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茶壶制作历代名家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5:57: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紫砂历代师承情况

紫砂陶艺作为民间手工艺的一种,在技艺的传授上,和其他门类的工艺一样,是师传徒承,手把手、面对面的古老的教习方法。这种方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学徒期限一般为三年,长则五年、六年,拜师时有一定的仪式,学徒要下跪,拜师的签订合同有中间介绍人担保,学徒期间师傅供饭不付工资等内容。在这期间师傅的风格、工艺习惯、技艺水准都会一一影响弟子的技艺,乃至思想、道德品行。即便是日后成才的工艺大家,在其风格形成过程中,都能觅见他早年的艺术痕迹和行为特征。 一、历史上师承情况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紫砂艺人,当推供春。供春是吴颐山的家僮,他从艺之初,是陪主人在金沙寺读书时,“窃仿老僧心匠”,走上创作之路的。他的老师当是“久而逸其名”的金沙寺僧。

时大彬是明代划时代的巨匠,他的徒弟众多:

李仲芳,为时大彬第一高足,世传时大彬壶,亦有仲芳之作而署大彬款的。 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沈君用。 其后因缺少文字记述,难作推断。

清代名手黄玉麟师从上袁人邵湘甫。程寿珍则学艺于邵友廷。 二、民国时期

1931年(民国二十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成立,内设“陶工科”,次年改名为“窑业科”。1933年,窑业科与宜兴职业学校脱离,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学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厂,并借用陶器工厂作为学校的学习工场。首任校长为日本东京帝国工业大学毕业的王世杰。吴云根、朱可心等人曾受聘担任教师兼实验工场技师,从此改变了一师一徒的传授方法,而是多师多徒的群体授课。 1921年“利用陶业公司”成立“陶工传习所”。俞国良、邵云儒担任老师。学员中杰出者有:冯桂林、储良、陈汉西等。 汪森义传汪宝根、朱可心、吴云根。 江左臣传裴石民、金阿寿传王寅春。 三、1949年以后

1954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成立,将流散在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组织起来,其中有陶刻艺人任淦廷,制坯艺人朱可心、顾景舟、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蒋蓉等59人。 朱可心收徒:1955年:潘春芳、鲍新元、史志鹏、李琴仙、李碧芳、倪顺生、曹婉芬、吴庆安。

1958年~1959年:汪寅仙、范洪泉、谢曼伦。

顾景舟收徒:1955年:李昌鸿、高海庚、沈巨华、单淑芳、鲍秀云。 1958年~1959年:高海庚、李昌鸿、沈蘧华、周桂珍。 吴云根收徒:1955年:高永津、史济华、许旋、朱凤英。

1956年:史玉琴、何听初、许慈媛、范洪泉、王月仙、谢乐仙、吴欣南。 1958年~1959年:吕尧臣、许慈媛。

王寅春收徒:1955年:许承权、王小龙、李天行、李元如。

1956年:高洪英、陈小庚、葛岳彬、江宏大、吉德宝、鲍赛芬、方立品。 1958年~1959年:何道洪、高洪英。 郁洪庚收徒;1956年:徐茂棠、鲍启君。

任淦庭收徒:1956年:徐秀棠、咸仲英、冯希雅、邵新和、王品荣、张赫棠、朱蓉娟。 陈福渊收徒:1958年~1959年:潘持平、周尊严、顾绍培。 历代名家 明清时期

金沙寺僧供 春 李义心 时大彬 邵亨裕 惠孟臣 陈子畦 陈鸣远 惠逸公 陈鸿寿 邵友兰 葛子厚 潘仕成 邵大亨 黄玉麟 清末民初

程寿珍范大生 俞国良 朱可心 裴石民汪宝根 冯桂林 吴云根 王寅春 新中国时期 工艺美术大师

顾景舟蒋 蓉 汪寅仙 吕尧臣 徐秀棠 新中国时期 江苏工艺美术大师

何道洪鲍志强 徐汉棠 李昌鸿 沈遽华 顾道荣 凌锡苟 邵新和 葛明仙 谭泉海 周桂珍 王石耕 顾绍培 曹婉芬 鲍仲梅

谢曼伦潘持平 程 辉 崔国琴 樊剑平 高振宇 新中国时期 江苏助理工艺师

季益顺鲍利安 鲍正兰 高健华 葛陶中 江建祥 吴群祥 陈国良 施小马 周定华 丁洪顺 刘建平 李慧芳 恽益萍 魏紫云

陈 岩 姚志源 姚志泉 鲍庭博 董彩芬 董逸明 董跃明 顾顺源

北宋。早期紫砂时期。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残片。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

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份为壶。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明朝时期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天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澄收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的“六瓣圆囊壶”。据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壶的特点,似难以定为真品。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还是不可忽视的。

明代中期:据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底,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据推测应比供春年代略早,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考古发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考的紫砂实物,现在首推南京市博物馆的一件藏品。这是一件提梁壶,通高17.7厘米,1965年出土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司礼大监吴经墓,同出的有嘉靖十二年砖刻墓志。这件壶的质地、制法,可与羊角山出土标木相比照,它的胎体近似缸胎而质地较细,壶面黏附着“缸坛釉泪“,证明当时烧制紫砂还没有另装匣钵,是与一般缸器同窑烧成的。吴经墓出土的这件壶,对于鉴定供春生活时代制作的紫砂器,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据《宜兴县志》记载:明正德间,有制壶名师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所制\树瘿砂壶\为世间珍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金沙寺僧(约1506—1566) 供春 (约 1506—1566)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9)。当时较著名的紫砂高手有董翰、赵梁、袁锡、李养心、时朋。

时鹏、董翰、赵梁、元畅是嘉靖、万历时期的著名陶工,号称“四大家”。清乾隆年间吴骞所著《阳羡名陶录》说:董翰始创菱花式壶,赵梁多制作提梁式壶。他们的作品都有传世,当然不多,收藏家和鉴赏家很注意鉴别考证。

蕫 翰 (约1567 —1619 )字后溪,始制菱花式壶 赵梁 (约 1567—1619 )多制提梁式壶 李茂林 (约 1567—1619 字养心,善制小圆式壶上有铢书记号 时 朋 (约 1567—1619 )大彬之父

时大彬(约 1580—1650) 时鹏之子时大彬,字少山,是供春以后最著名的陶艺大师。他生活在万历年间,所用陶土杂有炮砂,制壶不务妍媚,朴雅坚致。最初仿供春作大壶,后识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等人,接受品茶、试茶理论的启发,一反旧制,专做小壶。这是紫砂壶艺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茶论里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伦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与时大彬同时代或稍晚的李茂林、李仲芳、惠盂臣都迎合时代的风尚制作小壶。 .

明代后期:紫砂名师时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赞誉。时大彬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万历时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全、邵文银、蒋佰(草字头下一“夸”)、陈用卿、陈信卿、闽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后溪、陈仲美、沈君用、陈君等。万历后的名工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子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和郑子候等。

李仲芳(约 1580—1650)李茂林之子大彬門下第一高足 徐友泉(约 1578—1644)名士衡

欧正春(约 1578—1644)大彬弟子多制花卉果物

卲文金(约 1580—1646)又名哼祥大彬弟子仿汉方式方壶独绝 卲文银(约 1586—1648)大彬弟子制作文雅精巧 蒋柏夸(约 1600—1644)名时英大彬弟子

陈信卿(约 1600—1644)善仿時大彬李仲芳的作品 陈光甫(约 1619—1654)仿供春大彬壶 陈俊卿(约 1216—1661)为大彬弟子

沈君盛(约 1620—1654)善仿徐友泉壶,为大彬再传弟子制壶参酌沈君用的技法.

搜索更多关于: 茶壶制作历代名家 的文档
茶壶制作历代名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j4mq486wq9s4tl8l1em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