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为什么题材相同、构图相似的画潘天寿一画再画?童中焘解读潘老的变体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20 13:28:0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为什么题材相同、构图相似的画潘天寿一画再画?童中焘解

读潘老的变体画

潘天寿先生的作品中有不少题材相同、构图相似的变体画。这些内容、题材之所以被潘先生一画再画,必定和他作画的背景,尤其是他当时的思想状态有关。遗憾的是,这方面的文字资料所剩无几,不便作过多臆测。下面仅根据我对潘先生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以及个人的作画经验,结合此次展览的作品,谈谈潘先生变体画创作的几种情况,并对其原因略作分析。 一、感触与寄托

潘先生之所以有这么多变体画,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对某些内容、某些场景深有感触。例如1956年清明节,潘先生游览绍兴龙山,寻访越王台,对斯情斯景感触极深,写下“卧薪霸业久尘埃,谁向龙山驻杖来。唯有无边春草色,依然绿上越王台”的诗句。归后创作了《龙山图》,并将此诗题于画上。这种深刻的感触,是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力。

江山如此多娇1959年 纸本、设色 72×30 cm潘天寿纪念馆藏款识:江山如此多娇。五九国庆献礼,寿。印章:潘天寿(白)青绿山水图1962年 纸本、设色 69×54 cm潘天寿纪念馆存款识:日色与朝霞, 花光艳如 (红) 绮。 一棹水云间,江山美如此。 “红绮”误“如绮”。六二年冬,寿者。

印章:潘天寿(朱)、阿寿(朱)我自己也有同样的体会:大家相约来到一个地方,可是对于具体的场景,个人的感受千差万别。有时候我对某个场景特别感兴趣,而别人却并不在意。可见,一个人的感受是很独特的。真正深刻的感受,实际上是自己的内心与此情此景相吻合的产物。换句话说,内与外相吻合,才产生了画家要表现的东西,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心境”。心境的表达是潘先生对某些题材一画再画的根本原因。至于构图,这是西方的概念,中国古人讲章法。章法是中国人经营画面的原则,构图是一幅画的具体处理。两者是一与多的关系。其实潘先生所说的构图和古人所讲的章法,道理一致。所谓“变体”,主要指构图(经营位置)的变化,而意境基本不变。如题款为“土腴处处可桑麻”的《山居图》,他画过多张,主要是一种寄托。再如《秋夜图轴》,前后相隔十余年之久,潘先生还是对这种意境念念不忘,只是略作增损、调整。

其实,绘画的重点不在于频繁地更换主题和内容,而应该表现真正触动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我们现在出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很多画家不知道在画什么,别人看不出他想表现什么样的内心与意境。但是潘先生的画,我们一目了然,那些反复出现的题材、内容,与他自己内心的境界相一致,而且有些特别能反映他的个性,如画面上经常出现的石块、秃鹫、山花野卉等形象。用古人的话说,潘先生反复作某种题材其

实是一种“寄托”。

二、追摹古人携琴访友图1948 年 纸本、设色 106×54.7 cm中国美术馆藏款识:看山终日行,山随白云转。莫道入山深,云又随山展。戊子菊花开候,大颐寿。印章:潘天寿印(白)、阿寿(白)、阿寿(朱)、不入时(朱)携琴访友图1961 年 纸本、设色 107×73.5 cm潘天寿纪念馆存款识:济山僧有此本,兹背拟其大意,而霸悍过之,奈何。六一年辛丑木樨馨里,寿并记。印章:潘天寿(白)、阿寿(朱)潘先生对古人的不断追摹,使其也留下了不少变体画作品。当他看到古人的画,对其构图或意境印象深刻时,回去就会背临一张,比如构图极为相似的《小亭枯树》,一张是“背拟”,另一张是“再拟”,后面这张更简炼,更有上耸之势。他有不少仿石涛、八大、石谿的作品,如题款为“济山僧有此本,兹背拟其大意,而霸悍过之,奈何”的《携琴访友图》,就是石涛的变体画。1930年的《观瀑图轴》也是仿石涛的作品,后来又画过几次,还与雁荡山写生相结合,创作了极具个人风格而意境高远作品。临仿八大所作的鸟就更多了。潘先生欣赏石涛和八大,对八大的作品尤其赞不绝口,总觉得自己还有所欠缺。这种欣赏使他在追摹古人上几乎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可是古人很多,为什么潘先生特别欣赏这几家?因为这几家的风格与潘先生内心向往的境界相一致:倪云林品格“高”,石涛作品“奇”,八大作品“活”,“明豁”“大气”。

后来,这些他最欣赏的风格也成了他自己的风格。上世纪60年代,潘先生还在不断地临摹前人画作,也包括黄宾虹先生的作品在内。秃头僧图

1922年 纸本、设色 94.8×172 cm潘天寿纪念馆藏款识:一身烦恼中写此秃头。壬戌,阿寿。印章:宁海农民潘天寿之章(白)

读经僧图1948年 纸本、设色、指墨 68×136 cm中国美术馆藏款识:戊子中秋,寿指墨。印章:潘天寿印(白)、心阿兰若主持(朱)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潘先生说“石谿开金陵,八大开江西,石涛开扬州,其功力全从蒲团中来”。所谓“从蒲团中来”,就是心要极静。1922年的《秃头僧图》和1948年的《读经僧图》,虽然构图相似,但两者体现的境界截然不同:前者为心烦意乱之作,后者已心如止水。 三、立意与强调

中国画的章法与立意有很大的关系。相同的题材,立意不同,画面强调的东西不同,构图就会随之产生变化。比如在岩石与山花并存的情况下,有时潘先生想强调岩石,是一种构图;想凸显山花,则变成另一种构图,如《小龙湫下一角》。 这就要处理好主宾关系。潘先生在讲构图时,第一条就是主宾关系,此外还有疏密关系、虚实关系等。构图基本相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与《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张比较繁密,确是朝霞。这一灯下的补题,与石块衔接,错落有姿。一张

比较疏简,弥漫着清新的露气。耕罢图1949 年 纸本、设色、指墨 133.9×270 cm宁海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款识:耕罢。己丑石榴开候,寿指墨。

印章:潘天寿(白)、强其骨(朱)、宠为下(朱)夏塘水牛图纸本、设色、指墨 142.7×367 cm潘天寿纪念馆藏 款识:雷婆头峰寿者。

印章:潘天寿印(白)、潘(朱)、指头禅(朱)、宠为下(朱) 春塘水暖图1961年 纸本、设色 249×102 cm私人收藏 款识(一):雷婆头峰寿者指墨。

款识(二):此系笔画,误题指墨,年未古稀而健忘特甚,往往顾彼遗此,真觉[老]态龙钟矣,奈何。“觉”下脱“老”字。六一年初暑,大颐又志于雁山片石斋。

印章:潘天寿(白)、潘天寿印(白)、知白守黑(朱)潘先生的画,越到后期,对比愈强烈,也愈简练,形式感极强。这里所说的“形式感”,和我们现在所讲的形式感大不相同。我们现在讲形式感,似乎和内容关系不大。但潘先生那时候讲形式感,则是与内容合二为一的。以潘先生经常表现的“雁荡山花”为例,几支花卉疏密有致,设色古艳,十分讲究形式感,其目的则是为了表现山花“天然荒率的姿致、清奇纯雅的意趣、高华绝俗的品质”。所以潘先生的中国画讲究形式、构图、章法,其实质是突显内容,尤其是表现某种意境和境界。这是中国画自身的特点,因为中国古人讲“兼本末,

为什么题材相同、构图相似的画潘天寿一画再画?童中焘解读潘老的变体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gwjs32n6i35m4y31ezc5v45r56fh1008y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