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此观点依据的史实可能是( )
A.洋务派打着“自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B.其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C.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D.当时的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完全堕落为洋人朝廷 18.武昌起义前后,清朝地方督抚出身统计表 项目 类别 武昌起义前在职督抚 武昌起义后新任督抚 正途(进士、举人等) 异途(监生、行伍等) 新途(新式学生) 79.2% 2% 20.8% 5% 0 26.3% 据表,清朝地方督抚出身的变化( )
A.说明科举制出现重大变革 B.极大地刺激了资产阶级参政热情 C.有利于地方军阀控制政局 D.是当局政府面对危机的应急反应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
施民主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 B.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 C.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 D.专制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20.1912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但其无法控制被立宪派和
旧官僚控制的地区。即使在革命派掌权的地力,也往往各自为政,不完全服从中央的号令。这种情况表明( )
A.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各自为政 B.三民主义在理沦上存在最大缺陷 C.同盟会尚不能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 D.列强支持地方军阀形成割据局面 21.轮船招商局最初由旧式沙船商人出身的朱其昂主持,招股困难重重,而买办唐廷枢、徐
润接手以后,短时间内即招足100万股本;上海织布局在郑观应入局之前后,其局面之不同也与之同类。符合史论的是( )
A.买办阶层一定程度上代表先进生产力B.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于近代官办企业 C.洋务运动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D.实业兴国已成为近代民族思想主流
- 5 -
22.为了换取各省政治支持,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正式将土地税划归给各省管理,放弃了
对创造国民总产值65%的农业部门的任何财政权力,中央财政总收入主要依靠关税、盐税、统税等城市税收和工商税收。这一做法可能使( )
A.中央集权面临着新的挑战 B.城市经济重要性明显高于农村 C.农民税务负担将大大减轻 D.中国失去农业现代化发展契机
23.1904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
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由此可知,康有为主张( )
A.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 B.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 C.中西结合呼唤制度变革 D.托古改制实行全盘西化 24.右图是马星驰在1918年所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
A.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虚伪 B.提倡民主促进思想解放的必要 C.民国初期议会民主迅速发展 D.官僚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反动
第II卷(主观题 共52分)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其中第25、26、27、28题分别为13、14、13、1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契约的基本框架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概括。其一,政治性质的契约。从先秦时代的盟誓或盟约,到秦汉以降的约法比如“约法三章”及“约法十二条”等,均为统治者向民众宣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约”。其二,私人之间通过合议缔结的契约,其种类和内容基本上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城,从婚姻到交易,从借贷到合股,等等,皆以私人合议来建构社会秩序。其三,介乎两者之间的具有建构共同体功能的契约,诸如家族或宗族、村落、商行以及会社制定的“约”;它们之中既有倡议者单方面宣示的“约”,也有参与者共同合议的“约”。
——摘编自徐忠明《社会与政法:在语境中理解明清契约》
材料二 “契约”精神在西方文明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因素。欧洲17—18世纪以来的契约出现了新变化和新特点。随着个人主
- 6 -
义的兴起与身份社会的瓦解,出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转型;近代西方契约既是处分财产的工具,也是权利、平等、自由、合议与法律之间的楔石。近代对契约关系的解释理论以社会契约论为主,它一方面批判了中世纪的封建神学,同时又补充了理性主义原则;不仅考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更倒重分析了个人与社会、公民与国家的契约关系。
——摘编自李萍《论西方现代契约精神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契约和中国古代契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中西方契约不同的原因。(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朱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著书等学术活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教育思想。朱熹道德教育思想重要的内容就是轻视功利,把“存天理,灭人欲”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他指出,向人们灌输伦理道德思想,不仅要启发他们加强自身的修养,而且要开设学校进行专门教育。他认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应当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如小学的道德教育可以从躬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入手,让学生懂得“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而大学道德教育的重点则放在“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也”,让学生尽快成为国家的栋梁。
——摘编自余仕麟《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精华》
材料二 18世纪,法国卢梭形成了系统的道德教育理论,他主张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卢梭否认先天道德,认为人的德行是教育的结果。在肯定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卢梭主张道德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卢梭看来,人的最基本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自然教育实质上就是自由的教育,把儿童培养成自由的人。为此,他对经院教育的性质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指出封建专制和教会权威下的教育,是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和摧残。此外,卢梭站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在理想社会里,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倪愫襄《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历史流变》等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中华书局编写的《新制中华教科书》较全面贯彻了南京临时政府的
- 7 -
教育宗旨,体现出新的道徳教育观念。教科书明确提出“阐发共和及自由平等之真义”、“提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以及“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的编辑方针,以期达到“养成独立、自尊、自由、平等、勤俭、武勇、绵密、活泼之国民”的目的。袁世凯统治时期,教育部规定的“修身科”方针,也把“注重道德之实践,养成国民公共心及自治习惯”放在首要位置上。
——摘编自葛新斌、郭齐家《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熹道德教育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卢梭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念的共同点,并说明两者形成的不同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新道德教育观念出现的意义。(3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近代早期西方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是重商主义的盛行。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国内贸易不能增加金银,所以应扩大贸易顺差,转从他国获取。一方面,给出口商予以补助,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其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采取这些措施,国家会受益匪浅,日进斗金,不仅可维持王室的开支,改善民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国家会日益殷实。
——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近代国门被打开后, 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西方各国“平时谋国精神,专在藏富于商,其爱之也若子,其汲之也若水。盖其绸缪商政,所以体恤而扶植之者,无微不至,宜其厚输而无怨也”。“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 庚子之后,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国内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中国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国人主权意识进一步觉醒,“主权亡则国亡”成为普遍共识。20世纪初,人们的利权观念之侧重点已由经济利益转向国家主权。这充分地显示出20世纪中国轰轰烈烈的收回利权运动的宗旨主要是收回国家主权。
- 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