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口腔黏膜病:是涵盖主要累及口腔黏膜组织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总称。口底—舌
腹的U形区、口角内侧三角形区域、软腭复合体被称为口腔黏膜的危险区域。这些区域的损害发生恶变的危险性较高。(P1—P2)。
2:斑与斑片:都是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如果直径小于2cm 的局限性颜色异常,称之 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 的损害,称之为斑片。斑与斑片一般不 高出黏膜表面,不变厚,也无硬结改变。其颜色,常较周围正常黏膜为深,可 呈红色、红棕色或粽黑色。(P12—P13)。
3:丘疹:是指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一般直径小于1cm。基底形状为圆形 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或扁平行。口腔黏膜的丘疹,一般都由大量排 列不一的针头大小的病损组成,颜色呈灰白色或为红色,消退后不留痕迹。(P13)。 4:斑块:又译作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 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比较平滑或粗糙,可看到有沟裂 将病损分割开来。(P13—P14)。
5:疱:黏膜内贮存液体而形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P14)。 6:大疱:若疱的损害直径大于1cm,称为大疱。大疱壁的厚薄,取决于大疱的部位是上皮下 还是上皮内。大疱被膜的紧张或松弛度,取决于疱内液量多少。大疱性病损,可直 接发生或数个邻接的小疱融合而成。(P14—P15)。
7:脓疱:也是一种疱性病损,其内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除脓性口炎外,口腔黏膜的 脓疱是较少见的。
8:糜烂:是黏膜的一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其大小形状不定, 边界不清,表面光滑,较浅。(P16)。 9:溃疡: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P15)。 10:萎缩:为组织细胞的体积变小,但数量不减少。可呈现发红的病变,表面所覆盖的上皮 变薄,结缔组织内丰富的血流分布清楚可见,病变部位略微凹陷,其特有的一些 上皮结构消失,被一薄层上皮所取代。(P17)。
11:皲裂:为黏膜表面的线状裂口,由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如核黄素缺乏引 起的口角皲裂。病变的部位常位于唇红部。(P18)。
12:假膜: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 集在一起形成的。(P18)。
13:痂:通常发生于皮肤,也可出现于唇红部,多为黄白色痂皮,如有出血则形成深褐色, 为纤维素性及炎症性渗出物与上皮表层粘连凝固而成。(P18)。 14:鳞屑:已经或即将脱落的表皮角质细胞,常由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而来。(P18)。
15:坏死和坏疽:体内局部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较大范围内的坏死,又受腐物寄
生菌作用而发生腐败,称为坏疽。(P20)。
16: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儿童)—带状疱疹(成人)病毒所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 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P29)。
17:Ramsay—Hunt综合征:是指带状疱疹病毒入侵膝状神经节可出现外耳道或鼓膜疱疹, 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表现为面瘫、耳痛及外耳道 疱疹三联症。(P31)。
18: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口腔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 白念珠菌又称为白假丝菌。(P35)。
19:口腔结核:是由结核分支杆菌侵犯黏膜所引起的慢性感染。由于结合分支杆菌的数量、
毒力及机体抵抗力的差异,可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1
20: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后,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
应性免疫应答。对抗原产生异常免疫应答的个体即为超敏体质者,所以出现超敏反应性疾病不是发生于普通人群,而是发生于超敏体质者。(P51)。
21:药物过敏性口炎:是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敷贴或局部涂搽、含漱等不同的途径,药
物进入机体内,使过敏体质者发生超敏反应而引起的黏膜及皮肤的超敏反应性疾病。药物过敏若仅导致口炎则称为药物过敏性口炎;若伴有其他部位皮肤黏膜损害,部位较为固定,则称为固定性药疹。(P53)。
22:重型药物超敏反应:又称为莱氏综合征,可发生全身广泛性大疱,波及全身体窍、黏膜
和内脏,称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P55)。
23:接触性口炎:又称为接触过敏性口炎,是超敏体质者的口腔局部黏膜与变应原接触后
发生超敏反应而引起的一种口腔黏膜炎症性疾病。(P56)。
24:血管神经性水肿:为一种急性局部反应型的黏膜皮肤水肿,又称为巨型荨麻疹,也称为 为奎英克水肿。发病机制属I型超敏反应,特点是突然发作局限性水肿, 但消退也较迅速。(P58)。
25:多形性红斑:又称多形性渗出性红斑,是黏膜皮肤的一种急性渗出性炎症性疾病。发病 急,具有自限性和复发性。也是一种超敏反应性疾病。(P59)。 26:复发性阿氟他溃疡(RAU):又称为复发性阿氟他口炎(RAS)、复发性口腔溃疡(ROD)。 是常见的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调查发现至少人群的10%—25%患有该病,在特定的人 群中,RAU的患病率可高达50%,女性患病率一般高于男性,好发于10—30岁。(P64)。 27:白塞病(BD):又称为白塞氏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以血管周围炎为病理基 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系统性损害疾病。口腔溃疡为其基本病损。 被归于风湿性疾病,与患者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又称为口-眼-生殖器三联 征。(P71)。
28: Riga—Fade溃疡:专指发生于儿童舌腹部的溃疡。因过短的舌系带和过锐的新萌中切牙 长期摩擦引起,舌系带处充血、肿胀、溃疡。(P79)。 29:天疱疮:是一类严重的、慢性的黏膜—皮肤自身免疫大疱性疾病(直径>1cm)。临床上根 据皮肤损害的特点可以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红斑型四种类型,其中的 寻常型天疱疮发生“口腔黏膜”的损害最为多见。(P87)。
30: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该病好
发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呈慢性过程,时好时发。发病率仅次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P103)。
31:口腔白色角化症:为长期的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所造成的口腔黏膜局部白色角化斑块或
斑,属于口腔上皮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基本上是良性病变。(P110)。
32:口腔白斑病:(OLK):是指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或斑片,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
方法诊断的其他任何疾病。(P111)。
33:盘状红斑狼疮(DLE):是发生在皮肤黏膜的相对良性的免疫性疾病,病损主要局限于皮
肤及口腔黏膜。女性患者多为男性患者的2倍。中青年女性多,头面
部皮肤与下唇唇红是好发部位,也属于癌前病变。 34:梅—罗综合征:以复发性口面部肿胀、复发性面瘫、裂舌三联症为临床特征。(P149)。 35:地图舌:是一种浅表性非感染性的舌部炎症。其病损的形态和位置多变,又被称为游走 性舌炎。儿童多发,尤以6个月—3岁多见,也可发生于中青年,成年女性多 于男性。(P155)。 36:灼口综合征:(BMS):是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
征,又称舌痛症,舌感觉异常、口腔黏膜感觉异常等。(P165)。
2
二:简答题。
1:简述单纯疱疹的临床表现?(P24—P26)。 一: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
为最常见的由I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损,可能表现为一种较为严重的龈口炎: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1)年龄:6岁以下儿童较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更多。
(2)部位: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均有发生,邻近乳磨牙(成人是前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 更为明显。
(3)病程:整个病程约需7—10天。可分为4期。
①前驱期:潜伏期4—7天,出现感冒症状,经1—2天后,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牙龈出
现急性炎症。
②水疱期: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可发生成簇小水疱,似针头大小,典型部位更明显。上皮内疱。 ③糜烂期:水疱溃破后可引起大面积糜烂,继发感染后,上覆黄色假膜。口唇周围皮肤可有
类似病损,疱破溃后形成痂壳。
④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整个过程需7—10天。 少数情况(极度营养不良、全身虚弱的儿童),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可在体内广泛播散,引 起脑炎、脑膜炎及其他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二:复发性疱疹性口炎: (1)年龄:成年人较多见。
(2)部位:口唇或接近口唇的皮肤。
(3)病程-发病前、局部有刺痛、灼痛、痒。
(4)损害复发时,常在原先发作过的位置或其附近。 (5)诱发因素:阳光、局部机械损伤、感冒、精神紧张。
(6)一般情况下,疱可持续24小时,随后破裂,接着是糜烂、结痂。从开始到愈合约10 天,但继发感染常延缓愈合的过程,并使病损处出现小脓疱。愈合后不留瘢痕,可有 色素沉着。
2:急性疱疹性龈口炎与疱疹型RAU的区别?(P27)。 好发年龄 发作情况 病损特点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婴幼儿 急性发作、全身反应较重 1:成簇小水疱,疱破后称为大片表浅溃疡。 2:损害遍及口腔黏膜各处包括牙龈、上腭、舌、颊和唇黏膜 3:可伴皮肤损害 疱疹型RAU 成人 反复发作、全身反应较轻 1:散在小溃疡,无发疱期 2:损害仅限于口腔的非角化黏膜 3:无皮肤损害 3:简述疱疹性龈口炎的鉴别诊断?(P27)。 1)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②部位口腔黏膜及颜面部皮肤。③不超过中线。④病程长,2—3周 愈合。⑤三叉神经样疼痛。 2)手—足—口病:
①柯萨奇病毒A16,肠道病毒所致的皮肤、粘膜病。 ②3岁以下幼儿,夏秋多见。
③病损部位手、足、臀部、口腔。
④皮肤-水疱-吸收-结痂-愈合-口腔-水疱-糜烂-5—10日后愈合。 ⑤全身低热、困倦、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3)疱疹性咽峡炎:
①柯萨奇病毒A4。②病损仅局限于口腔后面(软腭、悬雍垂、扁桃体),少发于口腔前部,
3
不累及牙龈。③汇集成簇的小水疱,疱破溃后应成糜烂、溃疡。④病程7天,全身反应轻。 (4)多形性红斑:
①急性皮肤黏膜病。②口腔为大面积的糜烂,有厚假膜、唇红尤重,形成厚血痂。 ③皮肤常对称分布于手背、足背、前壁、表现为红斑、虹膜状红斑。 4:简述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P30)。
夏秋季好发;发病前有前驱症状;部位发生于口腔黏膜及颜面部皮肤。皮损:面部出现红 红斑、水疱沿三叉神经的分支排列,但不超过中线;口腔黏膜破溃后呈溃疡面,唇颊腭舌损害不超过中线;病程较长,4—6周后愈合;成人表现为三叉神经样剧痛,病损愈合后疼痛仍可持续一段时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5:简述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常有1—3天的持续低烧,口腔和咽喉部疼痛,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特征。皮疹多在第2天出现,呈离心型分布。多见于手指、足趾背面及指甲周围,也可见于手掌、足底、会阴及 臀部。开始时为玫红色斑丘疹,1天后形成半透明的小水疱,如不破溃感染,常在2—4天 吸收干燥,呈深褐色薄痂,脱落后无瘢痕。本病整个病程为5—7日,个别达10日。一般可 自愈,预后良好,并发症少见,但少数患者可复发。 6:简述念珠菌性口炎的临床表现?(P37—P38)。
①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以新生儿最多见,发生率为4%,因此又称之为新生儿鹅口疮或 雪口病。病损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表现为哦乳白色绒状假膜,为念珠菌的菌丝、 孢子及坏死脱落的上皮汇集而成。病变轻时病变周围黏膜无明显的变化,重则周围黏膜充 血发红。
②急性红斑型念珠菌口炎:
又称为抗生素口炎、抗生素舌炎。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临床表现为黏膜上出现外形弥 散的红斑,以舌黏膜多见,严重时舌背黏膜呈鲜红色并有舌乳头萎缩,双颊、上腭及口角也 可有红色斑块。自觉症状为口干、味觉异常、疼痛及灼烧感。 ③慢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
本型又称为义齿型口炎,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多见于女性。 ④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又称为慢性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念珠菌白斑。多见于颊黏膜、舌背 及腭部,有高于4%的恶变率。
7:简述艾滋病相关性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P41)。
治疗:治疗原则为去除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病,必要时辅以支持治疗。分局部和全身 两种治疗方式。 ①局部药物治疗:
(1)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
(2)氯已定:选用0.2%溶液或1%凝胶局部涂布;也可与制霉菌素配伍成软膏或霜剂。 (3)西地碘:每日3—4次,每次一片含化后吞服。禁用于碘过敏者。 ②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
(1)氟康唑:首次一天200mg,以后每天100mg,连续7—14天。 (2)伊曲康唑:每日口服100mg。 (3)酮康唑。
③支持治疗: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
④手术治疗:对于念珠菌白斑中伴上皮异常增生的患者,应定期严格观察白斑的变化, 定期复查,若治疗结果不明显或为中度以上上皮异常增生者,应考虑进行 手术切除。
8:简述膜性口炎的鉴别诊断?(P47)。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