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0年第二届中语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台阶》实录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10:16:2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师:我问一下,父亲的老,老在哪里?

生:是精神上的老。

师:不仅是身体上老,而且是精神上老了。为什么?

生:是他挑担水。

师:挑担水,腰闪了,是身体上的呀?

生:三十段里面写道,我就陪父亲坐那了,他不象原来那样不服输了。就是自从他腰闪了以后,我们不让他干活了,但是上一次他之所以要挑水,是担心自己老了,没有活干了,所以他粗暴的推开我。我们不让他挑水了,现在他感觉自己真的老了,觉得没有事可干了,所以一下子垮了。我在老字上多加一个引号。父亲原可以为家里付出些力量,但是他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是力不从心了。

生:我认为在怎么了后面加问号,老了也加问号。父亲在问自己有没有老,父亲知道已经老,但父亲的理解是虽人老了,但心里还是年轻的。在父亲后面加一个问号,问自己有没有老。就以父亲而言,心一直是年轻的,在问自己,是一个反问句。

师:怎么了呢,还可以在问谁?——读者,有可能在问社会呢!父亲老了吗,父亲真的老了吗?

(教师要求同学连读三遍):父亲又象是问自己,又象是问??

李森祥是用了逗号与句号。他为什么要用逗号与句号呢?

(课件出示):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

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李森祥

我们再一起读课文最后的两句话,生读。

师: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一生虽然让我们感觉到有些地方很可悲,但是他一定不是可怜的,父亲的伟大之处,就在与他跟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虽然一无所有,但是他们艰苦创业,(课件出示)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父亲是一部大书!

五、朗诵诗歌,再次体味父亲形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来结束我们的课(课件出示,音乐响起,学生齐读诗)

父亲

我的父亲

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

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

我的父亲啊

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

你那古铜色的脸

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我的父亲啊

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

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

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

我的父亲啊

你满挂着的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

我知道你的梦想

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

我的父亲啊

怎么了——你老了

我的父亲,

还有我呢

执教感言:

咀嚼文字就是咀嚼生命

一、以“文体”定教,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有好长一段时间里,《台阶》被好多教师视为散文,文中的父亲被视为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特定的农民,而且有的课堂教学把“父亲”解读为一个没落的农民,是不适应现代化了的被淘汰的农民。这样的理解是可怕的。

我在进行《台阶》的教学设计时,力求尊重文本的特质,尽量与原作者的创作思想对接,还原文本的小说本色——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在备课时,我在细读文本的同时也翻阅有关资料,反复琢磨著名作家李森祥的创作意图,思考《台阶》主人公作为一类农民的意义,作为一类父亲的意义,作为一般的“人”的意义。在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层递性的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解读方法引领学生想象画面,品析语句,解读细节,不仅让学生品味“父亲”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吃苦耐劳,追逐梦想的农民形象,也让学生感受了作为一个渐渐老去,内心无比痛苦与无奈的男人形象,还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传承与使命的交接。这样,不仅让学生领悟到小说人物的多面性与立体性,而且也初步掌握了从小说的细节描写入手,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多元解读主题的方法。

二、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学定教,以学生的阅读期待优化课堂教学是我们杭州市上城区初中语文教改研究的一大实践成果。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备课的模式,建构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利用学生的问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学生预习《台阶》一文时,我要求他们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将学生所有的问题筛选、归类,从中选择了具有普适性和典型性的五大问题,并根据层递性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地呈现问题,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父亲为什么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父亲闪了腰,为什么不让‘我’帮忙?”

“为什么‘我’在父亲最苦最累的时候,就真的让在一边?”“文中的父亲,是否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级台阶?文中主要写父亲,为何以‘台阶’为题?”“父亲明知自己老了,怎么还问‘我怎么了’?”由细节到内容,从情感到主题,提问、赏析、归纳,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让学生的感悟提升一个台阶,并且我特别注意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领学生分析问题,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以学定教,课前让学生自读文本,提出问题,既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更是对学生自主体验、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问题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就有了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增量,我们的理念是:上课前学生自己已懂了的内容,课堂里就不必要为此浪费时间了;学生似懂非懂的内容,或者他们容易疏忽却极有意味的地方便是我们关注的地方;而课堂上的自主体验、合作探究,力图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人格上的变化,从而当他们离开教室时,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收获。而在课堂中展示学生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名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既保护和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又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课后反思《台阶》这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梯度的推进以及现场生成、教学效果等,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为我们区的以学定教,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的教改课题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三、咀嚼文字就是咀嚼生命

语文阅读课堂的语文味,应该是在字词的咀嚼品析中显现出来的。我的这一教学理念在引领学生探究“父亲为什么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这一问题的教学环节中表现得比较充分。我首先问学生:“尴尬”什么意思?进而用“文中的父亲的尴尬表现在哪里?为什么会那么尴尬呢”的问题引领学生细读文本,反复咀嚼,体验感悟:由表及里,“居然”背后的“必然”就是父亲骨子里的朴实厚道;不是胆小,而是不习惯。语言的矛盾反映的恰是人物的真实的心理状况:“仿佛看见”并非无人看见,恰是在里三层外三层的热闹场景中父亲不愿不会不习惯于“张扬”的常态反应。但还是努力要行动上反映——“挺胸”,可惜已是“驼惯”了;这不是委琐的姿态,而是沧桑劳苦的结果。于是我水到渠成地出示了我的学生张子然的精彩评语:“骨子里的质朴、谦卑使身为农民的父亲永远都不会、也学不会张扬。”这样一个农民的形象,这样的一种生命形态,必然让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咀嚼文字就是咀嚼生命!我始终在课堂里实践这一思想。父亲挑水闪了腰,为什么“我”想去帮忙,父亲却很粗暴地推开“我”?为什么“我”在父亲最累、最苦的时候就真的让在一边?“父亲明知自己老了,为什么还问“我”怎么了?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我慢慢把主题引向普遍态、特殊态。普遍态是阶层,特殊态是人或是生命。当学生们聆听父亲一个人人生经历的命运时,文本也回归到人的本身:生命的本身,生命的斗争,生命的奋斗,生命的衰老和生命的状态。这样的课是深刻而有价值的。“父亲是一部大书”,课堂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朗读对文本具有总结性意味而又凸显父亲形象的诗歌,我试图用“父亲,还有我呢”这样的结束语来强化学生体悟生命的传承与使命的交接的意识,而那一声声“我的父亲”必将深深烙进学生的灵魂。

2010年第二届中语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台阶》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g53r83bjd3x5if1kn07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