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中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实践研究
在探究实验中最常见的记录手段就是数据,它不仅可以对事物、现象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而且清晰准确。但现在却发现不少学生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数据分析不具体,整理不规范,收集不完整,这就导致了运用数据解释现象的不真实。因此,培养学生数据运用的能力,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发展了学生数据汇总、分类、甄别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
一、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运用能力呢?首先是要学会如何科学地整理实验数据。数据的收集包括两方面:一是所汇总的数据有无存在误差现象,是否全面;二是所收集数据是否经得起质疑,是否客观真实。例如《测量摆的快慢》一课,就需要每个对比试验重复多次,假如将每个小组的每一个对比试验数据都搜集起来,数据就会变得眼花缭乱。因此,让学生对同一个实验多次数据计算出平均数,再汇总全班每个小组的平均数。这样就能让数据更清晰,更具代表性。
二、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
数据整理是对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中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排序、分类,从而更好地凸显数据的特征,展现事物的规律。它是数据分析的基础,为数据分析“打底稿”。
1.巧设问题,鼓励自主整理
在四年级上册的《天气》单元中,在经过一个月的天气观察以后,学生获得了相对丰富的数据,如何整理这些繁多的数据呢?可以让学生对天气日历中的几个要素进行针对性整理,这样学生完全可以将繁多的数据整理好。学生不仅能清晰地认识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还能亲身经历整理的过程,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性。
2.提供方法,学会巧妙整理
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是画统计图,统计图能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实验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在六年级上册的《抵抗弯曲》一课,学生收集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以及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的有关实验数据后,教师指导学生画好图,数据清晰直观,学生会发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幅度增强。如果不经过数据的整理,学生就只能?l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强。又如:四年级上册《温度与气温》一课中,让学生将一天(五个时段)的气温变化用柱状图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就能非常清晰地看到一天的气温变化了。
3.小组指导,开展合作整理
在科学课中学生有很多机会合作,但缺少合作整理的机会。其实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整理,不仅让学生充分地整理数据,更能相互补充。
如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一课,每个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六种物体重力大小的活动。汇总全班学生的数据没有意义,也并不现实;请几个学生来汇报自己的测量数据,教师也没办法了解大部分同学的数据,这样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情况就很难反馈。这时候,可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小组同学对自己组的数据进行观察、整理,从而为分析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情况、改进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准备。 三、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分析数据是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种归纳,抽象出数据所揭示的事物的特点或规律,让数据“说实话”。 1.观察先行,提高分析能力
在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之后,科学探究的下一步活动就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教师通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从数据中得出了何种结论?个别学生会马上举手回答。但是学生并不会真正从数据或图表中得出规律,因而给出的回答也很难真正表明数据的规律和特点,并且学生很难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只是习惯性地想让教师给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数据观察,对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总而言之,在对数据开始分析时,需要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来观察数据,或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让学生掌握观察数据的方法,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从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