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民俗学复习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23:52:4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民俗的概念

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是说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外扩散。民俗播布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播,它体现了民俗前后左右的空间伸展。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其一,民族迁徙。其二,由于采借方式而造成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 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稳定性是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核心部分的东西多少年不变或变化很小。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民族性。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殊的民俗。这里所说的民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方性。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例如,饮食上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致反映了饮食上的地方特色。标志着我国饮食特色的八大菜系:鲁莱、川菜、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徽菜,各有特点,都是从地方特色饮食中发展起来的。 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的许多民俗产生的历史比较悠久,有的民俗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虽然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变异,但依然有原始民俗的存在,形成

了民俗的原始性特点。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主要表现在信仰、崇拜、祭祀、祈攘、禁忌、占卜、巫术等方面,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正是民俗原始性和神秘性的反映。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1、民俗的教化功能

2、民俗的规范功能 3、民俗的娱乐功能 4、民俗的审美功能 5、民俗的维系功能

6、社会调节和控制功能。

四、民俗与旅游

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 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1)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 (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2)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五、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服饰在世世代代的民俗传承中形成了各种类型和品目,它们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貌,影响这些服饰民俗风貌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见下表:

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自古以来,男女性别在民俗上就有重要区别,不仅在信仰习俗中认为:男为天,属阳;女为地,属阴;就是在服饰上也有重要差别。以周代王室衣服为例,按阴阳之别,男女祭仪之差,把天子之服定为九种,祭服六,常服三;王后之服定为六种,祭服三,常服三。 消费生活总是有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暮年或晚年的差别,于是服饰也形成不同年龄的类型。如男子二十性冠礼,要改服装,戴冠帽,与少年时代告要 点 性别 年龄 职业 地位 用途 民族 季节 质料 色彩 样式 工艺

别。 人们穿着衣服都要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的便利为要求,同时,衣物的构成原料也往往与自己的职业有一定关系。比如,猎户的猎装,既要方便狩猎,又常常是用猎物的毛皮制成。 人的服装本来不具备这种标志,但是,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和阶级等级的分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促成了服饰习俗的变化,形成了不同地位、等级的人穿戴也对应不同的特点。 穿着打扮经常受到社会生活需要的制约。从个人生活需要出发就有内、外衣等区分;从个人活动需要出发又有便服、常服与劳动服、礼服之分;从社会礼仪需要出发,还有冠、婚、寿、丧及各种节日的专用礼服。 由民族传统及民族差别形成的装束上的特点,是服饰的最鲜明的标志。民族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各民族在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样式、花色都按本民族惯例形成。 不同地带气温产生不同的服饰,同时,春、夏、秋、冬四季所分单、夹、棉、皮四季衣服,也各有类型,一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 这是和经济生产、自然地理条件有关系的因素。由原料的经济价值和质量派生出了服装质料的差异以及由此而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差异。 色彩的服饰民俗有两种性质:一种是色彩所标志的装饰美的性质;另一种是色彩所标志的信仰方面的性质。两者在民俗发展中往往是结合的。 在发展中根据人体各部位的活动便利及特点形成规格,又不断创新,发展至今。衣服样式的关键部位在领、袖、襟、带上;衣服的规格在长短、宽窄、肥瘦上。 由编制、印染、绣嵌、裁缝等工艺技巧的传承所构成的服饰习俗。 六、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服饰的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即质、形、饰、色、画。在人类社会早期,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构成要素的变化。而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服饰成为观念变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中国服饰为例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儒家思想在我国各民族中占居重要地位。儒家重礼仪伦常,重视孝行。中国的宗教信仰最突出的特点是祖先崇拜。这种社会意识在服饰民俗中有很突出的表现:在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礼仪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观念。

(2)求吉心理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七、女子穿旗袍须注意什么

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装,是中华民族中最具魅力的精华所在。做工考究、面料高档的旗袍成为正式场合最隆重的选择。旗袍紧扣的高领,给人以含蓄、雅致的感觉,紧贴的腰身特

别是两边或一边的开衩,行走时下角轻微飘动,若闭若开,令人有轻盈俏丽之感。再加上近年来的中西合璧,旗袍之美真是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遗憾的是生活中一些女性着旗袍,不但没有为自己增色反而糟踏了高贵典雅的旗袍之美:上穿旗袍下穿旅游鞋;旗袍开衩处穿半截短袜;旗袍里面还穿着踏脚裤外罩丝袜;上穿旗袍,下面着布鞋;穿旗袍却骑着自行车;穿着旗袍高跟鞋在风景区游玩;穿着旗袍翘二郎腿而且还来回乱晃;穿着旗袍站着迎宾但含胸凸肚?·,·诸如此类都是了解着旗袍的礼仪知识的表现。请回答女子穿旗袍须注意什么? 【分析提示】

旗袍是集温柔、典雅、高贵、端庄于一身的服饰,不了解着旗袍的礼仪和不具备一定的气质风度,就不如不穿旗袍。首先,穿旗袍者要有良好的站、坐、走姿,行为端庄,动作优雅,腰身挺拔;其次,旗袍应与场合相符,一般是室内的宴会、晚会、祝贺聚会等。着旗袍应下配肉色连裤袜、中或高跟皮鞋,手拿无带式小坤包,化淡妆、必要时还应配上首饰。旗袍外应有大衣、风衣、斗篷之类的外套相匹配,不直接穿在马路上招摇。最后,不宜穿旗袍上班、上下公交车或是骑自行车。若是赴晚会穿上了旗袍,最好是让男士到门口叫一部车直接上车。旗袍是服饰中的贵族,对气质、风韵有很苛刻的条件要求,酒店员工在穿着时一定要慎重。

八、饮食民俗的形成

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它是民俗中最富有特色的事项之一。

我国饮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如果探寻其成因,则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原因。饮食民俗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其孕育和变异无疑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和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基础,便会产生相应的膳食结构和肴馔(饭食)风格。

二是自然条件的原因。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饮食民俗对自然条件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

三是民族原因。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变异,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自己所特有的传统饮食民俗。

四是宗教信仰的原因。人们常说,“民俗是退化的宗教”,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不少饮食民俗就是从原始信仰崇拜和某些人为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兴起、传播和流行,对我国的饮食民俗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教义和戒律对教徒的约束力很大,因此,这类约束民俗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追溯历史,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生食、熟食和烹饪三个阶段。

生食。指原始人采集到任何果实以及抓到任何动物及鱼类等,均不用火烤,稍加处理就

搜索更多关于: 民俗学复习资料 的文档
民俗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g69n2x7a05v45r563mb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