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西厢记》之崔莺莺
摘要: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关键字:
爱情、崔莺莺、反封建、划时代
“爱情”这个话题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除了经典的“梁祝”、“泰坦尼克号”的杰克露丝、神话中的“董永和七仙女”,在《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也是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几百年来,激励过无数青少年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也可以帮助我们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而剧中的崔莺莺则更是经典人物,下面,就崔莺莺的几个方面谈谈。
1、封建社会闺中女子形象
崔莺莺她是一位相国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她的生活写照,家里人早早就帮她定下婚姻。另外,老夫人不仅对崔的思想、行动、生活都严加管束,还对自己女儿的日常生活严加监视,严密监控她的一言一行,有老夫人自己还有丫鬟,甚至是红娘——只因为“怕女孩儿春心荡,怪黄莺儿作对,怨粉蝶儿成双”。因而在遇到张生之前,崔莺莺的青春和生命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沉睡。
从她身上体现出来的深沉、含蓄,是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也是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礼教下的相国小姐形象)所以,就是这种封建家庭的教养,让她在争取恋爱自由、冲破门第观念的斗争中,又始终充满了妥协性。就比如在剧中出现的: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中热切的呼唤深深地感动着,以致于泪水涟涟,但是她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这皆是封建礼教对她的束缚。
2、倔强的反抗意识
美丽、多才是崔莺莺;深沉、含蓄是崔莺莺;性格叛逆是莺莺。正是由于她内心深处的叛逆因子,使得她强烈的不满现实生活,渴望挣脱封建社会的枷锁,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剥削阶级的青年男女之间根本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合法的婚姻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并且,双方家庭讲究门当户对,考虑的是双方的家世和经济地位以及双方的联姻能不能给各自的家庭带来利益。婚姻是权势家族间的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是完全
不会考虑青年男女的个人愿望,剥夺了他们想要恋爱的自由。
尽管多数人认为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恋是由于异性之间的自然吸引,欠缺理性上的自觉,但是,崔莺莺对待自己的爱情是敢于追求的。她与张生在佛殿相遇,“往常但见个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褪;从见了那人,兜的便亲。”折射出她的内心。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她开始向封建礼教发起挑战。还有,当她接到张生的情诗时,大着胆子写了一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相会。“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短短二十个字,标志着莺莺决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3、对爱情的追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当时的社会,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这是不敢想也不敢提的事情,“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可崔莺莺和张生做到了。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生两人始终将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两人对爱情的这种态度对当时的社会礼教进行了强烈的冲击,给世人传达的思想是:尽管有封建礼教的迫害,女性只要勇于追求,不屈抗争,就可能封建礼教的罗网,驶向自由的海洋。给当时的青年男女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尽管崔莺莺在唐代元稹笔下有不同,二人是以悲剧结尾,那是因为“始乱终弃”是唐代文人热衷的题材;在王实甫《西厢记》中则以崔张二人的大团圆结局代替了原作的悲剧性结局,根本上改变了原作的主题思想,突出了反对封建礼教的意义,给当时的封建礼教制度强烈的一击。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是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抵抗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参考书目:
1.王季思注释《西厢记》。 2.吴晓铃注释《西厢记》。
3.金圣叹批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