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184.基于产业格局优化策略的城市更新研究 - 以西安碑林区城市更新项目为例 docx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5 19:27: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基于产业格局优化策略的城市更新研究——以西安碑林区城市更新项目为例

王乐楠,段德罡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由外向增长模式转向内生更新模式,对于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更高要求使得探索更集约高效的城市产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本文以西安市碑林区城市更新中的产业优化为例,在对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相关理论与案例的梳理研究,提出城市更新应以构建产城融合和完善生活服务链为主要目标,进行主体产业与附属产业格局的整合与优化,进而实现产业格局和空间格局的有机融合。关键词:城市更新,产城融合,西安市碑林区引言

在以往的增长时代下,我国城市发展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重视房地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忽视知识密集型等产业的打造;重视城市外向发展而忽视已建成区的优化提升;重视单纯的空间增长,忽略了与之配套的产业功能的调整升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加速优化升级,城市空间增长时代也已经面临终结,随之而来的诸如结构性失业率升高,房地产市场滑坡,产业驱动优化升级等新的问题,会对以往的以简单粗放的城市产业发展带来更多阻碍与挑战。新时期下,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也不断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对应的作为经济的物质空间载体,城市发展也由原先的外向型,粗放式的盲目增长模式转向了内向型,精细化的精明增长模式,即不再重视单纯的建设用地增长,而更重视对已建成用地的高效利用,这意味着政府对于附着于土地之上的城市产业的定位发展的集约性和合理性更为重视。在此背景下,城市产业类型将逐渐转向高效率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产业自身也对人才资源、集聚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居民对于工作待遇,空间环境品质和生活质量的需求提升等种种变化,使得政府不得不对以往的城市空间模式进行反思并急迫探索新的途径。由于我国对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刚性管控促使政府更多转向对城市已建成区的空间价值进行重新评估[1],因此未来的城市产业发展将更多着眼于旧城区现有产业格局的优化和提升。旧城区的产业格局更新与优化本就已存在诸多的难点,原因主要在于衰败的旧城区缺乏强有力的核心点以激活既有产业与引入新兴产业,更缺乏相应的空间条件和设施条件以维持产业的不断扩张发展和满足从业人员的生活需求,此外,旧城区以中低收入者和老年人为主的人口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兴产业入驻与发展造成了阻碍。在新时代的冲击下,面临着城市对于产业转型和提高效率的更高要求,原有的产业核心劣势、空间设施劣势和人口结构劣势将被进一步放大,旧城区的产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困境。本文以西安市碑林区环大学创意产业带规划项目为例,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中,基于产业优化的空间更新策略。1碑林区发展现状

1.1项目解读

碑林区处于西安市“一环”与“二环”之间的老城核心地带,是西安市科教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区之一。区内拥有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内的数十所知名院校和几十家科研院所,具有雄厚的科研教育实力(图1);现状碑林区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围绕各高校已经逐渐形成了初步的产业集群,近年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远超第二产业增加值(图2),产业转型已初见成效。但随着城市总体经济发展,建设用地向外拓展以及核心产业的转型外迁,碑林区政府的财政收入正面临大幅降低的困境,以往的产业类型和发展模式已不能再满足碑林区的发展要求。政府期望通过对碑林区中部地带进行城市更新,不仅仅是意图对碑林区已建成空间环境资源进行优化,更重要的是开发新兴支柱产业,培育相关产业链,加速产业转型与更新换代,实现碑林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基地位于碑林区中心地带,北接环城南路、西邻文艺路、东邻太乙路、南接南二环,规划用地面积约为388公顷,现状的常住人口为15.56万人,其中高校师生人数约为2.5万人。场地内包括长安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三所高校,覆盖了工程设计产业集群、地理信息产业集群以及电子商贸产业集群。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碑林区高校资源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碑林区2013年产业结构1.2问题梳理

通过对于西安市产业发展背景的整体梳理以及对于场地内各个产业单位的数据评估与详细访谈,项目组认为场地内产业现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2.1配套产业不完善

根据总产值统计,市场评估和发展前景分析可得,场地内三大主导产业分别为泛工程技术服务产业,泛地理信息及测绘产业以及泛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其对应的下游产业主要包括数字内容服务,本册印刷、相关技术服务、产品零售等各项次级产业(表1)。表格1场地内产业类型统计表产业编号73207481泛工程技术服务产业7482748365912312731073207440泛地理信息与测绘产业7471747274737474747565106520653065406410泛信息技术服务产业6420649052715272527352745279具体产业类型工程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工程管理服务工程勘察设计规划管理数字内容服务本册印刷自然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测绘服务能源矿产地质勘查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水、二氧化碳等矿产地质勘查基础地质勘查地质勘查技术服务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其他互联网服务家用视听设备零售日用家电设备零售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零售通信设备零售其他电子产品零售现状各下游产业单位多为居民开设的小成本店面,缺乏整体统筹规划,使得其一方面硬件设备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由于私人的经济水平与格局限制,导致其服务类型选择和布点选择易出现盲目集中性,与核心产业位之间缺乏合理的关联性,同理,配套的生活,服务等各链条也存在产业类型不完善,服务品质不高等问题。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削弱了从业人员的归属感,对于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居民办公与生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1.2.2集聚效应不足

产业集聚是指许多具有纵向和横向联系的同类企业,服务业等不断向某一地理空间集中的过程[2],各单位通过良性竞争与相互合作从这种集聚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和发展前景。现状场地内的各主要企业分布呈现零散和无序状态,使得规模化的产业集聚效应不够凸显(图3)。一方面不同类,不相关的产业单位交杂分布,彼此之间既无业务联系也没有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是同类产业之间各单位分布距离过远。这种格局既对各单位构建合作网络造成了阻碍;同时也使得整体城市空间的产业布局缺乏主次分明的结构体系,缺乏集聚效应的促进,造成了城市空间的低效利用。图3场地产业集群现状布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2.3发展空间受限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各企业单位功能不断拓展,员工数大量增加,使得其均有或多或少的空间发展意向。但受限于单位经济状况、自行建设难度以及旧城区空间稀缺等因素,使得大部分企业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访谈中发现:长安大学工程设计中心等大多数校办单位至今只能蜗居于学校旧办公楼之中,大量的信息技术服务商家缺乏货物存储空间,不得已只能在附近的老旧住区租赁住宅空间以勉强使用。一方面,总量不足、适宜性低的产业空间严重影响了员工办公效率,降低了产业整体生产效率,等于变相增加了整体成本;另一方面,可拓展空间的缺乏迫使企业考虑迁至可满足其空间需求的高新区或城北经济开发区等新城区,对碑林区整体产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负面效果。2理论与实践探索

2.1理论基础

针对城市更新中的产业更新与优化问题,我国已有大量的学者进行了较为完善的研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和观点。关于,阳建强认为在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服务业城市转变过程中,城市以产业结构提升为主体的功能调整将成为中心区转型的内在动力。中心区功能的核心化、特色化、专业化已成为此类城市现阶段功能和空间转型的主要趋势[3];冯云廷认为在城市产业发展中,通过构筑社会产业协作网络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最重要途径,城市产业链网络的构建不仅能够实现区域产业竞争过程中的合作,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强转型产业的竞争力[4];王青,姚丽认为在城市产业发展中,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协调关系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5];李秀伟,路林,周彬学认为产业发展需要城市空间在规模和结构上给予有效支持,而城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本质即是产业与空间的对接整合[6]。2.2实践探索

上海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小型设计单位依托同济大学的技术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集聚于其周边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完善的早期产业集聚区。2007年上海杨浦区正式启动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规划建设,将现状布局零散,缺乏统筹的产业进行整合与优化。截至2015年已形成年产值达300亿元,包括创意产业、工程咨询等各类产业集群在内的知识经济圈(图4)。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巨大的成功为如何在科教文化资源丰富的旧城区进行产业整合,重组和优化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官远发认为该类区域中的产业优化成功的关键在于大力发挥高校的知识溢出效应,采取政府引导、区校联手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培育创意产业集群;此外,汪洪涛认为通过构建层次分明,配套完善的产业链、生活链、服务链与活动链这[7]

图4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四根链条,以达到聚集人气,增强区域内社会能量集聚的目标,进而强化区域活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措施[8]。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重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产业发展中所起到的引导作用,通过不断深化高校与企业间的产学合作,在不断提供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同时,也加速科研与知识储备转化为产业成果;此外还通过构建并优化产业链、生活链等各层次的产业发展网络以形成产业集群促进整体产业发展。2.3经验借鉴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理论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的作用,因此通过空间和制度手段强化企业与已有科研教育单位的联系,应用知识溢出效应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旧城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需求可以激活城市空间改造,而功能合理,规模适宜的城市空间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升。因此梳理协调产业发展转型与城市空间格局之间的互

184.基于产业格局优化策略的城市更新研究 - 以西安碑林区城市更新项目为例 docx - 图文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giw90e4gy3h0qq02ukg7f1wl0k4iy014y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