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1.不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2.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4.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曾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他回信说:
静农兄弟: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名人论鲁迅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终生不曾见到过鲁迅,鲁迅也终生不曾见到过毛泽东。在这种互未谋面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心心相通,主要是在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理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度思想交融与人格景仰。
蔡元培论鲁迅:先生人格不凡
徐懋庸论鲁迅:“敌乎,友乎?余惟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
叶圣陶论鲁迅:瞻仰鲁迅先生的遗容,觉得非常慈祥。然而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他伟大,他坚强。中华民族将来真个得到解放,必然由于人人具有了他那样的精神。看到昨天的送殡的行列、严肃、激昂,六七千人合成个巨大的集体。更想到各地受他感化的大众,虽然不能亲自到来送殡,也必然遥寄最真挚的心情,使这个集体无形中扩大到不知多少倍。这样,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而这个,就是中华民族解放终于能够成功的凭证。
5
郑振铎论鲁迅: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老舍论鲁迅:前无古人
郭沫若联评鲁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郭沫若当时在日本,惊悉鲁迅先生长逝的噩耗,非常悲痛,当晚写了(民族的杰作——悼唁鲁迅先生),并写有挽联: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 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上联,他把鲁迅与“苏联无产阶级艺术的杰出代表”高尔基相提并论,对两个大星之一的鲁迅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下联寄托了作者对鲁迅及其作品无限敬仰之情,“二心”系指鲁迅的杂文集《二心集》,此处用借代手法,指鲁迅的全部作品。“东亚西欧”、“南天北地”,用方位名词相对,表示鲁迅巨星殒落,普天同哀。
平生功业尤拉化; 旷代文章数阿Q。
此联是当时郭沫若代表质文社同人书写的挽联。质文社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留日支部的一个杂志社。
上联赞扬鲁迅提倡文字改革的功绩。下联极力推崇中篇小说《阿Q正传》,称它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世界文学的名著。
为纪念鲁迅逝世四周年,郭沫若于该年作了《写在菜油灯下》一文。在此文末尾写了一副对联作为结束语:
鲁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海; 鲁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恒寒,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春。
上联前半部,用江河溪流险滩深壑迂回奔流曲折奋进的景象,形象地比喻鲁迅不妥协的倔强性格与明快的文风;下联前半部是上联前半部的映衬、加深,以霜雪、冰雹、恒寒,含蓄地说明鲁迅对恶势力的斗争,像秋冬那样地肃杀酷冷。上下两联的最后一句,相承相衬,预示着鲁迅的影响日益广泛,后继者必然日增。这副对联,正是鲁迅人格的写照,鲁迅精神的体现。
1942年10月,郭沫若在创作历史剧《孔雀胆》时,曾得到友人杨亚宁的帮助。杨亚宁购得鲁迅石膏浮雕像一具,要求郭沫若写一副对联,郭沫若欣然命笔。此联是:
返国空余挂墓剑;斫泥难觅运风斤。
上联写的是:自己从日本返回祖国,鲁迅已经去世,以生于同世未能相晤为憾,现在只空留下内心对鲁迅深沉敬仰与悼念之情。“挂剑”语出《史记·吴太伯世家》,说的是季札把空剑挂在徐君墓树之典。郭沫若借此表示对鲁迅先生至死不渝的友情。下联用《庄子·徐无鬼》之语“斫泥”、“运斤成风”来赞扬鲁迅目光敏锐,文笔犀利,似去污治病的“解剖刀”。鲁迅喜爱庄子,郭沫若用鲁迅喜爱的著作词语赞扬他,别有一番深情。
1955年郭沫若瞻仰上海大陆新村鲁迅故居时,题联:“中国已新生,方向更光明。”此联表明了鲁迅向往的新中国已经诞生,黑暗社会一去不复返,瞻望新中国灿烂前景,感慨、喜悦、怀念、崇敬的感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由上可见,郭沫若同志对鲁迅的联评,充分地体现了他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6
社戏简介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出自鲁迅的《社戏》
绍戏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等。 绍兴的大部分地区以庙会戏为主。庙会戏是指在各种神道如关帝、包公、龙王、火神、岳五猖、城隍、土地公等等诞辰祭祀活动中演出的戏。祭祀神道的诞辰,是神庙所在地的农村的盛大庆典,通常举行迎神赛(赛春)会,绵延数里乃至十数里,轰动村社。同时,农村的贸易集市活动,也在庙会期间举行,百货骈集,称为会市。演戏酬神也是祭祀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届时,村民们遍邀外地乡戚,备酒备饭,招待看戏。有些农村依然有看社戏的风俗,每家每户出一点钱,请戏班子来演,目的不是为了拜神,而是一种娱乐活动。
其实,庙会戏的演出,也不仅在二月至五月,差不多是全年陆续不断。演出的目的是求福佑、保平安、祈丰收、逐瘟疫,这种庙会戏的演出十分频繁。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绍兴公报》社编印)中说:“越人好,多淫祀,自二月至五月,赛会无虚日,大率非鬼之祭,唯(马臻)太守功德在人,虽远益彰,歌舞其下,犹为近古。”
在绍兴城郊,有四月初六西郭门蒋家溇的“黄老相公会”,有七月十三昌安门外文应桥的“朱(买臣)太守会”,是规模最大、异常热闹的两次大庙会,都是数十副戏班沿河搭台演出,各地“成头”(接洽戏班演出业务者)也赶来观剧,以品评高,多多益善的演出机会庙会戏是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社戏中的大宗,不胜边际。
社戏流行于绍兴地区的传统民间娱乐风俗用以酬神祈福。
社戏源于该地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习俗。先时,春社为祈求五谷丰登,秋社为庆贺一年丰收,后发展为以演戏酬神祈福,进而沿习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绍兴演社戏风俗,早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风行一时。
浙江绍兴被人们称作“戏曲之乡”,曾经是全国四大声腔的盛行区,绍兴人爱看戏,爱听戏,早就有传统了。
社戏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已经很难再看到社戏了。 大文豪鲁迅小时在家乡酷爱看社戏,他在《社戏》、《无常》、《女吊》等名作中,对社戏多加赞扬,称它为“很好的戏”。社戏一般在庙台或草台(临时搭建)上演出。庙台有两种:一为建于庙宇大殿前的天井内,庙台正对像;二为筑于庙门的水上舞台,或称“水台”,观众可坐在船上看戏。社戏一般演3天,多到10天或10几天。乡村还流行邀请亲友看社戏的习俗,届时,各户杀猪宰羊,制备酒肴,款待宾客。
[1]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