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标准
一、总论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而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力是一种资源,是社会财富创造必须具备的条件。世界500强企业在经历了风风雨雨,走到了今天的辉煌,有人对它们的发展史作了一个调查归纳:60年代,企业注重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方式;70年代,注重市场营销管理;80年代,注重资本运营的管理;而90年代到现在,它们重点注重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不难看出,现代企业的管理重心已经转移到人力资源管理上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变成了组织的核心工作。马克思说过: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不仅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而且人力资源在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适应国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我国包装工业发展要求而专门培养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而产生和发展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以服务为导向,实务为根本,走工学结合的发展之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一)专业服务面向
1.各级党、政机关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线工作岗位;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线工作岗位; 3.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线工作岗位; 4.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线工作岗位。
(二)专业改革理念
1.以实务为本,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专业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成熟的专业品格、理念、知识、技巧,尤其是要求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强调专业知识和技巧在不同组织的实际运用,通过实务工作把本专业理论、方法和技巧运用于社会。因此,“以实务为本,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是我们专业改革的基本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其诞生时便与行业和企业紧密结合,经过多年的探索,探索出了一条“依托行业,服务企业,打造精品专业”的产学研结合道路。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定位是:在外部合作关系上强调长远利益和双赢,以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目的,不盲目扩张,创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方式;在内部逻辑关系定位上,以“学”为根本、以“产”为导向,以“研”为手段,“产学结合”侧重于课程开发和服务就业,“学研结合”侧重于锻炼师资,“产研结合”侧重于知识和技术的转化,“产学研结合”统一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线。
2.校企联合办学,推进教学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探索多层次、多类型的产学研合作形式,以服务社会。如与政府机构的专项调研、政策制订等方面的合作;与兄弟院校的横向合作;与企业人员、场所和项目的互相交流等。以实物为本的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要求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来校授课。在企业人员进入学校合作时,本专业重点选择两个层次的人才,一是以人力资源经理、总监为指导专家,二是以人力资源主管人员为职业导师。
(三)专业建设思路
1.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正常教学经费,用于师资培训、教材建设、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科研等。
2.进行校外教学基地的开发与建设
加强教学基地的开发与建设,提升与教学基地合作的水平和层次,使校外教学基地与校内教学同步、同序、同质,实现从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建设、实训实习、毕业设计乃至就业等方面与用人企业的“深度结合”。在校企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课程教学改革
强化教学外置的实施力度,将一部分课时外置到校外实训基地真实环境中,课程由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教师联合授课。在课程建设上,积极利用各种多媒体、网络技术。
4.科研建设
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课程改革出发,本着“致用”的理念,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专业建设、专业发展道路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
5.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是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心。一方面,要通过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挖掘现有师资队伍潜力,逐步实现现有师资转型;另一方面,要采取引进和培训方式,建立一支适应高职专业课程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同时,在行业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从而打造一支稳定的具有双师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6.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考核方式
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推进考核方式的改革,通过答辩、技能测试等形式,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
二、目标
(一)专业发展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以培养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将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团队,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具有“爱众亲仁”道德精神和“博学笃行”专业品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备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理论专门知识,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能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运用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线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才。
三、内容标准
(一)人才培养规格 1.专业知识要求
⑴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
⑵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 ⑶具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⑷具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动手操作能力;
⑸掌握基本语法,具有一定阅读、说的能力和初步听力及写作能力,要求达到全国英语应用能力A级;
⑹具有计算机应用、数据库应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国家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一级考试。 2.专业素质要求
(1)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素质
①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④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⑤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勇于创新。 (2)身体素质
①具有体育锻炼、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
②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 ③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教育部《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3)心理素质
①具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必备知识,通过专业训练,培养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格完善,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试行)》的要求。
3、专业能力要求
⑴具有工作分析,能写作“工作说明书”的能力;
⑵具有基本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的能力; ⑶具有人力资源招聘与甄选的能力; ⑷具有人员培训与开发的能力; ⑸具有绩效管理的能力;
⑹具有一定的薪酬管理的能力; ⑺具有一定的劳动关系协调能力;
⑻具有社会交往与人际沟通的能力,特别是与特殊群体交往和沟通的能力; ⑼具有管理、组织策划的能力; ⑽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11)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12)具有反思能力。
(二)专业核心能力
1.人力资源招聘、配置、培训开发能力
主要包括人员招聘与甄选、人员培训与开发的能力。
2.人力资源绩效与薪酬管理能力
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能力。 3.基本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劳动关系协调能力
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预测、人力资源规划、劳动争议的处理等能力。
(三)专业核心课程
1.《人力资源管理》
主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内容和主要活动进行系统介绍,既从理论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总体阐述,如通过介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等方面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认识问题,又从实践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活动进行介绍,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录用、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主要职能。。
2.《管理学原理》
主要从管理的五个职能进行介绍,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的方法技巧,介绍了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职能。
3.《劳动经济学》
主要介绍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经济理论和其最新发展及劳动经济理论的分析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要求掌握基本的劳动经济理论和其分析方法和手段,能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经济建设中的劳动和人力资源问题。
4.《招聘与配置》
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招聘和录用的相关理论、方法、过程和技巧,并结合人才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选拔中的重要性讲授了人才测评的理论基础、如何开展人才测评、如何运用相关技术选拔人才和有效配置人才等理论和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人才测评的理论并掌握人才测评的理念和技术。
5.《员工培训与开发》
课程介绍了现代培训与开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训与开发的需要评估、方法、职业生涯设计、培训与开发中的学习原理、培训有效性评估,着重探讨了在当前技术应用广泛、变革日益加剧情况下的培训与开发的一些新趋势,如应用网络技术的多媒体远程培训、管理开发项目、高科技企业中的人员培训等。
6.《绩效管理与评估》
课程系统介绍了企业组织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即从绩效管理的基础理论出发,展示了包括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绩效和反馈绩效在内的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内容涵盖了绩效管理的基础理论、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评价、绩效评价主体的选择与评价者培训、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以及绩效薪酬等与有效的绩效管理有关的各个方面。
7.《薪酬策略与实践》
课程从企业经营与战略的高度以及整体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角度,来阐释薪酬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不仅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对薪酬以及薪酬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而且注重对于薪酬管理的实际操作技术的讲授。
8.《工作设计与岗位分析》
课程主要介绍了现代公共组织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兴的工作分析技术及其操作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工作分析的理论概观、历史发展、方法与技术操作、分析质量鉴定以及如何把工作分析运用于组织管理实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与效果。
(四)课程设置-能力素质-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对应图
课 程 ? 能力素质 ? 就业岗位 ? 专业技术 ? 知 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