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第35页通过四幅照片为我们展示了一封信从寄到收的几个主要环节,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都有哪几个环节?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2、刚才有些同学提到,一封信从寄到收要经过邮局叔叔、阿姨分拣信件这一过程。那谁能说一说,他们是依据事实什么对信件进行分拣的呢?
3、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个用过的信封,找几名学生说一说,信是寄到哪里的,邮政编码是什么,收信人是谁,这封信是从哪里寄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以丰富学生对书写信封的感性认识。
4、请学生默读教科书第34页男老师的一段话,边读边记寄信的要求(要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信封),以及书写信封的格式,并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随手将几个要点记在黑板上。
5、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布置学生填写教科书第34页的空白信封,并互相检查自己填写得是否正确。 6、请学生将从家长那里了解到的有关在通信中不文明的行为讲给大家听,全班同学针对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
课题3、绿衣使者
教学目标:
1、了解邮政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养成尊重他们及其劳动的积极情感。
2、了解通信是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联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教学准备:
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标准信封及一张面值80分的邮票,并了解一位自己最想念的亲人或朋友家庭所在地的详细地址邮政编码。
教学过程:
1、导入:上节课,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到邮局实地观察一下邮政工作者的劳动,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大家,也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愿发言,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以免学生就事论事,发言的内容仅仅局限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上。 2、同学们,我们对这个地区邮递员的工作已经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他地方邮递员的工作可能还是比较陌生的,教科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地方的邮递员,你们了解他们那里的地理环境吗?他们一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除此之外,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3、个人制作。你们想像一下,如果你收到了一封非常想念的亲人或朋友的来信,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想,你的亲人和朋友也一定会非常想念你,给他写一封信,向他们介绍你的近况,并向他表达你的思念之情。
4、请自愿的学生向全班读一下信的内容;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提示学生,利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正确填写信封,贴好邮票,并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到邮局把这封信寄出去。
主题二 路在脚下延伸 课题1、路,越走越宽
教学目标:
认识和了解我国日新月异的道路建设的发展变化,感受道路建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而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科书第40——41页的几幅图画、照片和文字,为我们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道路对人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些道路你们熟识吗?和我们所生活地区的道路一样吗?在我们生活的地区,最常见的是哪种道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道路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2、专题报告。请老人或其他人为学生介绍本地区道路的发展变化。要突出先后的差别,以及对于本地区生活的影响:生产、商业、文化、旅游等等。报告应当比较具体,范围可以比较小,最好成绩是学生比较
9
熟悉的。
3、全班交流。报告后,教师鼓励学生就本地区道路情况向报告人提出问题,相互交流。 4、教师小结。让学生对报告人表示感激,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1页老师的话。
课题2、四通八达的交通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我国道路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通过新旧对比,增进热爱新中国的感情。 3、体验道路与人们生活及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本地区销往全国或国外不同地区的产品。
2、几份全国交通图,最好是铁路、公路、航线都有,而且比较大的。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上次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我们这里道路的发展。今天,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内认识道路和交通。
2、探究活动一。请学生对比书42和43页的两幅铁路图,并观察两幅统计图,问学生从中能够发现什么。 与解放前相比,铁路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线路和长度增加得非常显著,1949年前分布极为不均衡,西部完全没有铁路。)
正在建设中的铁路有哪几条?从哪里通向哪里?
以1999年为例,利用统计图计算一下与1949年相比,铁路和公路分别增加了多少倍?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讨论公路和航线的发展。
3、探究活动二。虎子告诉我们人家乡的萝卜随着道路的发展走向了全国。其实我们这里也有许多产品通过各种道路走了出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产品是怎样走出去的。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种或几种本地的农业或工业产品,以及它们都销往哪里。然后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一份全国交通图。让学生研究,从家乡这些产品运出去应当利用什么交通工具,通过什么路线。 4、小组发表。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运输路线。 5、总结。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小组给予表扬。
课题3、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2、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首先请学生朗读和欣赏教科书第47——48页的课文及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丝绸之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同学可能以前通过广播电视、书籍杂志对它大致有所了解,课前,老师也请同学们去收集有关部门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下面我们就分小组进行交流,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要把你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给组内的其他同学,每个小组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推举一名同学向全班做介绍。
2、小组交流。
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各小组收集资料及发言的情况,并应适当参与学生的讨论。针对每个小组收集资料的情况,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整理思路,引导他们将归纳整理的侧重点集中在某个具体的内容上,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3、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事先掌握的小组讨论的情况,将每个小组介绍的重点随手写在黑板上。
10
4、小组探究。
a) 教师分发给每个小组一张地图,请学生在上面找一找丝绸之路的大致位置。
b) 在地图上任选一段丝绸之路作为测量对象,量一量这段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长度是多少,依据比例尺,换算出这段丝绸之路的实际长度大致是多少。
c) 根据事先了解到的当时车辆运行或骆驼行走的速度,测量出走完这段路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如果现在重走丝绸之路,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所需要的时间有是多少。
5、教师小结。
道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极大地节省了时间。通过学习,同们对丝绸之路已经有所了解,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呢!教科书第48页为我们做了简单的介绍,请同学们看一看,读一读,对其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下做进一步的探究。
主题三 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
课题1、怎样看电视
教学目标:
1、学会处理学习与看电视的关系。 2、懂得怎样有效、合理地看电视。 3、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走访、调查周围的人喜欢看的电视节目。 教学过程:
1、导入:在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走访、调查了生活在你们周围的人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都是些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讲一讲,调查的对象是谁,他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2、看来,由于年龄不同,兴趣不同,人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也是不同的。全班交流:在看电视的时候,你们与父母常常因为什么问题闹别扭?当你与父母因看电视而产生矛盾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办法吗?
学生各自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3、探究活动。看书53页的一组图画,请大家说一说,它反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如果像他那样,会有哪些危害呢? 4、总结。
课题2、荧屏前后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荧屏前后许多工作人员的努力。 2、萌发对电视工作者及其劳动的尊重。 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提问学生:“在这幅导读图中,有两幅画面表现的是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地看电视的情景。我想问一问在座的各位同学,昨晚谁看了电视,看的是什么电视节目?”请学生自愿回答。 (2)“每一个电视节目凝聚着许许多多电视工作者的心血、汗水和智慧,都是荧屏前后许多电视工作者共
11
同劳动的结果。”教师引出课题并写在黑板上。
2、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提问学生:“你们最喜欢的电视工作者是谁?”请学生自愿发言。 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有谁知道,在一个电视节目中,除了需要主持人、播音员以外,还需要哪些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哪些工作?电视节目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请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将全组同学的答案进行归纳、整理。
3、全班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表本组得出的结论。在个小组发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学生发言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待各小组发表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他们提出的各项工作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教师总结。
课题3、书报——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教学目标:
1、知道书籍、报刊和杂志是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 2、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3、学会在快报杂志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把自己喜欢年看的书带到学校来。 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大众传媒”这个词,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大众传媒”?让学生自由讨论。
(为一般社会成员传递各种信息的途径,如:电视、广播、书籍、杂志、报刊和网络)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他们经常阅读的书报杂志有哪些。
2、故事会。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人讲一个从书上看到的故事,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故事,准备向全班做介绍。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把自己推选出来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
4、总结。教师肯定学生所讲的故事,并提议:如果你们愿意,可以把自己的藏书拿到学校来,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与班上的同学分享,让我们班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更多的好书。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近期的各种报纸杂志,特别是少儿类和科普类的。 2、准备剪报本、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1、导入:报纸、杂志和图书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从出版时间、形式、内容、故事性、新闻性等方面展开讨论,目的是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报纸、杂志的特点和功能。
2、全班交流:我家订了什么报纸或我看过什么报纸?我最喜欢的报纸是什么?哪些信息是从报纸上获得的?报纸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帮助?
3 、剪报。首先介绍剪报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知识的好方式,然后介绍剪报的分类和剪贴技巧。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