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2011
1.健康:是指疾病和虚弱,也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2.医学心理学分支: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
3.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简史(分3期):神灵主义时期,自然哲学时期,科学心理学时期。(在科学心理学时期,将心理学引入科学的应首推冯特Wundt,创立了世界第一实验室)。
4.弗洛伊德假定,每个人的人格由本我id(遵守“快乐原则”)、自我ego(遵循“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遵循“至善原则”)三部分组成。
5.1930年塞里提出了应激适应理论,认为应激是机体对其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作出的非特意性反应,描述了全身性适应综合症(GAS),包括3期,即警戒、抵抗、衰歇3个阶段。
6.行为学派,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是主要理论的支柱。
7.心理卫生: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
8. 乳儿期的心理卫生,重视乳儿的情感需求(乳儿有强烈的依恋需要)
9.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1)口头言语训练(2)运动技能训练(3)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 1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独立用餐、不偏食、安静用餐。 ○
2睡眠习惯,要规律定时睡眠,要养成分床独睡的习惯。 ○
3合理科学训练大小便控制与排泄等卫生习惯。 ○
4纠正咬手指和吮手指等不良动作。 ○
1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2训练和培养语言能力(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培养想10.幼儿期心理卫生:○
象思维并重视抽象思维(词汇量增加,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与人交往能力迅速发展,使儿童的思维由直接
行动思维转化为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展,表现在提问类型的变化和概念形成的特点,如“为什么”、
4重视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什么”。)○
5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独立性(完成的发展上,他们的自主欲求也逐步提高,第一反抗期也在此期间表现出来)○
自己能做的事和尝试其作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穿衣服、系鞋带等)
11.少年期的心理发展:(1)思维的发展:主要特点是思维活动不再受思维内容的限制,依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运用形式运算解决。(2)出现“第二反抗期”:成人逐步建立,具有强烈的独立感,对人对事对己有自己的评价标准。(3)情感的发展:情绪容易激动和多变,情绪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外露逐步转向内隐,脸部表情带有文饰的性质。(4)兴趣广泛而易变:对许多事物都有强烈的兴趣,有些属于“波动发展型”-不能保持长时间兴趣;有些属于“多角变化型”-容易出现许多幻想,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有各种不同的设想版本。(5)性心理发展:异性之间在一定时间出现“反感”期而有回避现象,后表现出对异性有爱慕的感觉,有交往过密现象发生。
12.人类常见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13. 心理冲突:趋-趋冲突、避-避冲突、趋-避冲突。 14. 按照对现实的歪曲程度分类:
(1)较大现实歪曲的机制:否认、投射、隔离、曲解等。
(2)中度现实歪曲的机制:压抑、倒退、转移、转换、反响形成和理想化、合理化等。 (3)轻度现实歪曲的机制:补偿、升华和幽默等。 按照出现的先后和同心理疾患间的联系程度分类:
(1)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在婴儿期即已被使用,精神病患者常常极端应用。 (2)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出现于婴幼儿期。 (3)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在少儿期
(4)成熟的防御机制:是出现较晚、成功、有效的适应环境的方式,正常成年人常会运用这些方式,并容易被社会接受。
15.应激:在应激原存在的条件下,通过对应激原的认知评价,再多因素的作用下,由个体对应激原及其影响的生理。心理反应过程等多个成分共同构成。 16. 心理应激反应的表现:
1情绪反应:焦虑(是心理应激最常见的反应)、恐惧、抑郁、愤怒、激情(是一种短暂、猛烈和爆发力较○
强的情绪状态)
2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敌对与攻击、退化与依赖、固着与僵硬、精神活性物质滥用。 ○
17.应激的转归:当机体受到应急预案的影响,内稳态受到威胁时,机体会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与之抗衡。其可能的结局为:
1生理与心理系统做出适应性改变:当应激原的强度虽然相对较弱,但持久或频繁时,内稳态会受到威胁,系○
统会做出适应性改变以增强抵御能力,并有可能更加稳定。
2生理与心理系统发生一过性改变:当应激原的强度较大,但时间短暂时,系统在某些方面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系统会发生一过性改变(如出现一些心身症状),过后即消失。
3生理与心理系统发生不可逆性改变:当应激原的强度大且持久,超出了系统的承受和代偿范围时,系统的内○
稳态出现失衡,发生不可逆性改变,如出现心身疾病、创伤后应激障碍。
4生理与心理系统发生磨损性改变:当人们早年遭遇到的应激原强度大且持久或频率时,内稳态会受到威胁,○
系统会作出适应性改变以增强抵御能力,但同时也会出现一些磨损性改变。
5生理与心理系统出现瓦解性改变:当应激原强度大且具有冲击性时,系统内部结构无法维持稳定,则出现瓦○
解性改变,如反应性精神病、突然死亡、自杀等。
1认知重建:改变对事物和自身的认识评价,消除应激原。○2解决问题:认真了解情况,18.应激时的努力:○
3策略地混合与交替使用应对方式:情绪指向性与问客观分析问题,一般情况下总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随机应变:坚持因人因题指向性的混合、交替使用,有助于缓解情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消除不良影响。○
5知时因时因地制宜和适度的原则,面对不同事件、场合、时间,采取的方式应该有所不同,不能墨守成规。○
己知彼:恰当估计自己的适应能力,合理利用应对资源。适当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有效、适时地利用各种社
6及时求助:心理咨询、寻求有经验者、专业人员指点和帮助,尽快摆脱会支持资源,将会更顺利应对应激。○
应激。
19.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与遭遇到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有关,并延迟出现和/或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出现创伤性体验的反复重现、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PTSD的核心症状: (1)反复出现创伤经历:回闪、噩梦、触景生情、反应过度。 (2)回避和情绪木讷:兴趣丧失、对外界漠然处之、情绪压抑。
(3)警觉性增高:很难入睡、注意力集中困难、烦躁不安或暴怒、提心吊胆。
20. 心身疾病:(狭义定义)即使不是完全,至少部分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广义定义)把心身疾病看作是心理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 21.几种心身疾病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 心身疾病消化性溃疡结肠炎原发性高血压心理特征感到依赖的要求被削夺,怨恨不满,压抑愤怒,不能发泄敌意或主动寻求以来保障,工作负责,有成就和进取心,有报复的情感但一直被压抑与潜意识中童年期曾被迫依赖与顺从,既感怨恨,又希望讨人喜欢,由于担心报复而抑制愤怒,烦恼、沮丧、抑郁、被动,待人和气、温和,尝试以象征性姿态掩盖敌意童年期曾被迫克制不满,抑制愤怒,长感受到敌对冲动可能会爆发,人格特点是控制、一致和“成熟感”,工作认真、努力,警觉、易紧张,有控制愤怒并其引向合适方向的需要,渴望得到上级的表扬不能满足过分的自我要求,感到强烈不满,对比自己成功的竞争者妒忌,性格谨小慎微。拘泥细节,至善主义和雄心勃勃,不能达到时便导致自我惩罚有分离的焦虑,曾得到不一致的母爱,害怕会向所爱的人表达敌对的冲动并感到内疚,要求过多,对病、依赖式,其症状代表寻求帮助和保护的被压抑的哭泣曾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渴望慈爱,有敌对和依赖的冲突,对能力不足感到内疚并自我惩罚,人格特点有表面上友好、抑郁、过敏和自卑,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敌意 偏头痛支气管哮喘神经性皮炎22.进食障碍:是与认知、情感及行为等心理障碍有关的表现为体重和进食显著异常的一组综合症,包括神经性厌食症AN、神经性贪食症BN、不典型进食障碍。好发于青年女性。 23.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
1回避“导致发胖的食物”○2自我诱发呕吐○3自我引发排(1)明显的体重减轻(2)自己故意造成体重减轻○
4过度运动○5服用厌食剂或利尿剂。(3)常可有病理性怕胖(4)常可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内分泌便○
紊乱(5)症状至少已3个月(6)可有间隔发作的暴饮暴食(此时只诊断为神经性厌食)(7)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
24.快速动眼REM睡眠:从入睡到出现第一个REM睡眠大约需90min,顺序:I—II—III—IV—III—II—I—REM,然后再进入II期睡眠,进行下一个循环。REM和NREM两种睡眠形式周期性交替出现,每个周期为70~120min,每晚有4~6个循环周期。
REM睡眠的生理意义:REM睡眠期脑内蛋白质合成增加,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有利于促进精力恢复。各种疾病的发病常常和REM睡眠有关,如心绞痛、心肌梗死、溃疡、哮喘、脑卒中等急性发作在此REM睡眠相,甚至分娩的发动也是在REM期。
25.失眠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发作性睡病、嗜睡症、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行症、夜惊、梦魇、不宁腿综合征。
26.手术患者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术前及术后的焦虑:焦虑对预期心理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与焦虑有关因素如下: 1对手术的不了解或未知感○2既往的手术体验○3既往的情绪障碍和心理创伤○4医务人员及医疗环境影响○5其他:○
疾病的严重程度,手术疗效与危险性大小,患者预后的信息,患者性格等,都会影响患者焦虑程度。 焦虑与手术效果有关:
1轻度焦虑者:手术效果较好,因为轻度焦虑恰好反映患者正常心理适应功能。 ○
2焦虑太严重者,会影响患者对手术应激的处理能力,干扰康复进程。 ○
3术前完全没有主观焦虑的感觉,往往提示患者对手术的危险性估计不足或过分依赖医生,一旦面临事实,则○
会一筹莫展、措手不及。
(2)术后的抑郁和谵妄(3)术后持续疼痛
27.心理治疗:是一种治疗形式和特殊的人际关系过程,主要是通过在治疗者和患者之间,或者在集体环境下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言语或非言语的交流或沟通,其目的是为帮助患者减轻情绪障碍,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方式,促进人格成长,以及更加有效地应对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28.临床常用心理治疗方法与分类: 理论学派治疗目的精神分析或精神动力学治疗减轻逆遇感与维系正常的心理能力系统治疗、家庭治疗、集体治疗帮组再适应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功能恢复人本主义治疗(患者中心疗法)重新塑造治疗方法一般心理治疗和支持心理治疗、催眠心理咨询、问题解决、危机干预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短程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人及心理治疗、家庭治疗、集体治疗、生物反馈精神分析、长程精神动力心理治疗、艺术疗法 29.医患关系的基本要素: 友好、开放和不作评论的态度有组与获得患者的信任使用规范化语言和患者容易理解的词语(如不开心)同情、关心,不要不断提问,丹药给予同情理解的提示,如“那一定是你最痛苦的时候”不要埋头记笔记,要看看患者,采取“积极的倾听”处理好患者情绪患者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如哭泣时,应以支持的方式来鼓励情绪表达,然后使其平静,再婉转询问此时想法及促发因素,也可有适度的身体接触,如握手注意必须小心处理愤怒或烦躁不安的情绪,特别是人格障碍或精神患者监察你自己对患者的感情治疗中需避免过度的卷入“同情”,否则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影响你的客观判断能力对治疗中受挫折产生烦躁或不喜欢的情绪,尽量不要让患者知道,以免伤害患者注意克服如害怕或不舒服(与严重偏执性精神病患者解触),怕被患者操纵感(与人格障碍患者接触),或是非常悲伤(与自杀、抑郁症患者解触)等感情,因为他们会影响你对患者的决定注意把握好交谈中患者既往经验(如身事世、经历、遭遇等)对医生产生的情绪感染和影响 诚实坦率通俗易懂神入30.心理治疗的禁忌证:急性精神病发作期,严重的内源性抑郁(有精神病性症状),轻躁狂,器质性精神障碍,严重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严重消极自杀(可采用危机干预)。
心理治疗的适应证:急性或慢性神经症性障碍患者,人格障碍患者,生活中遭遇危机,有急性情绪反映的患者,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行为问题。儿童、青少年的情绪、品行及发育障碍。 31.精神分析治疗的特点:
目的:消除症状,重塑与童年生活冲突有关的人格结构
技术:侧重幻想和移情、自由联想、躺椅、梦的解析、心里防御和移情解释、频繁会面(每周5次,每次1h)、治疗医生保持被动角色。 疗程:3~6年
32.一般性集体心理治疗:治疗对象主要是恢复期的住院患者,在门诊则主要为精神症患者。集体治疗一般为10~15人为1组,每周1~2次,每次1h,疗程为4~8次。
33.人际心理治疗IPT,分3个阶段:治疗初期,通常为1~3次会谈,主要为采集病史、作出诊断及介绍IPT治疗的一般情况。治疗中期,为治疗的主要阶段,重点解决假设的4个人际问题中的1个或2个问题,即悲伤反应、人际较色的困扰、角色变化或人际关系缺乏。治疗后期,为回顾治疗的全过程,巩固疗效并准备结束治疗。
34.家庭和婚姻治疗,基本观念和原则:
(1)整体和多维:家庭治疗时一般通过2各方面来了解问题:一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感情、角色、沟通,以及婚姻的动机和发展等情况;二是该家庭本身的结构、组织、功能等情况。要考虑躯体或生理因素,以及相应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同时也要考虑社会风俗与文化等的影响。
(2)以人际关系为主:治疗师要注重探讨当事人各方之间的关系,而非单纯地把目标指向于具体的某个人在某一时间上的应对方式。
1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受到系统影响,相互有密切(3)系统的观念:由2个以上所组成的群体,包括3方面:○
2各个层次的子系统之间也会相互租用。○3每个层次的系统会遵循平衡的原则。 的关联。○
(4)基本原则:
1忽略道理,注重感情○2抛开过去,立足现在○3谈化缺点,强调好处○4提供协助,自主决定○5共同就诊 ○
6维护隐私,兼顾保护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