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回风上(下)山。上山为一采区、下山为二采区。回风上山与+884m回风平硐连接构成一、二采区生产、通风系统。并作为一安全出口。
﹙1﹚,+720M灰岩运输巷;长度850m,倾角3‰°,标高:+724m~+727m铺设轨道,担负矿井矸石、材料、煤炭运输和进风任务,布置灰岩石中,与一采区轨道、行人、回风上(下)山。连接构成一采区生产、运输,通风系统。
﹙2﹚,+720M灰岩运输巷石门;长度100m,倾角3‰°,标高:+724m~+724m铺设轨道,担负矿井矸石、材料、煤炭运输和进风任务,布置从灰岩石中穿层C25煤层;C24煤层;C19煤层,与一采区轨道、行人、回风上(下)山。连接构成一采区生产、运输,通风系统。
﹙3﹚,+720M灰岩运输巷溜煤眼;长度40m,倾角30°,标高:+724m~+740m,担负矿井一采区煤炭储备和运输任务,人行上山。连接构成一采区生产、运输系统。
﹙4﹚,1111断层探巷,长度600m,倾角0°,标高:+726m,主要是探明F25断层的产壮,断距,为一,二,三,四采区布置提供可靠依据。布置在C19煤层中。
﹙5﹚,1121探巷1#,长度200m,倾角18°,标高:+720m~+763m,主要是探明原大窝坑煤矿C25采空区的分布位置。为1121工作面布置提供可靠依据。布置在C25煤层中。
﹙6﹚,1121探巷2#,长度200m,倾角18°,标高:+720m~+763m,主要是探明原大窝坑煤矿C25采空区的分布位置。为1121工作面布置提供可靠依据。布置在C25煤层中。
﹙7﹚,总回风上山﹙下﹚,长度300m,倾角18°,标高:+720m~+796m,担负矿井回风任务,布置灰岩石中,布置采区轨道、行人、回风上(下)山。
8
上山为一采区、下山为二采区。回风上山与+897m回风平硐连接构成一、二采区生产、通风系统。并作为一安全出口
﹙8﹚,总回风上山﹙上﹚,长度200m,倾角18°,标高:+796m~+776m,担负矿井回风任务,布置灰岩石中,布置采区轨道、行人、回风上(下)山。上山为一采区、下山为二采区。回风上山与+897m回风平硐连接构成一、二采区生产、通风系统。并作为一安全出口
﹙9﹚,一采区轨道上山,长度160m,倾角18°,标高:+720m~+763m铺设轨道,担负矿井矸石、材料、煤炭运输和进风任务,布置灰岩石中,布置采区轨道、行人、回风上(下)山。上山为一采区、下山为二采区。回风上山与+897m回风平硐连接构成一、二采区生产、通风系统。
﹙10﹚,一采区人行上山,长度160m,倾角18°,标高:+720m~+763m,担负矿井行人、煤炭运输和进风任务,布置灰岩石中,布置采区轨道、行人、回风上(下)山。上山为一采区、下山为二采区。回风上山与+897m回风平硐连接构成一、二采区生产、通风系统。
﹙11﹚,1111运输巷,长度470m,倾角0°,标高:+743m,担负1111回采工作面,矸石、材料、煤炭运输和进风任务,布置在C25煤层中。
﹙12﹚,1111回风巷,长度527m,倾角0°,标高:+763m,担负1111回采工作面,回风任务,布置在C25煤层中。
﹙13﹚,1111切眼,长度90m,倾角18°,标高:+743m~+763m,担负1111回采工作面采煤,回风任务,布置在C25煤层中。
﹙14﹚,1121运输巷,长度399m,倾角0°,标高:+743m,担负1111回采工作面,矸石、材料、煤炭运输和进风任务,布置在C25煤层中。
9
﹙15﹚,1112回风巷,长度387m,倾角0°,标高:+763m,担负1111回采工作面,回风任务,布置在C25煤层中。
﹙16﹚,1112切眼,长度90m,倾角18°,标高:+743m~+763m,担负1121回采工作面采煤,回风任务,布置在C25煤层中。
﹙17﹚,总回风平巷,长度850m,倾角3‰,标高:+724m~+727m,担负矿井三,四采区回风任务,布置灰岩石中。
﹙18﹚,二采区回风上山,长度400m,倾角18°,标高:+724m~+650m,担负二采区,回风任务,布置在灰岩层中。
﹙19﹚,二采区轨道下山,长度400m,倾角18°,标高:+724m~+650m,担负二采区,担负二采区矸石、材料、煤炭运输和进风任务,布置灰岩石中,与采区行人、回风上(下)山。上山为一采区、下山为二采区。回风上山与+897m回风平硐连接构成二采区生产、运输,通风系统。,布置在灰岩层中。
﹙20﹚,二采区人行下山,长度400m,倾角18°,标高:+724m~+650m,担负二采区,行人,运输任务,布置在灰岩层中。
第二节 地质概况
一、地层
矿区位于大安山向斜南翼,井田范围内除第四系零星分布外,出露地层有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二叠系上统长兴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二叠系下统茅口组(见附图XXX煤矿综合地层柱状图): (1)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土层(Q4 )
主要分布于山麓、沟谷、山湾、缓斜坡及低洼地带,由残积、坡积、
10
崩积、冲洪积的黄灰色、褐黄色、紫灰色、灰色、深灰色块碎石土、角砾土、粉质粘土、粘土、和卵砾石土、砂土组成。
不同性质的土层因形成地点不一分布不均匀,陡坡下多崩坡积块碎石土,山湾、缓斜坡及低洼地带多残坡积角砾土、粉质粘土、粘土,河流和大型冲沟中常有冲洪积的块石土、漂卵石土、卵砾石土、砂土。厚0~35m。 (2)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 T1f ) :
厚422.41~485.99m,按岩性可分为四段。
四段( T1f 4 ):为暗紫红色、紫灰色薄层泥岩,砂质泥岩,层间夹灰绿色粉砂条带,显水平层理,中上部夹一层厚3~5m的中厚层泥灰岩,底部以厚8~15m的黄绿色泥岩与三段分界,厚69.15~102.10m。
三段( T1f 3 ):为暗紫红色、紫灰色薄层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显水平层理及缓波状层理,沿层面夹厚0.05~0.15m的灰色生物介壳石灰岩,底部以厚1.5~3m的黄绿色泥岩与二段分界,厚79.48~101.88m。
二段( T1f 2 ):为暗紫红色紫灰色薄层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与中厚至厚层状粉砂岩、细砂岩互层,显水平层理及小型斜层理,层间夹厚0.03~0.20m的亮晶生物碎屑石灰岩。厚139.00~177.10m。
一段( T1f 1 ):按岩性可分为兩个亚段,厚106.90~120.75。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 P2c )
为灰黑色中厚层透镜状、瘤状、眼球状含炭质石灰岩,层面不平整,沿层面间夹薄层砂质泥岩。厚29.35~48.12m。 (4)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 P2l )
为灰色、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组成,含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