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认为,一入腊月百神都下界了,怕神灵见怪。已经贴上的财神,就不能撕掉。如撕掉了,一来说与家庭不利,二来人家也会笑话你小气。
贴财神的一般临时不要东西,直到年三十以后才来要东西。一张财神要两个馍馍,每到年初一到初五之间,你便可以看到,贴财神的像讨帐似的,背着口袋挨门挨户地要馍馍。有的家庭吝啬,就跟他们争长道短。因为门前贴着许多张财神,这时就跟他们赖帐,说这张财神不是他的。这时,贴财神便拿出底板来,跟你对照。因为,每个财神的底板不一样。当给过两个馍馍之后,这张财神便可撕掉了,免得其他贴财神的再来冒领。
贴财神的不仅解放前有,现在也有。有些人家遭了天灾人祸,生活困难,到了春节,他们又拾起这个老营生来。
叫好
“叫好”也是乞讨的一种方法。这种乞食者多是在年关才出现,平时很少。叫好一般都是两个人,到了人家门口,一个人叫,一个人答“好”。如到了一家门前,一个人叫:“新年来!”一个人答:“好!” “新年来!----好!”
“老板家里发了财!----好!” “斗大元宝滚进来!----好!” “光滚进来不滚出!----好!” “滚了三间两堂屋子!----好!” “又喂猪来又喂羊!----好!” “又盖三间新瓦房!----好!” “说的好来道的好!----好!” “两个馍馍跑不了!----好!”
这时候,他们就象有了理似的,向你要东西。他们一般只要馍馍。因是年关,家家都有馍馍。如果你不给他,他便理直气壮地跟你吵闹,或者说一些不好听的话。叫好的手里没有任何乐器之类,至多拿一根打狗用的小棍。他们不在江湖之列,是一般的乞丐。
吃哀饭
吃哀饭或叫吃挨饭。因为遭受大水或大旱,或其他什么灾害,这一方的老百姓无法生活,大家便共同商议,到外地去吃哀饭,也就是集体到外地去要饭。全村男女老少,推着土车子(独轮车),挑着担子,背着行李,成群结队,少则三五十人,多则四五百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他们是到外地去吃哀饭的。吃哀饭和平时要饭不同,他们有一个庄头(解放前,一个村上有威望的人)带着,每到一村,大家先在村头休息,由庄头一个人到村子里去联系。庄头到村里找到了村上的负责人,讲明来意及家乡受灾情况,经当地村里的庄头同意,大家才能进村。进村以后,由当地庄头挨家挨户派饭,有钱的人家多派几个,贫穷人家少派几个,至于一家派几个人,要看村子大小和吃哀饭人数的多少。吃哀饭的每到一村,多则吃一天(三顿饭),少则吃一顿饭。这样,一村挨着一村往前吃,吃到收麦子时,大家都回家了。在一般情况下,不愿意给吃的村子极少。其原因,一是人同情这些人,认为何人不出外呢?说不定哪一年自己也要出去吃哀饭;二是吃哀饭的人数太多,一般村子惹不起他们。大家认为,好歹就是管他们两顿饭就过去了,不必自招麻烦。解放后,不再有吃哀饭的了。 摞年馍
农村人每到过年时,总要先蒸一些年馍馍,以备过年食用。穷苦的人蒸不起年馍,就到各家去要,这种乞讨的方式叫摞年馍。摞年馍的都是熟人,生人来摞年馍,人家是不肯给的。所谓熟人,就是大家都知道摞馍者的情况,如某人逃荒到某村,住了一段时间和村里人混熟了,到了春节就可以摞年馍。当然,本村人没办法的也可以摞年馍。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摞年馍,首先都要找排官,不能自己去要。如果自己去摞,人家是不肯给的。排官找好了,摞年馍的人肩上背着口袋,跟在排官身后,每到一家门口,先由排官开口,说张三某人赶在年关,生活过不去了,要个年馍馍吃。一般人家都要给两个馒头。摞年馍的人接过馍来,说声“谢谢”,就另奔一家去了。这样,摞上两个村子,也能摞他二三百个馍馍。
打秋风
打秋风又叫打抽丰,就是散东西。这也是农村穷人乞讨的一种方式。每到寒冬腊月,年关将近,一些贫穷的人从外地贩来一些东西(主要是年货),投亲奔友,托一些熟人去散卖。通常散卖的有:葱、姜、咸鱼、鞭炮、灶老爷(灶王爷的影像)、香、红纸之类。散卖这些东西临时是不要钱的,直到秋后才要钱,所以叫打秋风。但是,也有些人散过了东西,隔不了几天就来要钱。当然,这些东西的价钱是很贵的,一般都比平时市场的贵一倍。不过,这种打秋风的货物,不管到了谁家,都没有人问价钱,后来要多少就给多少。人们说,不看说书的看排官,这是面子钱。年关一到,你便可以看到卖货的人挑着担子,或挎着篮子,两三个人一路,挨门挨户地散东西。这两三个人,其中有卖货人和本村的排官。到了谁家门口,只要说一声“给你点咸鱼”,或者说“给你两盘炮”,人们都知道这是打秋风的,一定要买一点,小气的人家少留些,大方的人家多留些,不愿意要的极少,这种“能马一村,不马(漏)一家”。村上一些出了名的小气鬼,打秋风的从他们门前经过,排官不打他的招呼,过时人家都会砸他的“黑石头”,即说他的坏话,戳他的脊梁骨。这样,他在这个村上就很不好混。所以,如果打秋风的走谁门前忘了打招呼,一些脸朝外的人事后还要怨排官,说看不起他。这叫“便宜怪”,即没吃到亏,还要怪你。
打秋风散年货,除了年关外,平时也有,如三四月间散镰、磨刀石之类,有些人家明明不缺,看排官的面子,也要留一些。
乞讨
挨门乞讨是最贫穷的人,也是最无能的人。所谓无能,就是说没有任何专长。这种人,在农村叫要饭的,他们不在任何组织,在社会最被人瞧不起。他们有的背着一床破被,有的除了一只要饭碗和一根打狗棍之外,别无他物。这些人到了人家门口,总是尊称人家,见了老年人,就叫人家老爷、奶奶或大爷、大娘;见了年轻人,就叫人家大哥、大姐;就是见了少年人,也要称人家小哥或小姐。为了求得半碗饭,低声下气。晚上,热天就在外面过夜,冷天就去钻人家的草屋。在人家门前要饭,挨狗咬是经常的事,虽然手里有根打狗棍,遇到恶狗还是抵挡不了的。就是遇到小狗,“打狗还要看主人”,也不敢着实地打。最讨厌的是,一些玩皮的孩子也要拿他取笑。
要饭的虽然被人家瞧不起,但不算是耻辱。一些善良的老人总是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要笑话要饭的,穷不能穷到老,富不能富万年。要饭要不穷,老鼠盗不穷。何人不出外呢?”要饭的虽然苦,但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乐天派。他们经常引以自慰的是,朱洪武(明太祖朱元璋)没得帝前也要过饭,似乎他自己就是朱洪武,后来一定要得帝的。到了冬天下雪时,一些要饭的便会油然轻吟起吕蒙正(北宋内阁大学士)的诗(不一定是吕蒙正作的)来: 身铺马粪头枕瓢,老天不住下鹅毛。蒙正有了安身处,天下难友怎么熬?
要饭的之所以不算耻辱,是因为要饭的主要原因是穷,别的没有什么,而且要饭又不是固定职业。他今天穷,今天要饭;他明天不穷了,明天就不要饭了。农村有句俗话:“三条路当阳(央)行,抱瓢要饭不为穷。”有些人年轻时要饭,后来发迹了,便会在民间传为佳话。他自己也会把那一段要饭的经历当作趣事来回忆。要饭的走村串户,挨门乞讨,自己后来回忆起来,往往自我解嘲,说那一年在江南或者在某地“数门鼻子哩”,或者说“戳狗牙哩”,因为要饭的要经常与狗搏斗。有些要饭的很滑稽,见到狗上来咬,有意跌倒,赖在他家门前不走,俗话说:“狗咬一口,白面三斗”,不给两碗面,他是不走的。 吹喇叭
喇叭即唢呐,是灵璧人们爱听的乐器。所以,吹喇叭的人常吹奏着喇叭挨门乞食。吹喇叭的挨门乞食也叫赶门头。赶门头只能要面要饭,要不到钱。
吹喇叭的不仅赶门头,也能扎场演奏,但这多是为人家办大事情的,如婚、丧及其他事情。为办事情演奏,他们则不要东西,而是要钱,当然事主也要管饭。平时赶门头,多是一个人,而扎场子演奏,则是一班子人,而且乐器也多,一般有笙、笛、锣、鼓、铙、钹之类。但这些乐器都是配音的,还是以大喇叭为主。办事情吹喇叭是有讲究的,如《百鸟朝凤》,只能在办喜事的时候吹奏,如办丧事你吹这个曲子,人家是不愿意的。吹喇叭的在为人家办事时,不仅吹奏乐器,而且还玩一些小把戏,如从嘴里抽纸条等节目。这时候,就连吹奏乐器也要露出绝技来,如用牙缝吹笛子,用手掌卷起当喇叭。然而,这都是在晚上,因为这时天黑,这些把戏容易玩。其实,这些节目多是假的,如手掌当喇叭,他嘴里是含哨子的。特别是一家办事请了两班子响手(吹喇叭的),晚上吹起来互不相让,各显绝技。据说,有一家办丧事,在出殡的时候,两班子响手吹顶了,这边一个吹大喇叭的不时把喇叭抛向空中,接下来又吹;那边一个吹喇叭的正往前走,突然绊倒,大喇叭也被摔在地上,但他并没有拾喇叭,而是拾起一块西瓜皮,“嘀嘀嗒嗒”地吹着走了,引得看热闹的人一片喝彩!
吹喇叭的在解放前是被人家看不起的,在三教九流中,他们是属下九流的。在给人家办事情时,他们是没有资格进客屋的,吃饭时只能在门前吃。在封建时代,他们的后代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解放后,人们对这些不大讲究了,现在他们为人家办事,也可以进客屋,跟大家一起坐席了。
玩猴子
玩猴子也是穷人谋生的一种手段。通常,玩猴子的人牵着猴子,挑着担子,走村串户,扎场子玩耍。他们一般不要熟食,只要粮食或钱。但是,他们要到的粮食都是孬的,老百姓说是东风西边的。因为,每到农闲,村上象玩猴子之类的太多了,他们都要粮食,所以群众在收粮时,预先就把这部分粮单独存放,专门留应付那些“打花鼓”、“玩猴子”的,灵璧农村有句俗话,“二升秕大麦,不值当玩死猴的。”这是用来比喻报酬不多,不值得出大力气。 玩猴的要钱方法是卖东西,如卖大针,即缝衣针。卖针只不过是个手段,这是要钱的一种方法,因为他们卖的针很贵,一般是市场上四五倍的价钱,所以跟直接要钱差不多。他们每到一村,便先看好场地,放下担子,敲起大锣,招呼观众。他们没有别的乐器,只有一面大锣和一面镗锣。农村人都喜欢看玩猴子,只要村头大锣一响,马上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跑出来了。打头阵的是小孩子,接着,老头子、老太婆、闺女、媳妇一大群,携男抱女地拥了过来。大家聚集村头,拉开一个大圆场子。玩猴的人在紧打一阵锣之后,看看人来的差不多了,就牵过猴子来,先耍几套,如翻跟头,竖蜻蜓之类,接着就是找排官。所谓找排官,就是请一个给他们卖大针或摞粮食的人。请出来后,就开始卖大针,看热闹的人就是家里的大针用
不完,也要买上一包。每场卖多少针,没有规定。当大针卖不了时,玩猴的人就去同猴子商量,说:“十包大针卖不了了,怎么办?”这时,猴子显得很生气的样子,上去夺下玩猴子手里的锣槌,不让他再敲锣,意思是卖不了大针就不能玩。当然,这些动作都是玩猴人平时驯好的。这时,必须再卖几包大针,猴子才肯把锣槌交回来。所谓玩猴子,只是让猴子戴上假面具,在场子当中转几圈,亮亮相;或做几个简单的动作,并不能表演成套的节目。只有猴子骑绵羊,小狗钻箩筐,才是成套的节目。一般玩猴子的,都要带上一只两个角或四个角的绵羊,还有一条小叭狗。当然,这些动物都是受过训的。当猴子骑绵羊开始时,猴子一纵身跳到绵羊身上,绵羊便圆场子跑起来,猴子在绵羊身上表演一些动作。小狗钻箩筐也很有意思。十二个箩筐先排成一溜,小狗一个个钻来钻去,再架成楼上楼的形式,小狗再跳着钻。 猴子戴假面具表演时,可扮成各色各样的人物,如姜子牙、包公、关公、诸葛亮、杨六郎,还有秦桧、陈士美等。当猴子戴上面具扮演某人时,玩猴子的便一边敲锣,一边唱着那人的生平事迹。如猴子扮演罗成时,玩猴人便唱道: 不要慌来不要忙,有一个白脸罗成你装上。
你也曾一十二岁贩水马,到后来,瓦岗山上好汉当。 一杆银枪亮堂堂,天下无敌美名扬! 抵挡杨林兵百万,当朝一品保唐王。
除了扎场子玩之外,也有的人独自牵着一个猴子,挨门要饭要粮。这种玩猴的并不演什么节目,到了人家门口,也不过让猴子给人家敬个礼,或翻个跟头。
挂帐子
挂帐子的又叫唱狗皮鼓的。他们一般不到街上去,只在农村要东西。他们遛乡时,挑着担子,担子上除了一个狗皮鼓,还有一些“帐子”。所谓“帐子”,就是用白布绘制的一幅图画。挂帐子的也属混穷的,他们不要钱,也不要粮食,只要面。每到一个村子,他们就选好一个场地,靠着墙把担子放下,拿过狗皮鼓便“噗通噗通”地砸起来。这时候,引来了一些观众,他便把担子上的那一幅幅“帐子”挂在墙上,一边打鼓,一边唱了起来。唱了一段之后,便是请排官,请好排官,他便正式开唱。挂帐子唱的都是帐子上画图的内容。帐子上画的是阴曹地府,(挂帐子的就唱关于)阎王殿(的词)。每幅图画都画的栩栩如生,如阎王殿上有令人可怕的阎君,手持钢叉的牛头马面,掌着生死簿子的判官。奈河桥是一根独木桥,摇摇晃晃很不好走,桥下都是些毒蛇,说是谁在阳间干了坏事,在过奈河桥时就被鬼卒推下河去,永远在底下受罪,再也不能托生了。所以,灵璧一带的人不吃猫肉,说是吃了猫肉不能过奈河桥。人在阳间做什么样的事,到了阴间受到什么样的报应,挂帐子的都有一套套的唱词。如:
打公公来骂婆婆,铜勺子剜眼下油锅;嚼东邻来骂西舍,又打牙齿又割舌。
帐子上的内容,多数是惩罚做坏事的,但也有做好事得到报应的。农村人关于因果报应的故事,一般都能讲几个,而这些故事有些就是从挂帐子的那里听来的。
看风水
老年人死了,埋葬前要看风水地。有的老人还没死,很多年前就把埋葬的地方看好了,死后就一定要埋在那个地方。农村人对老坟的风水非常看重。解放前,有的人家自家地里没有风水地,就千方百计地去买风水地,甚至拿很大一块地去换人家的一棺风水地。大家为什么对风水这样讲究呢?这都是风水先生吹嘘的。他们说,家庭过得如何,包括生儿育女,升官发财,全在于老坟的风水如何。在历史上,风水先生们又编造出一些离奇的故事、趣闻,
如说孔子的坟是倒相(头朝南,脚朝北)缺水,秦始皇要灭圣人,为了破坏孔子坟地的风水,就在他老坟后挖了一条河,谁知竟挖出一块石碑,碑上写着:“二百年后自有秦人送水。”这是孔子生前算着的。还有什么朱元璋葬母,说朱元璋从小跟母亲在凤阳一带要饭,后来母亲死了,就找几个穷人抬去埋,谁知还没抬到地方就下起了大雨,大家没办法,就把她掀在路边的一个坑里埋上了,不料这个坑是一名武状元挖的,因为这里落过一只凤凰。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地。武状元是来挖宝的,没挖到宝,就丢下一个坑。然而,武状元却不知道,原来这是一棺风水宝地。所以,朱元璋后来就坐了皇帝。诸如此类的故事多得很。农村埋上老坟之后,是不能轻易搬动的,说是动了老坟,家庭就要受影响,甚至会死人。所以,往往一些人,为了老坟的事,如谁在谁家老坟后边挖土了,谁在谁老坟旁边挖沟了,两家就闹得天翻地覆,甚至会闹出人命来。灵璧农村有句俗话,如某人说某人的短处,别人就说,这比扒他老坟还厉害!这说明,老坟土是不能扒的。
农村人不仅埋老坟讲风水,盖房子也讲风水。如谁家要盖房子,一定要先请先生来看宅基,看看这地方能不能盖屋,怎么样盖才好。有的人盖好了屋,一天也没住,风水先生说不好,他就不敢住,赶快扒掉重盖。自然,也有些人不信这些。他们的理由是,风水先生自己家该占了好风水的,为什么他们有的也很穷呢?所以他们就编出一段顺口溜,说:“看地先生肯说空,指南指北指西东,天下多少好风水,为何不埋你老祖宗?”(本篇与冉献强合作) 喜闻乐见泗州戏 “从东庄到西庄,要听还是拉魂腔”??在黄淮地区民间,到处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谚语中所说的拉魂腔,就是我省四大剧种之一的泗州戏。拉魂腔是泗州戏旧称。之所以得此名,缘于该戏独特的唱腔:其女腔常在尾音处突然翻高八度,宛如拖一个小小的、上翘的尾巴,节奏明快野艳、风情万种——“拉魂”也常在此处。 泗州戏起源于江苏海州(即江苏省东海县),流行于皖北一带,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早期泗州戏表演形式非常简单:由一个人自打板自演唱,或自拉琴自演唱。后来逐步发展为有八九个人合作的小戏班,伴奏乐器也从早期的以柳叶琴为主发展到外带梆子、小锣伴奏,并以“帮腔”弥补音乐气氛的单调。
泗州戏是在民间小唱和花鼓灯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表演基础是花鼓灯舞蹈的“压花场”。泗州戏有大剧目67出,折子戏和小戏80出,“小篇子”200余篇,传统剧目有《打干棒》、《梁祝》、《走娘家》、《拾棉花》等。但经常上演的,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还主要是小戏、折子戏,并且以现代生活小戏为多。如今,在皖北的泗县、灵璧、五河、宿州、濉溪以及滁县、凤阳、蚌埠等地都有泗州戏剧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