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详细的施工方案)
1.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1.1 对原有管线分布情况不清楚的,在进场前向甲方索取资料,以高压线下不种植乔木为原则,发现与管线有冲突的种植点,与甲方和设计方协调后解决。
1.2 收集地下管线资料,对业主提供有关地下管线分布图进行分析,研究所要施工的范围内有无管线的穿过,并走访有关管线部门,将管线分布情况标在施工图上。
1.3 为防止资料及交底不清,造成管线事故,对附近有管线采用开挖样沟方法,摸清施工区域的地下管线。采用人工开挖,不使用风镐,十字镐等翻凿,用铁锹进行挖掘,以保证开挖过程的安全。
1.4 对已经明确或已暴露的地下管线,分情况予以编制保护措施。对施工人员在施工前介绍管线分布情况,并有交底记录。
2. 临时设施的搭建和场地清理
2.1 经建设单位的同意,选择好生产、生活、办公临时设施搭建的场地,根据建设单位提供接到施工现场边缘的施工用水、用电、水源、电源,安装好计量表具和管线,充分做好临水、临电的需要。
2.2 清除干净施工范围内原地形中的杂草、树根、农作物残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碎砖、玻璃等,排除范围内低洼处的积水。
3.种植土的处理 3.1改良盐碱土的措施:
土壤水盐运动规律是改良盐碱土的关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盐随水上,盐随水下;水随气散,水散盐留”。
3.1.1农林水利措施:通过松土、覆盖等切断和抑制毛管水上升的措施,让土壤水蒸发量大大低于降水量,地形堆高的地方,保持排水通畅,盐碱土会定向脱盐;地形平坦处土壤处于季节性淋盐与积盐交替状态,盐碱性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因此地形堆高处利于土壤的改良。
3.1.1.1 排盐:堆高地形、开沟筑塬使土壤排水畅通盐随水去; 3.1.1.2 压盐:砂质盐碱土表层压粘土,粘性盐碱土表层压砂砾。
3.1.1.3 抑盐:用土表覆盖、树木密植、种地被植物等来减少土壤水蒸发,抑制“盐随水上”。 3.1.1.4 堵盐:结合客土或深翻,在树穴下部铺隔离层如填石子、细煤渣、陶粒等,切断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细管水上升,避免“盐随水上”。
3.1.1.5 截盐:深耕冻垡(晒垡)、松土等截断土壤毛细管水。 3.1.1.6 刮盐:对小面积白色盐斑反复刮除。
3.1.1.7 培肥土壤: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以至优化土壤的生态活性,有机肥中腐殖酸的螯合作用会减轻钠离子危害。
3.1.1.8 改善土壤结构:施土壤胶结剂、腐殖酸等创造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中通气孔隙增加,气、液、固三相比适当,土壤生态活性提高,从而提高树木的抗盐碱能力。
3.1.2 化学改良措施:施化学酸性肥过磷酸钙、石膏、硫磺粉、黄铁矿渣等,既能降低土壤
PH值又能改善土壤结构。以过磷酸钙为例,过磷酸钙是磷矿石[Ca3(PO4)2]加硫酸(H2SO4)生产的。生产过程中硫酸过量,所以是化学酸性肥,过磷酸钙的生产化学方程式如下:
Ca3(PO4)2+ H2SO4 →2CaHPO4+CaSO4
从式中看到:HPO4-为植物吸收的磷素营养,少量H2SO4能中和土壤碱性;CaSO4与土壤中的盐分通过复分解反应(CaSO4+2Nacl=Na2SO4+Cacl2↓)把对植物危害重的Nacl转变为对植物危害程度只有Nacl的1/5~1/6的Na2SO4来减轻盐害,而Cacl2利于形成土壤的团粒结构。
3.1.3 生物改良措施:一种为种植绿肥如田菁、毛叶苕子、苜蓿、小冠花、猪屎豆等和施有益菌种,如1605—放线菌、S细菌等;田菁在盛花至初荚期割倒翻压入土,能大大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素营养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另一种为耐盐绿肥,用耐盐碱的多年生常绿绿肥和草坪均匀覆盖,并逐步加大密度,促进土壤熟化。
3.1.4 其他改良措施:施钠离子吸附剂、酸化分子筛、珍珠岩、椰糠、醋渣等来减轻钠离子危害,改善土壤水、气、热状况和降低土壤PH值。
3.1.4.1 盐碱土改良肥的组成
盐碱土改良肥适用于中、轻度盐碱土治理(PH值7.8-8.8,土壤含盐量不超过0.4%,水质含盐量不超过0.3%或矿化度不超过3克/升)。用于碱化土效果好于盐化土。
“盐碱土改良肥”(以下简称改良肥)集改碱与培肥于一身,采用“钠离子吸附剂”、化学改良剂、有机酸、生根素等多种原料制成。其含有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有机改良剂与无机改良剂相结合达到最佳的N、P、K含量比例,利用酸碱中和反应原理、离子交换原理、盐类转化原理,使盐碱土的理化性状得到改善,降低PH值及含盐量。
“钠离子吸附剂”具有很强的交换能力,对盐碱土中的Na+、SO42-、Cl-等有吸附能力,土壤施入“改良肥”后能降低PH值和碱化度,吸附NH4+和K+并提高土壤阳离子的交换量,达到改土、脱盐的目的,对于盐碱立地条件的植物1~2年内有效,脱盐率能达18.6%-29.3%。
“改良肥”治理盐碱土壤(含盐量0.4%以下)与其他改碱方法相比有快速治理的优势。特别本工程工期紧,用“改良肥”简单易行,操作简单。操作方法:把“改良肥”撒于地表松土、浇水,土壤PH值迅速下降,但含盐量的下降需几个月后才能见效。如:胸径5cm乔木每株施0.5-1kg,特别是对绿地有较重的碱斑的采用 “量少”、“次多”的施用方法施改良肥。
3.1.4.2 对盐碱较重的土壤,除了施改良肥外,增加客土加暗管排盐、隔盐层的改良技术。每平方米改良肥用量为0.5-1kg,盐碱改良剂用量为1-1.5kg。对大树(胸径12cm以上)在移植时适当增加用量以达到最佳改良效果。
3.1.5 合理灌溉:灌水量以满足根系需水且不接通地下水。 3.1.6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树木成活率和抗逆性。
3.1.6.1使用NAA—HA99—1号生物活性生根素,促使移栽树木早生根、多生根,根系健壮,以提高耐盐碱能力。
3.1.6.2 喷施已酰水杨酸钠及黄腐酸叶面蒸腾抑制剂。 3.1.6.3 用生物活性愈伤剂,涂抹大剪口和拉、撕伤皮的树干。
3.1.6.4 光合促进剂(STP光合菌),促进叶面光合作用,是在根系输送至叶面的光合“原
料”不足时的一种补救措施。
3.1.6.5 根外追肥P、K及微量元素营养液,提高树木根系新生细胞原生质的渗透压,从而提高抗盐碱能力。
3.1.6.6 严冬时,喷施防冻剂及采取其他有效防冻措施,而所有防冻措施皆对提高树木的抗盐性有利,一举两得。
3.1.6.7 植保方面采用生物防治法:招引鸟类、培育害虫天敌、使用生物药剂等。病虫害通过鸟吃虫、虫(天敌)吃虫,菌(如Bt乳剂中的苏云杆菌等)治虫、霉素(如井岗霉菌等)治病、虫等,既避免化学药剂公害,又繁衍生物,建立生态系统中的防治病虫害的“食物链”和形成生物种群相生、相克的良性循环。
3.2 营养土组成:由原生表土40%、堆肥10%、醋渣20%、珍珠岩10%、草木灰10%、鸡粪5%、菜籽饼5%等成分。其优点一是重量轻,营养土与原生土壤的比重为1:3;二是营养土含氮、磷、钾等多种营养成分,偏酸,PH值6-6.5,且营养释放缓慢,利于树木的吸收;三是营养土通气性好,渗水率高,有利根系发育;四是营养土内含有大量微生物,能吸收原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将其转化成有机物或进行分解,提高原土壤的理化性状。
因此,对于乔木和喜酸植物种植区域(如香樟等)增设隔水层,防止盐碱随毛细水上升而对植物根系的侵蚀,并进行部分换土,采用山泥做种植的回填土壤能加快植物的恢复生长,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对地被草坪种植区域表层土壤进行改良,采用醋渣与原表土相拌和(1:1.5)铺设在表土层内。醋渣为酸性物质既能很大降低土壤的PH值,又能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防止水分过度蒸发造成脱水现象。
4. 种植土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4.1种植土施工方法流程图: 施工队伍组织 临时设施搭建 场地清理 测量设备准备 测量定桩 机械设进场 盐碱土改良、营养土采购准备 备准备 土方施工 隐蔽工程验收 清理场地 4.2 种植土施工技术措施:
4.2.1 对于本工程我司将在充分土壤检测和分析后,针对其盐碱程度的大小,主要选用改良肥和客土加暗管排盐、隔盐层的其中一种或是相结合共同改良盐碱地的技术措施。
4.2.2 所进的营养土满足苗木种植要求,乔木外进土平均1M深,地被草皮外进土0.3M深,并对原盐碱地深层土预先对其进行晾晒、增肥等盐碱地改良措施,并加入适量营养土后配成种植土。
5. 绿化种植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根据现场情况我们确立了以下方案: 5.1 场地整理
5.1.1对绿化场地的整理,土壤细平整时使土方的高度低于周围的侧石高度5厘米左右,同时保证自然的排水坡度。
5.1.2同时对于种植不同类型(乔、灌、草等)植株的位置进行翻土。其中,乔木种植区域的有效土层在1.20m以上,灌木种植区的土层在0.80m以上,草坪及花卉的翻土深度不少于20cm,多年生木本花卉翻土深度大于30cm。经整理后土壤的土层厚度草坪花卉30CM、小灌木45CM、大灌木60CM、浅根乔木90CM、深根乔木150CM。
5.2 绿化种植施工流程图:
前期准备 准备栽植优选树苗 打穿不透水层 土壤改良 进栽植土 施有机肥及各种改土介质土方造型 种植准备 放样挖穴 穴底堵盐、排盐 树穴换栽植土 落叶乔灌木挖运 马褂木、栾树等带泥球 修剪、束冠、保护运输 落叶乔灌木栽植 施腐熟基肥 愈伤处理及生根素喷根 地面覆盖抑盐 固定措施 放大规格包扎土球 喷叶面蒸腾抑制剂 保护装、运 常绿乔灌木挖运 常绿乔灌木栽植 树穴客土并加山泥或介质 愈伤处理、生根素喷根 地面覆盖抑盐 绕杆及综合固定 新种植物养护 适时灌溉、排水、松土 喷施光合促进剂 树木根外追肥 植保、防台等常规养护和应急措施 工程扫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