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孔子
孔子的生平,我唯独对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很感兴趣,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孔子之所以有大智慧,大概就是因为他走过很多路,有过丰富的人生经历吧。孔子一开始已读万卷书,但正是他周游列国,才使他的才识得到升华,创立了儒家,成为古代第一圣人。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因此使“齐人闻而惧”,认为“孔子为政必霸”。于是齐景公送了80名歌女到鲁国,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看到这种情况,知道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于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率领众弟子离开鲁国,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而这一趟旅程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他这一走就是十四年,而且,在这个漫长的文化苦旅中,他体验山水,感悟人生,顽强地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游走,一次又一次地推销着自己的政治主张,虽然四处碰壁,但是,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他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集知仁勇一身的孔子又有何惧?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自己恢复周礼的使命。
公元前 497 年的初春,孔子和他的“旅行团”上路了,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54岁的孔子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还要苍老,他的老脸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皱纹,厚厚的嘴唇有些干裂,在电影《孔子》中,孔子孤身一人在滂沱大雨中艰难地前行,在他突然倒地的那一刻,我的心颤抖了,身为当代第一圣人,竟然也被时代逼迫的如此狼狈,不过天无绝人之路,他的身后出现了众多年龄悬殊、衣衫破旧但却十分整洁的几个年轻人。空旷的山野,遍地的黄沙,他们走在向西的路上,“周游列国”的神圣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孔子一路艰辛,其中陈蔡之厄人人皆知。相传,楚昭王礼聘孔子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陈、蔡两国大夫的担心。他们怕强大的楚国一旦礼聘了孔子,对陈蔡
都是不利的。于是他们两国都派人,把孔子师徒围困于荒郊旷野,使他们进退不得。于是孔子与弟子绝粮七日,时值夏天,弟子们饥肠辘辘,有的饿病倒下,打不起精神来。孔子便想法振奋弟子们的情绪,不停地讲学、诵诗、弹琴高歌。其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里的“固”不是“本来”的意思,孔子是说君子遭遇穷困时,能够坚持志节,“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固应该就是安贫乐道之意,所谓的不以己悲。此处的“在陈绝粮”,字面是指的经济穷困,但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即一个人不论身处何种逆境,都应当考虑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穷”的状况,很多人就会为了一己私利,就会无所不为。幸好有孔子,后人有了学习的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又能不改其乐,真不愧为孔子的得意弟子。
另一个十分惊险的遭遇就是子畏于匡了。《史记》中记载:“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孔子一路艰辛不说,更郁闷的是,这次竟然还是个误会。孔子的运气真算背到家了。不过时运不济并没有打倒孔子。《论语》中说道: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说完要子路和他一起弹琴,“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终”。 孔子把自己定位为文化的传播者,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孔子自己也有一种自觉的“神圣感觉”。他前边“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论,应是丘在声明自己是严格遵循文王的斯文,表明自己是正宗的文化传承者的意思。孔子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文”给传播下去,发扬光大。“文”也就是“仁”,“礼”,“义”等孔子所主张的。否则“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他心底里是认为,老天是仁慈的。所以,老天肯定不会让“斯文”给中断的,所以孔子坚信,他孔丘也肯定不会完蛋。在生命威胁面前,孔子镇定自若。真可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历尽无数的艰难险阻,尝尽了酸甜苦辣,但是,孔子却是乐观的,豁达的,温暖的。孔子在处于以上困境之中,仍能弦歌不断,可见孔子是一个十分乐观的人,不论是陈蔡之厄,还是被囚禁于匡,孔子都没有放弃希望,都有生存下来的信心。孔子是个懂得快乐精神的人,《论语》开篇就强调“悦”“乐”“不愠”四字,他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取瑟而歌”。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正如于丹《论语心得》中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李泽厚《论语今读》中也认为此篇奠定了“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乐感文化’”。孔子由宋国到郑国,与弟子们走散,一个人立在郑国东门,子贡焦急的寻找,有一个人告诉子贡,城东门有一个人,额头像尧,后颈像皋陶,肩膀像子产,狼狈的想丧家之狗。子贡找到孔子后如实相告,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外在形状如何,那不重要,要说我像丧家之狗,可真是啊!自嘲的幽默举重若轻,出人意料,意味深长,这是一种超然的达观,是一种天地胸襟,一种高级智慧。孔子面对那些不理解自己的人,用他的话说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面对不理解和不理睬,孔子不是怨天尤人,把冷落自己的人当作仇人和敌人,而是以“不愠”了之。对于平时生活,孔子也很有情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孔子就十分赞同曾皙的观点,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见在孔子的思想里,返璞归真是多么重要的东西。孔子就是用自己重要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快乐和财富不成正比,人生很多美好的体验都在于自己的心态,只要有了快乐豁达的心胸,只要有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随时获得快乐。再看看我们自己,作业稍微多一点就说苦,而我们的苦与孔子的苦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我们老同学一见面就成了比苦大会,然而我们从孔子的谈举止之中,我们却几乎看不到他消沉、颓废的一面。孔子的乐观值得我们学习。
人的一生,就是一次旅行。不管是荆棘坎坷,还是风光无限,在旅行中都能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得到其他任何时候都得不到的智慧,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孔子就是在旅行中传道,一路上的艰辛使他愈挫愈勇,更加坚定了他恢复周礼的理想。周游列国时遇到的困境,也使得他乐观的面对生活,成了他宝贵的精神财
富。孔子晚年,游历归来,不再东奔西走,但是,却仍然能放眼天下进入了另一个静宁、安闲的时期,那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孔子十四年的游历,可能这种人生体验不会来得这么深刻和强烈,孔子的晚年也不会步入一个如此祥和的心境,这应该都是游行的功劳。 放下历史看今天,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人生旅行的智慧。其实,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伴随着思索,成就了智慧。所以,向孔老夫子学学智慧,有圣贤相伴,在人生的道路上快乐畅游。
参考文献:
《论语别裁》 南怀瑾 《说<论语>》 白子超 《论语》
《史记》 司马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