要考虑社会的可接受程度。 17、供给管理政策有哪些?
答:(1)收入政策,通过控制工资与物价来制止通货膨胀的政策。包括工资-物价冻结、工资与物价指导线和税收刺激计划(2)指数化政策,定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收入的名义价值,以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包括工资指数化和税收指数化(3)人力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完善劳动市场、协助工人进行流动(4)经济增长政策,包括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资本积累、技术进步、计划化与平衡增长
18. 乘数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乘数是指投资变动所引起的产量的变动。乘数原理说明了,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使本部门的产量增加,而且会对其他部门产生连锁反应,引起这些部门投资与产量的增加,从而使最终产量的增加数倍于原来投资的增加。 19.加速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加速原理指产量变动所引起的投资的变动。加速原理说明了,由于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是采用大量先进而昂贵的设备,所以,在开始生产时,投资要大于产量,即投资的变动率要大于产量的变动率,但当生产能力形成之后如果产量不以一定的比率增长,投资就无法增加。这就是说,要使投资一直增长,产量就必须按一定比率增加。 四、分析题四、分析题 一、.材料1: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2008年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
11 / 12
亿元,比上年增长9.0%。
材料2: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很多委员问我,为什么2004年很多省市的GDP都达到两位数,而国家的却只有9.5%?” 。“去年各省市统计的GDP比我们核算的多了3.9个百分点,这让我们很苦恼。”
材料3:2005年元月1日投资4.4亿元人民币改造的昆明火车站投入营运。但是,在3月9日昆明火车站站前广场中的小桥流水花园式建筑投入使用不到70天就被拆除了。据悉,这个站前广场耗资7900多万元,位于广场中央入口的音乐喷泉面积有1300多平方米,喷头达1000多个,中央水柱高达近30米,不仅是云南省内最大的音乐喷泉,同时也是国内第一个设置在火车站的音乐喷泉。建设这样的音乐喷泉要花多少钱?拆除它又要花多少钱?这一建一拆,损失会有多大? 分析:
1.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但是,是唯一的指标吗?.我国GDP统计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1)GDP不是唯一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可以反映——国经济的总体状态,但用它来衡量经济成果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第一,GNP不能衡量出一些经济成果。第二,实际GNP的增加意味着人们所得到最终产品和劳务增加,但不能反映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或减少,人们从闲暇中得到满足也反映不出来,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精神收入也没有反映出来。第三,地下经济活动有合法与非法之分。合法部分的地下经济活动也生产了一些产品和劳务,但由于逃税而没有计入到GNP之中。第四,国民生产总值表明社会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量。但不能说明生产的是什么商品和劳务。第五,有—些经济活动在提供产品和劳务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却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这些GNP都没有反映出来,如环境污染问题。
(2)中国GDP统计中存在重复、不准确、信息不真实、泡沫等问题。(同学可自由发挥)
2、2002年起,美国消费占GDP的71%。中国2005年为50%。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更多集中在出口和固定投资上,这两部分占中国GDP的75%,且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出口方面的任何增长都可能引发新的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措施。投资持续增长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美国存款太低,消费者误把房屋的增值泡沫当作储蓄,劳动力的薪酬远远落后于过去的商业周期,许多人不得不利用房屋资产借贷来维持消费。中国的储蓄继续增加将使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不但增长,损害中国的金融体系,造成类似沿海的房地产泡沫。若美元贬值,中国那些以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同样贬值。保持现状对两国均不利。 问题:您认为中美两国在投资和消费方面应该如何改进?
答:本题分析同学可自由发挥,只要围绕中国居民适当增加消费、美国居民适当增加储蓄分析即可。
12 /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