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岳阳楼记 范仲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把握文章中心,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了解文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仁人之心,体会公而忘私的高远境界和人生追求,理解范仲淹“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景”物入手,学习了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
作者总写巴陵胜状,着重表现洞庭湖“博大、瑰丽”的景象;分写不同天气下洞庭湖的晦明变化。语言精美,骈散结合,描写细腻,多用修辞。
(PP:①衔远山??气象万千。②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④浮光跃金,静影成璧。)
这节课,我们要抓住两个“异”字来感受范仲淹“博大”的胸怀。
二、迁客骚人情之异
第一个“异”字: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情由景生。自由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思考:登上岳阳楼,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迁客骚人们会产生怎样不同的感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
(登斯楼也?? 登斯楼也??)
2、说一说这两句话的大意,关注重点字词,做好笔记。 去国怀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然则北通巫峡 吴广以为然) 感极而悲者 (南极潇湘 此乐何极)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3、我们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两种感受: 悲 喜
4、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因为外物的好坏,比如景色的明暗;因为自己的得失,比如仕途不顺或平步青云)看到了不同的景物,因为自身经历,或者仕途不顺遭到贬谪,或者宠幸正盛,平步青云。 4、教师点拨,小结。 这是第一个“异”。迁客骚人们看到了不同的自然景物,触发了迥然不同的两种感情。 他们或因满目萧然,而想起自己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苦;或又因春和景明,而宠辱偕
1
忘,喜气洋洋。 这是人之常情。然而,范仲淹想要探求追寻的却是“异”于常人之人,作者称他们为“古仁人”。
三、仁人志士心之异
接下来看第二个“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翻译句子,关注重点字词:心、或、为)
作者认为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1、 古仁人:春秋以前一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仁者爱人。
2、 本文中的古仁人指什么样的人呢?他们与迁客骚人又有什么不同?带着这两个问
题齐读第5自然段。
3、 预习中有疑惑的字词句和同学交流一下,不能解决的我们一起来学。(合作学习) 4、 提问释疑,解决重点词句。 ①先??,后?? ②不以??,不以??
③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④维斯人,吾谁与归。
5、 回到“异”字上,古仁人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仁人和迁客骚人的不同在哪里吗?
6、 教师小结。
这就是第二个“异”。
迁客骚人是“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会计较个人的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四、深入文本,认识“古仁人”。
1、 那么,他们关心的倒底是什么呢?
2、 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本文中的古仁人是什么样的人?
让学生围绕三句话充分展开讨论。 ①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苏轼: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③先??,后??。(孟子曾经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古仁人可不得了:他们不管是达也好,穷也好,都以百姓为先,以国家为先。) 3、 教师点拨。
原来这就是古仁人的胸襟和抱负!它就如作者笔下的洞庭湖一样博大开阔。 他们捐弃“小我”,豁达乐观,积极进取,心怀天下! 他们始终把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放在第一位。
如果要用四个字来概括这种思想感情的话,那就是“先忧后乐”。 齐读并背诵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 继续回到课文,默读整篇文章,思考:本文中,谁才是像古仁人那样的人呢?说说
2
你的理由。
A 范仲淹: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句话委婉地表达了我和这样的人志同道合,我就是这样一位“先忧后乐”的仁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就没有了结伴前行的人。(同时也是对好友滕子京的肯定和劝勉。)
范仲淹为官:一心为民,接济族中贫寒人士,死后无余财。
“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范仲淹在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且也是他一生践行的政治主张和人生追求。(PP“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源出《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根据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实践,把孟子的话发展而后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输给人的是一种博大情怀和高远的境界。)
B滕子京:谪守一年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这又是一个不计个人得失,情系于民的人。作为一个封建官员,不以贬谪为忧,而是积极地为百姓造福谋利。而课文结尾处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不仅暗点了作者的追求,更是对滕子京的政绩及追求的肯定和劝勉。
教师总结点拨:
所以说,在本文中无论是作者范仲淹,还是他的好友滕子京都是具有和古仁人一样思想品德的大丈夫。他们都具有一种公而忘私的精神。 最后,一起来看写作背景。
C补充写作背景,注意几个和课文时间暗合的时间词,再次感受范仲淹和滕子京这两位的古仁人的风范。
庆历四年春 越明年(庆历五年)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庆历六年)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因故谪守岳州(巴陵郡),次年(越明年)岳州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并重修岳阳楼,函请范仲淹为之题记。当时,范仲淹因改革弊政失败,被罢去参知政事职务,受命出抚河东、陕西。庆历六年(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居邓州任上,写《岳阳楼记》,此时他已58岁,虽然一生多次被贬谪,但始终没有懈怠“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使命。 5、 齐读课文 6、 教师总结。
范仲淹借写《岳阳楼记》,描写洞庭湖景之异,抒写迁客骚人情之异,探寻古仁人心之异。前面的写景、抒情,都是为了结尾由情化理,议论言志。文章通过这些不同之间的鲜明对比,传达出作者高远的志向,胸怀天下的仁心,也借此和好友滕子京共勉。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让岳阳楼名扬天下,也让《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传诵千年,大放异彩。
五、拓展 作业
当然,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并不止滕子京和范仲淹两人。在这之前,我们刚刚认识了“与民同乐”的欧阳修。可以这么说:
结识古仁人,我赞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3
结识古仁人,我欣赏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豁达洒脱; 结识古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大家搜寻记忆的宝库,感受古仁人的精神,完成仿写练习。 板书:
20、岳阳楼记 范仲淹
景 洞庭湖 博大 瑰丽 先 异 情 迁客骚人 以物喜,以己悲 对 忧 心 古仁人 不以?,不以?? 比 后
乐
教后记:
1、 第一小节可以在第一课时的时候上掉,在分析滕子京人物形象的时候只需回过去抓住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来体会即可。
2、 古仁人的品格可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融,引领学生的品行。
3、 写作特色的学习只寥寥几句带过,可以强调一下,也作为本课的一个次重点来教授。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