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天津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第Ⅰ卷 1 至 6 页,第Ⅱ卷 7
至 11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的。
一、(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追溯 (sù) 隽(j ùn)永
. .
B.信笺 (qi ān) 洗漱 (shù)
. .
C.收敛 (li ǎn) 蕴藉(ji è)
. .
D.整饬 (chì) 框(kuàng)架
. .
【答案】 C
忙不迭 (di é)
.
一溜 (li ù)烟
.
一刹 (chà)那
.
肇(zhào)事者 . 返璞 (pú)归真 .
恪(kè)守不渝 .
敷衍塞 (sè)责
.
心无旁鹜 (wù) .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字音需要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
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成语的考核是重点。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
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主要的方法是①形辨法。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
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②音辨法。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③义辨
法。即结合具体语境,根据字的意思辨析正误。如骛:追求。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大多数人的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真与美就了。
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而是把美的价值提高,达到与真
的程度。
A.观点 内含 劳燕分飞 同日而语
B.观念 C.理念 D.心目 【答案】 D
涵义 涵养 内涵
天南海北 南辕北辙 分道扬镳
平分秋色 相提并论 分庭抗礼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
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如③“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可知,前面主要讲两者的不同发展方向;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
A.为迎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市容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质宜居的城市形
象。
B.随着厂商陆续推出新车型,消费者又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新能源车上,不少新能源车的增长在
15%到
30%左右
C.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将为尽早实现京津冀北运河全线通航打好基础,并将成为北运河的一个
重要旅游节点。
D.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炸式增长时,我们需要能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协助,帮助我们
让生活更加便捷轻松。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
A 项搭配不当, “营造”“形象”不当,可以是“城市环境”
; B 项语义
重复,“又”“再次”去掉一个。 C项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应该是“完成后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
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
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如本题 A 项搭配不当, “营造”“形象”不当,可以是“城市环境”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
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
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
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如
B 项语义重复, “又”“再次”去掉一个。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
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
代称国家。
【答案】 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指六经:《诗》《书》《礼》《易》
【名师点睛】六艺,含义有二:
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乐》。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谓《诗》 、《书》、《礼》、《易》、《春秋》、《乐》。结合语境分析, 《师说》中主要强调从师学习,应该选择与书本有关的含义。
二、(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 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
杆观察日影。纪元前 11 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 13 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
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 “农历”,或俗称的“阴历” “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
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
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
365 天平分为
24 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 ,有删改)5.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 的一项是
...
A.“阴历”也称“农历” “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 ,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
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
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为确立的,是我们民俗
传统的一部分。
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
常生活。
6.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 ...的一项是
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制度的实施靠各
国特定的历法协调和规范。
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阳历或阳历、太
阴历或阴历、阴阳合历三种。
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
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并使用,构成生
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7.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
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