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扎染工艺研究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3 14:46:0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扎染工艺研究

作者:杨琦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8期

摘 要:扎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以扎、缝、缚、缀、夹等繁杂工艺,利用植物染料绘制出颇受云南人民喜爱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大多以桌布、衣物为主,也很受年轻人的喜爱。扎染作为云南白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支,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大多以蝴蝶、植物等样式示人,在互联网的发展下已经被众多人所知,但其繁杂的工艺能否被后人传承仍然是个挑战。

关键词: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云南白族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最后由于不同方式的扎、缝、缚、缀、夹导致的布料不同程度的染色,形成了晕色丰富、变化自然且有规律的图案效果。

说起扎染,不得不提的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大理。早在2006年,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就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在随后一年中,云南大理周城的张仕绅被确定为扎染国家级传承人。今天,扎染不仅仅是大理商品的代言词,更是外人了解大理文化以及云南文化的渠道。

大理擁有丰富的扎染、蜡染手工布艺和饰品,由于以板蓝根、蓝靛为染料,则作品大多以蓝色调为主。扎染匠人们将淳朴素雅的蓝色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这类传统染料根据来源被称为植物染料,与化学染料相比,植物染料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最重要的是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据说,像板蓝根一类的染料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在回归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广泛用来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与人体肌肤相亲的用品,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扎染起源于黄河流域,有着悠久历史。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出于新疆地区。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就已经出现成熟的作品,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在南北朝时期,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搜神后记”中就有“紫缬襦”(即上衣)、“青裙”的记载,而“紫缬襦”就是指有“鹿胎缬”花纹的上衣。到唐代,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在唐诗中可看到当时妇女流行的装扮就是穿“青碧缬”,着“平头小花草履”。在宫廷更是广泛流行花纹精美的绞缬绸,所以“青碧缬衣裙”已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北宋时,发达的外交使得绞缬产品在中原和北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扎染工艺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ikfn37eui52amw9lhr375cln2z0an008fu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