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7届高三5月联考文科综合
历史试题
1. 《礼记·丧服小纪》中记载:“王者褅(宗庙祭祀)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早死或残废,由庶子代之)亦如之”。这反映了 A. 借助人伦秩序巩固统治权威 B. 天命思想源于对自然的崇拜 C. 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D. 宗法体系中皇权的独尊地位
2. 西汉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平帝时又规定,对“从坐”妇女免于拘捕和监禁,男子八十岁以上、七岁以下除非重罪,均可免刑或减刑。这说明汉代法律
A. 体现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 B. 践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C. 具有以情入法的人道色彩 D. 执行中特别关注公平公正
3. 长江三角洲地区到宋代逐渐发展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苏湖(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广泛流传。但到明代中叶,该地区出现“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价值取向。农户的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说明该地区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B. 农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 C. 农业雇佣生产加速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D. 重农抑商思想受到主流价值取向挑战
4. 明朝思想家李贽说:“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李贽
A. 反对以君主言行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 倡导“农商并重”的新经济理念 C. 认为社会发展中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 D. 主张“与世推移”的时代发展观
5. 嘉庆年间(1796-1820)两广总督百龄说:“查夷商所需食用等物,因语言不通,不能自行采买,向设有买办之人。??由澳门同知发给印照,近年改由粤海关监督给照。??如感于买办食物之外,代买违禁货物,及勾通走私舞弊,并代雇华人服役,查出照例重治。”关于材料中的“买办”认识准确的是 A. 对政府依附性很强并受其掌控 B. 服务外商体现半殖民地化色彩 C. 近代服务于外商的贸易中介人 D. 邦助政府监督外商行为的官商
6. 下表反映的是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初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情况统计表(单位:人)从中可以看出南方沿海地区
A. 传统农业衰落,近代农业兴起 B. 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1
C. 民众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D.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时期 1820-1849年 1850-1879年 1880-1911年
7. 1931年9月25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针对学生的救国运动,提出了“七项要点”,要求“学生应努力学业不得罢课”,严令“学生一切行动应遵中央旨意,遵守中央及政府颁定法规”。这说明 A. 国民政府教育政策调整依循既有的统治套路 B. 国民政府注重社会人才培养以应对民族危机 C. 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致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D. 中共的统一战线方针没有得到蒋介石的认同
8. 一五计划后,在市级政府中设有机械工业局、轻工业局、纺织局等经济部门,同时在市党委机构中也相应地设有工业部,实行对口领导。这反映了
A. 生产资料实现了优化配置 B. 政府有效地规范了市场秩序 C. 经济工作中加强党的领导 D. 经济工作的错误被逐步纠正
9.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而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每个人“应得的部分”在罗马法里就表述为“权利”。材料旨在强调罗马法 A. 规范公民行为的职能 B. 捍卫公民个人的权利 C. 侧重法治的整体框架 D. 蕴含自由平等的理念
10. 从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一些奴颜卑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单凭王室支持登上相位,用国王恩赐官职的润滑剂维持着行政机构的运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王违背《权利法案》中议会至上的原则 B. 英国行政权力脱离了议会监督 C. 英国近代政体中长明保留了传统政治色彩 D. 贵任内阁制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11. 卢梭认为良心和怜悯正是‘先于思考而存在的纯自然的感动”。“关于人的一个主要原理是:自然曾使人幸福而善良;但社会使人堕落而悲苦”。据此可知卢梭
A. 利用自然状态遏制极端的私欲膨胀 B. 基于自然理念对近代文明进行批判 C. 论证了民主共和政体存在的合理性 D. 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中的“理性”
迁出 29 72 156 他乡种田 29 15 0 城镇做工成经营商业 0 49 118 出国从事工商业 0 8 38
2
12. 美国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就业人口总数中所占比重,由1940年的44.16%增加到l980年的68.7%,大大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总和。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结果 B. 社会各种需求的不断增加 C. 政府对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D.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发展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在历史上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历代统治者都把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存粮备荒放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即使如此,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由于古代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粮食安全只能停留在维持最低生活需求的层次。宋元至明清时期,虽然粮食亩产明显增加,但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历代统治者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都立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往往忽视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即使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大量土地和粮食掌握在官僚、士绅、牵强地主手中,普通农民在缴纳政府各种赋税后,面临饥荒的风险更大,加之社会救济体系的不完善,粮食安全的水平也大大降低。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
材料二农业和土地问题也一直受到近代学者的关注。粱启超和孙中山曾针对土地国有化问题展开辩论。张謇在振兴农业的方案中提到“荒之地,听绅民招佃开垦,成集公司用机器垦种”,
同时还提出“棉铁主义”,认为“今日中国为奖励纺织计.根本计划,必先奖励植棉”。民国初年,担任农林总长的宋教仁则提出,设立农业金融机构“以辅助农民之资力”,设立教育机构“以增长农民之知识”,甚至提出为发展农业可以“酌量输入外资”。针对南方水灾频繁,宋教仁一针见血地指出,“水源地之山林滥伐”、“沿江沿湖土地之开垦”等人为因素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治理对策。
——摘编自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严峻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农业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加以简要评价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考试大国,也是考试古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广义上的考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逐渐形成了包括考试制度、考试晚念和行为等方面在内的“考试文化”。中国古代繁荣的农耕经济为考试提供了物质基础。小农经济孕育了务实中庸的思维模式、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些都影响着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指引着知识分子参与到考试中来,城市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进步又使大规模考试成为了可能。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更是因其蕴含的公正、平等、竞争的精神,被欧美国家广泛借鉴,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