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种类,掌握抵抗力稳定性及恢复力稳定性之间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在对待地球家园的问题上,科学的态度是( )
A.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人类不能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只能保护自然资源 C.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 D.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答】解:A、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A错误; B、人类可以适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B错误; C、发展经济和治理环境应该同时进行,C错误; D、要想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意在强化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识记与理解.
16.(1999?上海)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数量曲线分析有时相反,有时平行.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
【解答】解: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属于中等题.
17.如图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A表示物质,符合该模型的是( )
A.①胰岛A细胞,②全身细胞,A胰岛素 B.①中间神经元,②传入神经元,A神经递质 C.①下丘脑,②垂体细胞,A促甲状腺激素 D.①小肠黏膜,②胰腺,A促胰液素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该模型表示的是细胞①产生物质A,分泌到细胞外,并作用在细胞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上.该图可能表示激素的分泌与作用,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等.
【解答】解: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A错误;
B、中间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应作用于传出神经元,B错误;
C、下丘脑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而A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C错误;
D、小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的分泌,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8.
如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据图分析,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解答】解:A、e点为K值,种群增长率为0,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大,但一般捞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时,即c点,种群增长率最大,A错误;
B、种群增长过程中一开始就是a点后就出现环境阻力,只不过随着种群数量增加而增加,B错误;
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
D、到达e点后,种群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增长率为0,D正确. 故选:D.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S“型增长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9.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从图中获得信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具体表现在:将细菌吞入细胞内,溶酶体和内的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并将细菌的抗原暴露在吞噬细胞的表面.
【解答】解:A、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选择,A错误; B、图中内吞泡和溶酶体融合,将抗原处理成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B正确;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C错误;
D、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阶段都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不仅仅存在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中也存在抗原的加工和处理,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图示考查学生有关免疫的知识,要结合所学的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
20.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尿素 ④胰岛素、呼吸酶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分析】(1)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是特指多细胞动物中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在内环境中的物质有水、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血浆蛋白、激素等;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有血浆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等.血红蛋白和呼吸酶位于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而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在细胞外液中,所以也不属于内环境.
【解答】解: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即内环境,①正确; ②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错误; ③细胞外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调节物质如激素等,③正确;
④呼吸酶位于细胞内部,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④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区分哪些物质属于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振荡试管,有利于正确计数 B.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 D.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解答】解:A、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A正确;
B、应先轻盖盖玻片,后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防止气泡产生,B错误; C、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C正确;
D、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能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否则会产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