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
一:唐诗的发展分期(唐诗的发展轨迹):
明初,高棅(bing)《唐诗品汇》把唐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初唐(618~713):
唐高祖(武德元年)—唐玄宗(开元元年),这是唐诗的准备时期。 ① 前五十年,南朝的形式主义文学延续,宫体诗占据诗坛,上官仪开创
了“上官体”,以“上官体”为代表王绩诗风清新朴素,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先驱。 ② 后五十年,先有初唐四杰,他们描写山川边塞,抒发个人的性灵,突
破了宫体诗的局限。
→后有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形式。陈子昂反对浮靡诗风,主张“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 为唐诗开辟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2)盛唐(713~766):这是唐诗发展的第①个高峰。
唐玄宗(开元元年)—唐代宗(大历元年),这是唐诗的兴盛时期。 ① 本时期的特点之一出现了两个重要诗派: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
② 特点之二出现了两个伟大的诗人: 把唐诗推向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艺术高峰。 李白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诗风是盛唐诗歌的主流。 政治诗和边塞诗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特点。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
李白、杜甫的诗歌我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发展高峰。 3)中唐(766~835):这是唐诗发展的第②个高峰。 唐代宗(大历年间)—唐文宗(太和九年),这是唐宋的衰而复兴时期。
① 特征:现实主义是中唐诗歌的主要特征。 ② 内容:以反映百姓的疾苦为主。 ③ 语言:平易浅显。 ④ 代表作家:白居易。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在艺术上追求奇险的“韩孟诗派”。 想象 丰富奇丽的李贺。
清淡秀丽著称的柳宗元、刘禹锡。 充满隐逸色彩的刘长卿、韦应物。 ⑤ 诗歌数量多、流派多、风格多样化。 4)晚唐(836~907):
唐文宗(开成元年)—唐昭宗(天佑四年),这是唐诗的夕阳返照时期。
① 代表作家:聂夷中、皮日休等。 ② 内容:诗歌反映百姓疾苦,但影响不大。 ③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他们的诗歌忧国忧民,感慨今昔,诗中充满感伤色彩。
- 1 -
一:唐诗或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5)文学的外部原因。
① 时代条件:
1、政治经济的发展。唐实现了空间的统一,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为文学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2、思想解放,文化活跃。唐统治者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思想文化政策。
儒释道各种思想自由传播,影响作家的创作。出现了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局面。
3、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
6)文学内部原因。 唐诗的繁荣则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文学自身演变的结
果,它与继承过去文学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批判继承前人文化成果。
二、 上官体:
上官体也叫上官体诗,是初唐诗坛上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歌风格。 内容:多是应诏奉和,歌颂宫庭享乐,赞美贵妇人容态。 形式:浮艳,追求华美。当时人们纷纷效仿,称为“上官体”。
影响:带来了消极影响,但它把六朝以来的对仗技巧 层次程式化固定,
提出了“六对”“八对”的名目,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 初唐四杰:
指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因为他们的文章齐名
天下,人称“四杰”。
他们摆脱了浮靡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天地,扩大了诗歌题材内容,表现出积极的进取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风格比较清峻,初具雄伟气势。
五、“初唐四杰”对文学发展的贡献:
1)改变了诗歌基调。 初唐五十年歌功颂德或艳情咏物的上官体占据诗坛,
但“四杰”的诗歌表现力积极进取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 初步改变了浮靡诗风,表现了昂扬的基调。
2)扩大了诗歌体裁。 “四杰”的诗歌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
诗歌体材,把诗歌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所以他们的诗歌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
3)促进了新体诗的定型。 “四杰”奠定了五律基础,发展了七言歌行。
其中骆宾王、卢照邻擅长七言歌行。王勃、杨炯是五律奠基人。 五律是由王勃、杨炯初步定型。他们为唐诗体裁的完善做了贡献。
四、 小知识点:
1、王绩 斗酒学士(文学特称),唐代第一位山水田园诗先驱。 2、 “文章四友”指: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3、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 4、“沈宋”是沈佺期和宋之问的简称。台阁诗人。
- 2 -
五、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
是律诗和绝句的统称。字数、句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规定。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因为格律严密,故称律诗。 起源于南北朝,成书于初唐。
每首诗必8句,偶句必须押韵。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律诗又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故称“五律”和“七律”。
绝句:近体诗的一种,每首四句,等于律诗减半,故称“截句”“断句”。 产生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分“五绝”和“七绝”。 “吴中四士”指唐天宝年间的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前人誉之为“以孤篇压倒全诗”。 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陈子昂的诗歌主张:
①坚决反对齐梁诗风。②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
六、 山水田园诗:
1、它是盛唐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派。
2、它以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 3、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合称“王孟”,故称“王孟诗派”。 4、他们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5、风格清丽高远,写景状物细腻优美。
八、山水田园诗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唐开国后,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有机会
游览祖国大川名山,享受田园乐趣,故创作了大量田园诗。——物质基础。 2、思想基础:①隐逸风起的盛行。当时大部分文人隐居山林,在隐居中接触
到了山水田园,故创作了大量山水田园诗。
②唐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提倡,促使文人隐居山林,求仙访道。 3、文学自身的发展: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他们都为盛唐的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贡献。
九、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特色:
1. 善于运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写景,寄托了作者的孤寂心情。
2. 多写日常生活。
3. 语言平淡质朴,不加雕琢。
闻一多《唐诗杂论》:
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中,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了诗,才是真正孟浩然诗。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 3 -
十、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诗中有画。①在诗歌结构上,善于“经营位置”。
②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色声结合。 2、有禅意(禅趣)。王维受禅宗思想影响颇深,以禅悟入诗。
王维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思观照的对象,从而使他的山水诗独具特色。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结晶。
十一、盛唐边塞诗派:
盛唐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派,它以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为描写对象。
代表作家:高适、岑参,史称“高岑”,又称“高岑诗派”。
另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qí)等。
内容:他们大量描写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充满战斗气息的军旅生活,抒发
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反映了征夫思妇的相思和幽怨的感情。
风格:豪迈奔放,感情苍凉悲壮,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十二、边塞诗派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
① 边境战事频繁。 从初唐到盛唐边境战事十分频繁,统治者多次发
动战争,这是边塞诗繁荣的前提条件。 ② 文人关心边事。 一系列战争造成文人关心边事,他们从军边塞,
体验战争生活,接触边塞风光。所以创出了许多边塞诗。 ③ 统治者鼓励从军。 文人到边塞建功立业,是边塞诗形成的主要原
因。
2)文学自身的发展原因。
从《诗经》、汉乐府到南北朝、初唐,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歌,给盛唐边塞诗人提供了借鉴。如《诗经·采薇》、杨炯《从军行》。
十三、高适诗歌的内容:
?
? ? ?
反映了唐代社会各种矛盾和现实,现实性很强。 多数写边疆战争和个人感慨,思想深刻。
善于用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防问题,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端。 用议论的笔调表达自己对边防战争的见解。
十四、高适诗歌艺术特色:
1、艺术风格风格基调是慷慨激昂、豪放悲壮。
2、表现手法上直抒胸臆,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少用含蓄手法。 3、修辞手法上善用对比。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4、善写七言歌行,不追求奇字奇句,语言自然流畅,用字准确精练,具有口
语化特点,注意对仗,讲求韵律。
十五、岑参诗歌的主要内容:
描绘了边塞的奇异景色,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军旅生活,充满了奇 情异彩。描写边塞奇异景色是其诗歌主要内容。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