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个小人儿,走得趾高气扬”等内容,可概括出:小年小年独自去体育馆的情形;由⑧⑨⑩段中的“一脸不以为然:‘不是说好我自己回去的吗?你怎么来了?’”“她走得雄赳赳气昂昂,我也收了伞,在后面跟。”等内容可概括出:下雨天“我”下课去接小年,小年一脸不以为然,走得雄赳赳气昂昂的情形。 8.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两个“万一”形象地写出“我”对小年的担心,表现了“我”对女儿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要从词语体现出的人物心理活动入手,“万一”两次出现,形成反复,写出“我”担心女儿路上有危险的心理活动,是母爱的体现。 9.读第⑥段和第⑨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第⑥段:________ 第⑨段:________
【答案】第⑥段:运用神态描写,“匆忙”“着急”表现了“我”对女儿的担心。“大摇大摆”“趾高气扬”表现了女儿的勇敢。
第⑨段:运用语言描写,通过“我”和女儿的对话,表现了女儿的成长。“雄赳赳气昂昂”这样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女儿的勇敢和自信。
【解析】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语句进行赏析。第⑥段:“匆忙披衣追下楼。一出院子就着急地往远看”中的“匆忙”“着急”是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女儿独自去体育馆的不放心;“她就大摇大摆过去了”、“她个小人儿,走得趾高气扬”是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小年能够独自上学,很自信,也表现了她向往独立的意识。第⑨段:“不是说好我自己回去的吗?你怎么来了?”我竟然气短:“下雨了呀,我给你送伞。”写的是母女间的对话,是语言描写,表现了女儿开始独立。“雄赳赳气昂昂”神态描写,写出了女儿走回家时的样子,表现了女儿的勇敢和自信。 10.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段蕴含的教育理念。(4分)
【答案】示例“自己整理”“自己决定”“自己踏上”表现了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的羽翼,独立生活,身为家长对孩子要勇敢放手,让孩子养成独立的习惯。
【解析】本题考查结尾段的含义。此题要结合对文章主旨的掌握来进行理解,本文通过让女儿逐步走向独立,表达了要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能力的主题,标题“我只能陪你到这里”点明了这个主旨,再联系生活实际,孩子总要长大和独自面对生活,该放手时就放手。可据此回答。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12分)
“有益”与“有趣”
①通俗地说,“有益”,就是有好处、有帮助,是一种好影响、好功效;“有趣”,就是有意思、有乐趣,是一种好心情、好感觉。大凡心智健康的人,都希望做有益的事情,要么有益于自己,要么有益于
他人和社会,要么兼而有之;一个组织也通常是通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来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人类都有好奇心,都希望从事有趣的事情。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益的事情不一定有趣,有趣的事情也不一定有益,只有做好“有益”与“有趣”的结合,有益的事情才能更深远、更持久、更有影响力,有趣的事情也才能更有魅力、更有品质、更有吸引力。
②要把有益的事情做得有趣。不能因为有益,就理直气壮,就不讲方法和艺术,搞强推硬灌。知识传授、演讲报告,无疑都是有意义的事情,但不问对象、不考虑受众心理,只会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也无疑是有益的工作,但不用别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对待,其结果只会走向良好初衷的反面。学习思考、调查研究,也是有益的活动,但不找新旧知识连接点、不搞学思结合、不联系实际,就很难学到真谛,很难发现真理,很难掌握和运用规律。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要善于将有益的事情做得有趣,让人对有益的事情产生兴趣。在具体实践中,就是要善于让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抽象的理论大众化、宏伟的蓝图具体化、枯燥的道理趣味化、严肃的话题轻松化。
③要把有趣的事情做得有益。有趣的事情往往使人轻松、让人愉快,人们很容易接受和参与。但有趣的事情并不都是好事情,却有雅与俗、高与低、对与错之分。饭桌上的浑段子,固然可以引人一笑,但也就变俗了。那些鼾声大赛、喝酒大赛等,虽然热闹非凡,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啼笑皆非。那些热衷传播隐私和八卦消息的行为,虽然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却使人感到庸俗。诸如此类,都是与文化、文明、道德相背离的趣味,都属于低级趣味,无益于身心健康,无益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要把有趣的事情做得有益,就必须用先进文化的特质来观照,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来着手。
④要将“有益”与“有趣”相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要求策划者、组织者不仅要有能力与水平,而且要有智慧与韬略。而要达到此境界,则必须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多修养,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掌握为人处事的方法与技巧,做到“事自明”“气自华”“品自高”“艺自多”。倘如此,人们必定会从“有益”中享受“有趣”,在“有趣”中获得“有益”,既能受到好影响、取得好效果,又可享受好体验、收获好心情。 1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案】要做好有益与有趣的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论点。论点是表达观点的陈述句。一般位于题目、开头、结尾,或者可以结合文章中重点句子进行概括总结。本文题目是:“有益”与“有趣”,这是本文的论题。结合第一段“只有做好‘有益’与‘有趣’的结合,有益的事情才能更深远、更持久、更有影响力,有趣的事情也才能更有魅力、更有品质、更有吸引力”可以明确二者的关系,并概括出论点:要做好有益与有趣的结合。 1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要把有益的事情做得有趣”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1)方法判断。引用了孔子的话,是道理论证。(2)作用。举出孔子的话,有力地证明了“要把有益的事情做得有趣”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可信。 13.请简要写出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答案】第①段作者通过分析“有益”与“有趣”的概念,提出有益与有趣相结合的论点。第②段论述要把有益的事情做得有趣,第③段论述要把有趣的事情做得有益,最后作者论述将“有益”与“有趣”相结合的方法就是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多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思路。先分段,结合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总结等几个角度来分。(1)第一段提出并解读“有益”“有趣”两个概念,进而提出了论点:要把有益和有趣结合起来。(2)第二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孔子的话证明了分论点:要把有益的事情做得有趣。(3)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出一些有趣却无益的事情,证明分论点:要把有趣的事情做得有益。(4)第四段总结全文,总结地说将“有益”与“有趣”相结合的方法就是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多修养。
1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合适?请简述理由。(3分)
因为对苹果落地感兴趣,牛顿最终创立了物理学的奇迹:由于对互联网感兴趣,最终造就了马云的淘宝帝国。
【答案】放在第③段。因为材料论述的是第三段中“如何把有趣的事情做得有益”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论据是为了论点服务的。材料举出了牛顿和马云因为兴趣,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成就,突出了兴趣的重要作用。和文章第三段的观点“要把有趣的事情做得有益”关系密切,牛顿和马云的成就都对社会有贡献,告诉了人们如何把有趣的事情做得有益。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10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②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
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⑥,取舍不苟也夫!
[注释]①诚,同“成”,实行。②廪丘:齐国地名,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⑤趣;同“驱”。⑥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万乘之君的品行难与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比他显扬。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不为苟得也/余因得遍观群书 ..B.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鱼,我所欲也/寡人欲以五百里易安陵 ..D.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答案】C
【解析】A.得:动词,获得;得到;取得。与“失”相对。/能;能够。B.患:祸患/担忧。C.欲:想/想。D.舍:动词,舍弃;放弃/房屋。故选C。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答案】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非独,不仅。是,这。
17.语段甲中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3分) 【答案】“鱼”代表“生”,“熊掌”代表“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内容可知: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18.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语段甲中的语句回答。(3分) 【答案】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无功不受禄。寻找甲文中能表现这一意思的句子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4分)
③④⑤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9.请你说说词的上阕是如何围绕“异”来写景的?(2分)
【答案】词的上阕围绕“异”字写了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城门早闭之景,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做此题要熟读全诗,理解诗词内容。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20.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抒发了守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想建功立业的复杂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词的上片写的是边塞风景,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了征人矛盾的心情,既思念家乡又为国担忧。“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更体现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作文(50分)
21.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题目:我品尝到了 的滋味
要求:①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立意指津】
(1)《我品尝到了 的滋味》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首先补充题目,题目中“品尝”在这里不是味觉上的体验,而是心灵上的感受。所以可以补充的词语很多,例如:成功、劳动、分享、担当、奋斗等等。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即确立了文章的中心。接着着手选材,选材可以从生活中选择,选择自己经历的小事,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选择好材料,安排组材,组材时安排好详略。文章重点放在“品尝”的过程和之后的心情上。注意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使文章出彩。
(2)这是一个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首先阅读材料,然后从材料中搜集信息作为抓手立意。“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可以理解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从中体现的应该是一种“宽以待人”的态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以理解为自己的脚要先站稳,才能够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先腾达,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才能去帮助和周济需要帮助的民众。从中体现的是一种仁义和宽厚的精神。选择立意点之后,确定体裁,这篇文章适合写一篇议论文。开头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归纳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