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文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作者:翟红玉
来源:《文理导航》2013年第22期
我们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比如看一场比赛,往往比较注重结局,关心谁输谁赢,而不是在欣赏精彩的对垒及运动员矫健的身姿、敏捷的反应、自由自在的临场发挥和感受体育给予人的精神促进;运动员也似乎更关心自己能挣多少分,而不考虑该不该撞人、踩人,抑或服兴奋剂。这里体育作为强身健体的人文精神已被超常的、残酷的体育竞技所替代了。 由此,笔者想到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模式化倾向严重。教师喜欢教方法,说白了,就是教给学生作文的套路。更多的时候,教师乐于从审题、立意、构思、技巧等方面去导引,而不考虑学生的真情实感,漠视生命主体的个性差异。如此一来,学生“套”出来的文章如枯枝败叶一般,毫无生气,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篇篇溢满矫情、主题圣化的“套中文”。叹息、无奈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作文历练的实质什么?笔者认为,作文是一种“精神”的个性创造,它是学生心智的反映,是人格内涵的体现,是学生内心情感的冲动,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生命“物化”。一句话,作文是学生精神家园一种有生命的、鲜活的、独特的灵奇建构。
“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统一原则的本质要求。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朱自清先生说作文“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教作文,就是教做人。作文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和写作技巧,更实际的是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认识与思考的过程,同时还是不断培养学生审美感语能力,用美的情操去陶冶学生,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无学识技能的学生无以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是“废品”;无礼无协,空有满腹“经伦”的学生无心爱人,无以奉献社会,更是社会的“危险品”。爱因斯坦也曾说:“单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因此,我们教师在授业、授术的基础上更要注意“传道”,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文如其人”很难想象一个道德品质败坏的人能写出健康积极、令人奋发向上的好作品来。
学会从生活中找“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首先应给学生一双发现的慧眼。让他们学会洞察、感悟生活,教他们如何去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比如新学期开始,班级重编座位,我们就让学生观察编座时大家的神情、语言、动作等,然后说出编座的感觉,即找到位置的理性思考,并且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发挥自己的个性,保持纯真本色。
注重调动、激发情感。常言道:“言为心声。”“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文章不是无情物。”好的文章无不是人们的激情感慨之作。当我们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味生活、感悟美好,那么其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也就具有了活力,并凸现出精神的内涵。创设情境是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