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组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七”组成。四篇课文分别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爱国情怀。《我不能忘记祖国》通过讲述15岁的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时,在一次讨论历史问题的班会上,有力地驳斥了美国学生关于“??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的中国,都被历史淘汰了??”的谬论,表达了宋庆龄对祖国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以及她强烈的爱国热情。《卢沟桥》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美观造型,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才能和智慧。同时通过介绍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让我们知道了它还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桥。《古诗两首》中《从军行》是一首抒发边关将士豪情壮志的边塞诗。表现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豪迈气概。《塞下曲》借用汉代李广将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边塞将军的威武形象。《民族英雄戚继光》通过记叙我国明朝将领戚继光为解除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的倭患,组建军队,抗击倭寇的故事。赞颂了戚继光作战英勇、很有智谋。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本组的33个生字,认识29个生字。提高识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通过本单元的阅读让学生真正懂得爱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阅读本单元的同 时,要让学生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的需要去查找、搜集有关的资料。
3.通过语文百花园的训练,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用普通话讲故事的能力和认真听别人讲故事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l、要让学生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的需要去查找、搜集有关的资料。
2、通过本单元的阅读让学生真正懂得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难点:
在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做到~边读一边想,抓住重点语句,结合课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四、教学措施:
1、本单元的教学要放手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做到一边读一边想,抓住重点语句,结合课文体会句子的含义。在阅读实践中积极思考、探究,提高感悟理解能力。
2、要让学生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的需要去查找、搜集有关的资料。 3、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五、教学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2、师生共同搜集诗人王昌龄、卢纶的有关资料:搜集有关宋庆龄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资料;搜集有关卢沟桥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 1 -
六、课时划分:
预习《我不能忘记祖国》《卢沟桥》1课时,学习《我不能忘记祖国》1课时,学习《卢沟桥》1课时。
预习《古诗两首》《民族英雄戚继光》1课时,学习27《古诗两首》2课时,学习《民族英雄戚继光》1课时。
学习《语文百花园七》4课时,测试、讲评2课时。合计:1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第 课、第 课的预习情况。 预习要求: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课本上标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把它读好。
2、通过再次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用简介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4、其他作业: 第 课
第 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生预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第 课。 1、指名读生字词,检查读音。开火车读。
2、再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交流其他作业: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主要写了什么? 5、谈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第 课。 1、指名读生字词,检查读音。开火车读。
2、再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主要写了什么? 5、谈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检查学生预习笔记,分小组批改。 四、作业。
- 2 -
课下朗读这两篇课文。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我不能忘记祖国 教材分析:
课题“我不能忘记祖国”出自宋庆龄之口,这是她的肺腑之言。课文讲述了15岁的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时,在一次讨论历史问题的班会上,有力地驳斥了美国学生关于“??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的中国,都被历史淘汰了??”的谬论。表达了宋庆龄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她对祖国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课文内容具体、感人,语言优美、生动.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能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我不能忘记祖国”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教学目标:
1、会写汉字:庆、州、讨、估、洲、史、眉、亿、仁、悠、忧、虑14个生字,认识:庆、资、索、估、淘、汰、锁、亿、仁。掌握词语:讨论、估计、亚洲、历史、双眉、亿万、仁人志士、悠久、无忧无虑。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结合课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宋庆龄说的两句话的意思。 课文重点:宋庆龄说的两句话。
感情朗读训练点:引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部分的内容,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读说结合训练点:结合课下收集的材料,谈一谈当时人们为什么把中国比作东方睡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展示成果。 (1)读生字。 (2)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精读感悟,读说结合。
3自然段,从宋庆龄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从这儿你发现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心里始终想着祖国、她是个爱国的人)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她心中始终装着祖国?请大家再读课文。 3.引导学生找到第7自然段:
- 3 -
宋庆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 4、引导学生找到第3自然段,并读一读。
(l)想一想:那位美国学生当时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吗?自由练读,然后找同学试试,通过比较评价读出那位美国学生的傲气和对中国等“所谓的文明古国”的蔑视。
(2)你从她的话语中听出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3)从你收集的资料中能看出当时的中国贫弱落后吗?(教师补充资料) (4)听了美国学生蔑视我们的话语,想想当时的中国,大家的心情如何?
5.在异国他乡,在当时特定情境下的宋庆龄一定比我们更难过,更痛苦,更悲愤。 她当时会怎样向这位美国学生,向她的同班同学讲述文中的这番话呢? (1)自己试着读读6、7自然段。
(2)准来试试?(评价:他读得怎样?哪个地方读得好?你想怎样读?说说你的理由,请试一试?谁能读得更符合当时的情境,更符合人物的特点?必要时教师可范读)
(3)同学们,从宋庆龄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答:体会到她很爱国,对祖国充满信心。)
(4)这段话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如果有,就处理,如果没有,教师就定向质疑:你们都读懂了,老师还有问题不明白,能帮帮我吗?
“仁人志士”是指的什么样的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努力奋斗的人)
为什么有人把当时的中国比作一头东方唾狮昵?(联系当时的中国贫弱落后体会,并从中体会出宋庆龄等仁入志士对中国这头东方睡师的无限希望和坚定的信念)
(5)中国这头睡狮,现在是不是已经悄悄醒来?(让学生通过两三个实例证明) 是啊,中国这头睡狮正在悄悄醒来。相信这个有着“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富强,一定会再现她昔日的辉煌!让我们再来读读第七自然段。
6、宋庆龄当年为维护祖圆的尊严,勇敢地站起米反驳美国同学的谬论。是啊,她的心中始终装着祖国。不论走到天涯海角?还是存异国他乡,不管是在艰苦的战争时期。还是在建国后的和平年代,她都始终心系祖国,为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她那深深爱国情,拳拳赤子心。让我们把宋庆龄的这句话铭记在心里,将来不论你走到哪里,都要做到。
朗读全文,体会宋庆龄的爱国情怀。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你想对宋庆龄说些什么? 四、质疑、释疑。 五、指导书写。
1、学生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记忆字形,观察特点。 庆、州、讨、估、洲、史、眉、亿、仁、悠、忧、虑 2、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你想提醒大家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师重点指导:洲、眉、悠、虑。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