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供应链概述 1、供应链结构图
源
零件供应商
供应商的供应商
供应商
核心企业:制造商、零售商,等等
汇
制造商
分销 零售 用户的用户 用户 物流 信息流 资金流
2、供应链的类型
1.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 2.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 3.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
根据支持功能性产品和创新性产品的不同,提出了两种供应链: 有效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理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运输等。
反应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市场中介的功能,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 4.敏捷供应链
高效型供应链――针对具备稳定供应流程的功能型产品 例如:丰田汽车 风险规避型供应链――针对供应流程变化不定的功能型产品。例如:诺基亚 响应型供应链――针对具备稳定性供应流程的创新型产品
比如PC或者笔记本电脑公司的供应链,惠普、思科等公司都建立起了响应型的供应链。 敏捷型供应链――针对供应流程变化不定的创新型产品
全球领先的可编程逻辑解决方案生产商赛灵思公司(Xilin Inc.)就是依靠这一类型供应链赢
得竞争。
3、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产生。=供应链产生的环境。
环境变化产生的巨大压力:有鉴于“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横向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思想兴起 。
交易成本变动形成的动力:利用外部资源带来大量的交易成本,迫使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
4、供应链流程分析方法:供应链流程的推/拉法分析 5、推拉流程的主要特征。
依据相对于顾客需求的执行顺序,供应链上的所有流程可以分为两类:推动流程和拉动流程。 对顾客订单的反应启动拉动流程;对顾客订购预期的反应启动推动流程。 在拉动流程执行过程中,需求是已知的、确定的;而在推动流程执行过程中,需求是未知的,因此必须进行预测。
由于拉动流程是对顾客需求的反应,因而也可以被视为反应性流程; 推动流程可以被视为推测性流程,因为它们是依据预测进行的,而不是对顾客实际需求的反应。
6、推拉边界
供应链上的推/拉边界将推动流程和拉动流程区别开来。 拉动流程 推动流程响应型供应链 效率型供应链 7、区分推拉:5题+6题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概述
8、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相比较的特点。
1、供应链管理的互动特性
2、供应链管理成为物流的高级形态 3、供应链管理决策的发展
供应链管理决策在包含运输决策、选址决策和库存决策的物流管理决策的基础上,增加了关系决策和业务流程整合决策,成为更高形态的决策模式。 4、供应链管理的协商机制
供应链管理通过在节点企业之间建立协商机制,谋求成员之间的联合和协调,减少或消除所有供应链成员企业所持有的缓冲库存。 5、供应链管理强调组织外部一体化 6、供应链管理对共同价值的依赖性 7、供应链管理是“外源”整合组织 8、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响应系统
9、供应链管理定义。
1.广义的供应链管理定义包含了整个价值链,即从原材料开采到使用结束,整个过程中的采购与供应管理流程。 2.狭义的供应链管理定义
在一个组织内集成不同功能领域的物流,加强直接战略供应商、生产制造商与分销商到最终消费者的联系。
3.《物流术语》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
4.马士华供应链管理定义: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使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的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10、业务外包的风险。(=业务外包的缺憾)
1、增加企业责任外移的可能性 2、影响企业职工的稳定
3、不能正确选择将合适的业务外包 4、未能选择好合作伙伴
11、业务外包的实施。(=企业成功实施业务外包的四阶段)
1.明确实现业务外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外部条件
一是产业要有相当程度的标准化。 二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2)内部条件
一是企业要进行流程重组。
二是企业要进行组织结构的重建。 三是企业要更新经营观念。 2. 企业的内部分析和评估
(1)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外包之间的联系 (2)明确需要外包的业务领域 (3)与员工进行开诚布公的沟通 3.评估自己的需求,选择服务提供商 4.外包的实施和管理阶段
12、扩展企业的概念。
扩展企业是指企业打破自身的外部界限,将它的战略、组织结构和业务程序向其他的合作
伙伴延伸。它可定义为一个概念性的组织单元或系统,通过紧密合作来实现最大化的利润分配。
13、扩展企业的特征:
1)整体组织暂时性;2)组织形态动态化;3)信息资源开放化;4)信息资源安全化。
14、扩展企业的实施。
扩展企业的目标
1)缩短物料加工、信息处理、产品开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 2)提高对产品上市时间的要求 3)采用更广泛的产品周期的概念 4)形成更为有效的组织和系统
第三章 供应链运作的协调管理
15、供应链管理的失调现象。=供应链运行不协调的表现。
1、“需求变异加速放大”(即“牛鞭效应”);2、“曲棍球棒”现象;3、双重边际效应 4、物料齐套比率差的现象
16、“牛鞭效应”:
出现原因:(1)需求预测修正;(2)价格波动;(3)订货批量决策;(4)环境变异;(5)短缺博弈; (6)库存失衡;(7)缺少协作;(8)提前期 危害=“牛鞭效应”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1)增加了生产成本;2)增加了库存成本;3)拉长了供应链的补货提前期;
4)增加了供应链的运输成本;5)提高了供应链的装运和送货进货相关的劳动力成本; 6)降低客户服务水平,导致更多的货源不足现象发生; 7)“牛鞭效应”给供应链每个节点企业的运营都带来负面影响 缓解方法=如何消除“牛鞭效应”:
1)信息共享;2)提高预测精度;3)业务集成;4)订货分级管理;5)合理分担库存; 6)缩短提前期;7)采用外包服务;8)建立伙伴关系
17、“曲棍球棒”现象:
出现原因:1)周期性考评及激励政策;2)薪酬设计不合理;3)业务运作因素; 4)基于总量折扣的价格政策 危害=对公司运营的影响:
1)累积销售额没有增加多少,支付奖金却增加了很多 ;2)忙闲不均匀; 3)致使订单提前或滞后问题频繁发生 缓解方法=消除方法:
1)减少销售指标分配中的棘轮效应,科学制定销售指标。 2)科学地制定浮动薪酬条例,并为发放奖金制定约束条件。 3)总量折扣和定期产品降价相结合。4)信息共享。
18、双重边际效应:
1如果下游企业的定价过高,出现原因:○必然会造成市场需求的萎缩,导致供应链总体收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